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中導條約》(Intermediate-Range Nuclear Forces Treaty,全稱:蘇聯和美國消除兩國中程和中短程導彈條約)是20世紀80年代末由美、蘇簽訂的促使雙方銷毀中程彈道導彈的公約,由於美國的退出,該條約已全面失效[1]

目錄

歷史背景

1977年前美國在西歐中導力量占有優勢。1977年起蘇聯在本國和東歐部署SS-20導彈,以對付美國從潛水艇發射的彈道導彈。根據聯邦德國總理H.施密特的倡議,1979年12月北大西洋公約組織理事會通過「雙重決議」,主張從1983年起在西歐部署572枚新式導彈;美國儘快同蘇聯舉行中程核武器談判。起初,蘇聯拒絕同美國談判,後做出讓步。

條約內容

1987年12月8日,美國總統里根和蘇聯領導人戈爾巴喬夫華盛頓簽署《美蘇消除兩國中程導彈和中短程導彈條約》。條約禁止雙方試驗、生產和部署射程500至5500公里的陸基巡航導彈彈道導彈,但對海基和空射的巡航導彈和彈道導彈並沒有做出限制。

3談判過程

1980年10~11月在日內瓦美、蘇舉行中導問題的預備性會談,未獲取實質性成果。1981年 9月24日美、蘇達成舉行中導問題正式談判的協議。關於歐洲中導問題的談判從同年11月30日在日內瓦開始,先後進行6輪談判,共110次會議。蘇聯先後提出「凍結現狀」、「分階段裁減華約和北約中導」等方案。其基本立場是要阻止美國按「雙重決議」在西歐部署新式導彈,保住自己的SS-20導彈的部署系統,即使減少蘇聯在歐洲的中導力量,也只能減到同英國法國兩國核彈頭總數相等的水平。

美國先後拋出「零點方案」、「臨時協議」等方案。其基本立場為:只有蘇聯拆除在歐洲的全部SS-20導彈,美國才放棄部署新式導彈;即使答應略微縮減美國原定部署計劃,或允許蘇聯在歐洲的中導略多於美國,而在全球範圍兩國的中導彈頭數量必須相等。雙方立場相距甚遠,談判陷入僵局。1983年11月,美國着手在英國、意大利和聯邦德國部署新式導彈,蘇聯中斷中導、中歐裁軍、美蘇戰略核武器等一系列談判,東西方關係一度嚴峻。

此後,由於國際形勢的發展和美蘇兩國分別調整各自在裁軍問題上的策略,根據1985年1月8日美、蘇外交部長在日內瓦達成的協議,同年 3月美、蘇舉行包括戰略武器、中導和太空武器在內的一攬子裁軍談判。1986年10月,美國總統R.W.里根和蘇聯領導人М.С.戈爾巴喬夫在冰島會談時,雙方在中導問題上的立場有些接近。蘇聯表示願意接受美國「零點方案」,並不再堅持把英、法核武器計算在內。美蘇雙方還同意消除歐洲全部中導。1987年2月戈爾巴喬夫同意中導與太空武器分開解決,同年7月他又表示接受「全球雙零點」方案,使中導問題出現了轉機。同年11月中旬,美蘇兩國外長在日內瓦制定中導條約草案[2]

視頻

中導條約 相關視頻

局座談美國退出《中導條約》:想拉上中國?門都沒有!
《中導條約》失效一周年 美俄戰略武器「脫韁」?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