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中國地震局地質研究所

來自 搜狐網 的圖片

中國地震局地質研究所有70年的發展歷史,其前身是1950年至1951年期間組建的原中國科學院地質研究所,1971年隸屬國家地震局領導,1978年更名為國家地震局地質研究所(所內從事非地震研究的部分重新組建了中國科學院地質研究所),1998年更名為中國地震局地質研究所。

目錄

機構簡介

地質所是一個包括地質學、地球物理學、地球化學等多學科的綜合性地球科學研究機構,是國內唯一以研究新構造運動和現今地球動力作用為主的國家級研究所。在地震科學和相關領域取得了一系列創新性成果。建立了我國第一個構造物理實驗室,開展地球內部介質物理力學性質、斷層力學與地震機理的實驗研究,並逐步與地表構造變形和深部地球物理研究相互融合,發展成為我國地震研究領域唯一的國家級重點實驗室—地震動力學國家重點實驗室,是我國地震機理與預測研究的重要基地。首創了活動構造大比例尺地質填圖和定量研究技術,組織開展了全國活動斷裂研究和城市活動斷層探測,獲得了活動斷層空間展布、幾何結構等定量參數,為地震區劃、工程建設和地震預測提供了重要的基礎數據,在我國活動斷層與地震成災機理研究中發揮着帶頭作用。發現和論證我國存在具有噴發危險的活動火山,並率先綜合利用地質學、地球化學、地球物理學和地質年代學方法對活動火山開展研究,開闢了我國活動火山研究新領域。率先推進全球定位系統(GPS)和合成孔徑雷達干涉測量(InSAR)技術在我國地球科學中的應用,並積極探索激光雷達探測技術(LiDAR)在活動構造研究中的應用,揭示了中國大陸特別是青藏高原的現今構造變形圖像,為大陸動力學研究提供了重要的觀測資料。在深入分析中國大陸活動構造、深部結構、地殼形變和地震活動的基礎上,借鑑和吸收前人的研究成果,提出「中國大陸強震受控於活動地塊」的假說,指導了強震機理研究和強震預測實踐。針對不同自然災害的內在關聯性和相互觸發性,率先組織相關領域專家,系統調查和分析我國歷史自然災害進行了,提出了綜合減輕自然災害的理念、思路和技術,開創了我國自然災害[1]綜合研究的新領域,為我國防震減災事業做出了重要貢獻。

地質所先後承擔了一批國家重大科技攻關項目、國家攀登項目、國家重大科學工程項目、國家重大基礎研究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以及許多國家級重大建設工程的地震安全性評價項目,累積出版專着300多部,發表科學論文7500多篇,其中包括十餘篇發表在Science和Nature系列期刊上的論文,先後獲國家自然科學獎3項、國家科技進步獎13項。

目前地質所以中國大陸地震構造環境與地震動力學為主攻方向,重點圍繞5個科學技術問題開展研究:一是以揭示強震發生地點和強度為主要目標的地震構造環境研究;二是以探索強震孕育過程和機理為主要目標的地震動力學研究;三是以發展地震預測新方法為主要目標的對地觀測技術綜合研究;四是以認識火山噴發機理和火山災害預測為主要目標的活動火山研究;五是以地震災害綜合防禦和地震應急理論為主要目標的地震成災機理和地震災害學研究。圍繞上述研究方向,設置了8個研究室和實驗室。

科研隊伍

1978年以來共有7位科學家分別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和中國工程院院士,45人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待遇,8人被授予「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榮譽稱號,5人入選國家「百千萬人才工程」,3人獲國家傑出青年和優秀青年基金資助;3人入選「國家高層次人才計劃」,4位科學家榮獲「李四光地質科學獎」。

地質所是國務院首批批准的博士學位和碩士學位授予單位。目前具有「地質學」和「地球物理學」2個專業一級學科博士和碩士學位授予權,同時設有「地質學」和「地球物理學」博士後流動站[2]

地質所設有「地震動力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和「地震與火山災害」中國地震局重點實驗室,擁有設備齊全的科學實驗、科學探測系統和大規模並行計算系統。其中,構造物理和高溫高壓實驗系統能夠模擬從地表到上地幔深度範圍內的破裂和流變過程,手段齊全的年代學實驗系統可以用於從百年到億年範圍的各類地質體的年代測定,以寬頻帶地震台陣和電磁測深系統為主的地球物理探測系統能夠觀測從地表到上地幔的深部精細結構,各類高精度的空間對地觀測和地表測繪系統能夠觀測不同空間尺度的細微變化信息,各種先進的地球化學和顯微結構分析系統能夠研究活動火山噴發的物理和化學過程,計算速度可達5萬億次/秒的並行計算系統能夠滿足海量數據的反演處理、地震動力學模擬和地震災害仿真等的數值計算需求。

地質所依託共建單位建立了山西太原大陸裂谷動力學、吉林長白山火山、西藏拉薩地球物理和新疆帕米爾陸內俯衝等4個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太原站以大陸裂谷與強震為觀測研究對象,通過固定觀測與流動觀測相結合、地質研究與地球物理研究相結合、野外觀測與室內實驗相結合,開展綜合觀測研究;長白山站是我國針對活動火山開展全面跟蹤監測和科學研究的唯一綜合站,為解決我國大陸火山成因、火山災害應急決策與地方規劃等提供了重要幫助;拉薩站致力於青藏高原深部結構、地殼形變、地震和高原隆升動力學機制、地震活動性及與川藏鐵路等重大工程項目相關的活動斷裂探測和地震地質災害評估研究;帕米爾站聚焦陸內俯衝過程與強震等重大自然災害鏈預防這一關鍵科學問題,開展野外多站點、多學科協同觀測、探測和綜合實驗研究,為「一帶一路」和「中巴經濟走廊」等國家戰略和區內經濟社會發展提供強力支撐。

地質所擁有豐富的地質、地震及相關專業的圖書和資料,編輯出版的《地震地質》是1979年創刊的學術期刊,2017年起改為雙月刊,先後被國內外18個着名檢索系統收錄,自2013年起被EI檢索收錄。

所獲榮譽

地質所有着豐富厚重的文化底蘊,寬鬆活躍的學術氛圍,腳踏實地的科研作風,勇於探索的創新精神,交叉互補的學科領域,引以為傲的豐碩成果。自1991年起被授予「中央國家機關文明單位」榮譽稱號,自2006年起被授予「首都文明單位」榮譽稱號,2020年研究所被評為第六屆「全國文明單位」和「2018-2020年首都文明單位標兵」,2021年榮獲「中央和國家機關創建模範機關先進單位」。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