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重点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重点实验室在是原中日技术合作项目“中国矿物资源探查研究中心”的基础上申报成立的。
实验室的学术方向明确、研究实验强健、基本装备充分、组建方案合理,能够保证重点实验室建设目标的实现。论证专家组一致认为该重点实验室达到了中国科学院重点实验室标准。院资环局根据专家论证会的意见,建议批准“矿产资源[1]研究重点实验室”建设方案,同时报请院计划局提交院长办公会议批准。2001年12月31日,中国科学院正式批准成立中国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重点实验室。
目录
实验室-依托单位
中国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重点实验室依托: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重点实验室在是原中日技术合作项目“中国矿物资源探查研究中心”的基础上申报成立的。
该中心运行了7年,日本政府提供了价值4.2亿日元的仪器设备及耗材,中方提供了403万元人民币的配套设备,以及1,100万的项目运行与研究经费。装备了国内领先、国际一流的以地球化学方法为主的17个大中型实验室;培养了一批高层次科研与实验人员,取得了一批高水平的研究成果。近几年来,实验室研究人员先后承担了诸多国家级科研项目,其中包括“973”项目、院“九五”重大项目、知识创新工程重大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形成了一支高水平、知识结构合理的精干研究队伍,为进一步建成重点实验室开展创新性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基于上述条件,2001年中日技术合作项目结束后,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向中国科学院申请建立矿产资源研究重点实验室。2001年11月30日,院资环局在北京组织了相关领域的国内知名专家对“矿产资源研究重点实验室”的申请进行论证。论证会由着名的矿床学和地球化学专家涂光炽院士主持。
实验室的学术方向明确、研究实验强健、基本装备充分、组建方案合理,能够保证重点实验室建设目标的实现。论证专家组一致认为该重点实验室达到了中国科学院重点实验室标准。院资环局根据专家论证会的意见,建议批准“矿产资源研究重点实验室”建设方案,同时报请院计划局提交院长办公会议批准。2001年12月31日,中国科学院正式批准成立中国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重点实验室。
实验室-科研领域
步入新世纪,我国遭遇了资源短缺带来的发展危机。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带来的资源需求的快速增长,是我们始料未及的。从我国未来发展进程分析,预计我国金属矿产资源消费峰值可能发生在2020年前后。届时,粗钢消费总量将可能超过7亿吨,十种有色金属[2]需求总量将可能达到3000万吨。也就是说,我国资源消耗高增长的态势还将持续到2020年前后。这是我国未来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必须考虑的一个重要方面。
我国矿床普遍具有成矿地质条件复杂、演化历史长、成矿期次多、叠加-改造-破坏严重的特点,使得找矿难度很大。
而且,易发现、易识别的地表浅部矿越来越少,深部矿和隐伏矿成为找矿主体,找矿和勘查难度急剧增大,传统勘查技术日显其绌,找矿风险和探矿成本越来越大,因此对找矿理论和技术的要求越来越高。
中国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重点实验室成立于2002年2月,是在中日JICA“中国矿物资源探查研究中心”项目的基础上,在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和地球物理研究所两所整合之时,集地质、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学三大学科融合而成。学科融合的优势使得该实验室不仅能够开展成矿理论研究,而且能够提供相应的深部矿-隐伏矿探测技术。
国家资源战略需求和实验室学科优势相结合,确定了实验室的总体战略定位和主攻方向。
总体战略定位
紧扣国家矿产资源战略需求,以固体矿产资源为研究对象,地质、地球化学和地球物理相结合,研究矿产资源的形成理论和分布规律、预测方法和探测技术,为我国新一轮找矿提供理论指导和技术支撑,为构建国家资源安全保障体系提供战略依据。
主攻方向——成矿理论、预测方法与探测技术
1)研究矿床形成的环境条件和过程机理,阐明矿床的产出特征和分布规律,提炼区域成矿理论,构建区域适用的矿产预测理论和模型。
2)发展以地球物理探测技术为主体的矿产探测定位和评价技术体系,并开展示范研究。
成矿地球动力学背景
典型矿床解剖与区域成矿规律
地质流体与成矿作用
成矿年代学与成矿地球化学
矿床结构模型与预测模型
金属矿电磁探测技术
金属矿地震探测技术
地球物理仪器研制与软件研发
成矿预测理论和探测技术的试验示范和推广
实验室-特色优势
1)以国家资源需求为导向,立足中国北方,面向矿床预测理论和资源探测技术,开展应用基础研究。
2)充分发挥本所地质与地球物理学科交叉融合的优势,既有齐备的地球化学分析测试实验系统,又有完备的地球物理探测技术体系。
3)建立理论研究-技术应用-示范实践一条龙的创新工作模式,与地方政府、产业部门、矿业企业共建各种联合研发机构,直接为我国新一轮找矿提供示范性的理论指导和技术支撑。
实验室-科研成果
2004-2008五年间,我室研究人员承担了一系列国家、部委的研究课题299项,到所经费款15148余万元。在这些项目中有:973二级课题27项、基金课题38项、国家科技攻关项目15项、杰出青年基金2项、院知识创新重大项目14项、横向课题185项、其它课题18项。全部项目都按设计完成当年任务。
实验室发挥地质、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学的学科交叉优势,以大地构造背景与金属成矿作用的综合研究为特色,以金属矿产资源的动力学背景和战略资源预测为主攻方向,主持、组织和参加了有关国家级重大项目。本重点实验室在基础理论研究、金属矿床快速探测评价技术以及资源预测方面作出了有效成果,国内外有一定影响和知名度,成为我国矿产资源研究的中心之一。
向国家提出建设大兴安岭矿产资源接替基地的建议,并积极参与了论证、研究和矿产勘查示范工作,取得了很好的进展;
在中生代爆发成矿的动力学背景和成矿理论,以及北方造山带古生代—中生代双向增生及成矿机制方面提出了重要见解;
对新疆大地构造演化与内生金属成矿开展了综合研究,厘定了岩浆岛弧带和弧后盆地及其相应的矿床组合,为区域找矿预测提供了理论指导;
初步研究了青藏高原的斑岩型铜矿和斑岩型钼矿,尤其是蚀变分带和矿化结构,为后续工作奠定了基础;
针对隐伏矿和深部矿,集成了一套以电磁探测技术为主、以磁测和地震方法为辅的浅层地球物理探测技术组合,在全国20多个省市自治区的200多个矿区开展了探矿技术试验示范,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为我国新一轮找矿提供技术支撑;
与地方政府、国土资源部门和地矿部门、企业单位等进行了多种方式的合作,在院地合作、产学研结合和科研成果转化的机制方面进行了积极有益的探索。
参考文献
- ↑ 科普:一文了解矿产资源种类 ,搜狐,2021-03-29
- ↑ 2023有色金属行业市场发展趋势分析:利好政策出台促进行业加速发展 ,搜狐,2023-05-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