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學院力學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力學研究所(簡稱力學所)是中國科學院下屬研究機構之一,創建於1956年。力學所為中國「兩彈一星」和載人航天事業作出了重要貢獻。
力學所是力學一級學科研究生培養單位,設有博士後流動站。現有中國科學院院士8人,中國工程院院士1人。
力學所科研主攻方向為:微尺度力學與跨尺度關聯,高溫氣體動力學與跨大氣層飛行,微重力科學與應用,海洋工程、環境、能源與交通中的重大力學問題,先進制造工藝力學,生物力學與生物工程。
力學所有五個研究單元實體:非線性力學國家重點實驗室、高溫氣體動力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國家微重力實驗室、流固耦合系統力學重點實驗室、先進制造工藝力學重點實驗室。力學所與企業聯合成立了衝擊動力學工程研究中心、發動機科學與工程聯合實驗室等。
目錄
歷史
- 1953年底,中國科學院在數學研究所內組建了力學研究室,錢偉長任主任。
- 1956年1月16日,力學研究所正式成立。
- 1959年6月14日,錢學森向中科院提出「關於在中國科學院配合國防需要開展火箭技術探索性研究的意見」報告,獲得中科院批准後,力學所於1959年11月成立二部,分別從事高速氣動力學、高溫強度、液體推進劑及燃燒、試驗設備設計和測量儀表等問題研究和裝置研製。液體推進劑及燃燒研究室人員於1960年10月遷至懷柔,成立懷柔基地。
- 1964年7月,懷柔基地改稱為力學所分部,承擔科學院下達的氫氧發動機研製任務。
- 1965年,力學所承擔對超低空導彈設(代號541)計任務。
- 1965年,力學所開始領導「關於開展導彈再入物理現象研究」的研究工作。
- 1964年,力學所承擔中程導彈彈頭燒蝕防熱問題的研究。
- 1963年5月,力學所接受「衝擊波測壓計力學性能的標定」任務。保證了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
- 1965年~1967年,力學所在懷柔分部建立爆炸場,進行了大量系統的爆炸試驗。
- 1966年,力學所承擔中國第一顆人造衛星本體結構設計及試驗、溫度控制與熱試驗、偵察衛星回收方案三個方面的調研工作。
- 1967年,力學所在文革中逐漸被軍管。
- 1970年7月,力學所軍管結束,又恢復由科學院領導。
- 1972年7月,力學所下放,實行北京市和科學院雙重領導,隨後又改稱為北京力學所。
- 1977年以後,力學所的各項工作逐步調整恢復。
- 1978年1月1日,力學所正式回歸中國科學院建制[1]。
歷任所長
- 第一屆 錢學森 (1956年9月-1984年2月)
- 第二屆 鄭哲敏 (1984年2月-1987年12月)
- 第三屆 鄭哲敏 (1987年2月-1989年12月)
- 第四屆 薛明倫 (1989年12月-1994年4月)
- 第五屆 薛明倫 (1994年4月-1998年5月)
- 第六屆 洪友士 (1998年5月-2002年6月)
- 第七屆 洪友士 (2002年6月-2006年6月)
- 第八屆 樊菁 (2006年6月-2010年6月)
視頻
中國科學院力學研究所 相關視頻
參考文獻
- ↑ 歷史沿革,中國科學院力學研究所
- ↑ 樊菁被任命為中科院力學研究所所長,科學網,2008-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