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巡航導彈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中國「長劍-10」巡航導彈

中文名稱:巡航導彈

外文名稱:cruise missile

彈        頭:基本上搭載500公斤常規彈頭

空氣動力:飛行的原理與飛機非常相似

引       擎:使用噴氣式發動機

巡航導彈是導彈的其中一種。主要以巡航狀態在稠密的大氣層內飛行,其舊稱『飛航式導彈』。『巡航狀態』指導彈在被火箭助推器加速後,主發動機的推力與阻力平衡,彈翼的升力與重力平衡後,實現近於恆速、等高度飛行的狀態。在這種狀態下,單位航程的耗油量最少。其飛行彈道通常由起飛爬升段、巡航(水平飛行)段和俯衝段組成。它依靠噴氣發動機的推力和彈翼的氣動升力維持飛行。巡航導彈在攜帶核彈頭時還可以由飛機或潛艇發射,也是『核三位一體』的重要組成部分

它們可以攜帶傳統彈頭或核彈頭,射程可達數百公里。近代的巡航導彈可以以超音速次音速飛行,具備自我導引能力,而且還能以非彈道型態的飛行路徑來躲避雷達偵測,進行防區外打擊

巡航導彈與無人駕駛飛機的不同之處,在於巡航導彈不擔任偵察任務,彈頭整合為系統的一部分,而且最後一定會在攻擊中損失,無法回航降落。

簡史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英國發展了Larynx無人操作飛機(Larynx),一種在1920年代有充足飛行測試的發動機。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德國在1944年比其他國家首先配置了巡航導彈,發展出有一種炸彈的外形、短翼、尾部裝上推動器和有原始的機械陀螺慣性導航系統V-1飛彈。V-1飛彈用一顆結構簡單的脈衝噴射發動機推進的,因脈衝噴氣式發動機無需壓氣機而降低成本,其脈動的聲頻噪音使V-1飛彈獲得了"doodle bug"的綽號。V-1飛彈和類似的早期武器通常被稱作飛彈Μ[1]

然而,V-1飛彈僅採用原始的慣性導航系統時並不特別精準,只能用於攻擊大城市。雖然德國有計劃通過在倫敦潛伏的間諜設置無線電信標,以便V-1、V-2利用實現末端制導,可以攻擊英國特定部門、國會大廈或白金漢宮,但因英國反間諜機構MI5、MI6的積極運轉未能實施。反之德國在部分V-1導彈上安裝無線電信標,通過大西洋沿岸的監聽站測量V-1的最終落點,以此修正V-1的起飛設置;亦因德國日顯頹勢,在倫敦的雙重間諜胡安·加西亞最終選擇與英國情報機構合作,傳回虛假的落點報告,雖然德軍經無線電測得V-1過早俯衝下落,最終還是更願相信雙重間諜的報告,認為是自己的監聽站出了技術問題,導致後來的V-1偏離目標。

那些年,人們頭頂飛過的核動力武器原圖鏈接來自中國軍網 的圖片

另外,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大日本帝國為了獲得對抗盟軍海軍的優勢,訴諸利用攜帶炸彈的常規飛機的神風特別攻擊隊,以及作為補充的the purpose-built和人駕駛的發動機的MXY-7櫻花特別攻擊機,以特攻隊員自殺式操作尤其是末端超精確制導,以達到攻擊艦船所需的精度。

冷戰期間,美國蘇聯進一步實踐了這個概念,在陸、海、空部署早期巡航導彈。

1957年至1961年美國開展了一項野心勃勃和資金充裕的計劃——冥王星核發動機計劃(Project Pluto),發展核動力巡航導彈。如同同期的核動力坦克、核動力轟炸機,它被設計成以開放式反應堆直接加熱空氣,達到超過3馬赫數的速度在低過敵方雷達視角處飛行並且將攜帶的一些氫彈投擲在經過敵方區域的路上。儘管這一想法被證明正確並且在1961年5億瓦特的試製引擎已完成一次為期數秒的測試,但是因難以控制功率,且開放式反應堆噴射放射性物質,沒有任何飛行裝置完成。該項目最終被放棄轉而支持洲際彈道飛彈的發展[2]

1962年古巴危機期間,前蘇聯在古巴部署了數十枚搭載戰術核彈頭的KS-1 Komet短程巡航導彈,以備在美國入侵古巴時使用。蘇聯主要把載有重核彈頭和常規彈頭的巡航導彈視為摧毀美國航空母艦戰鬥群的武器。大型潛艇(例如E級核潛艇奧斯卡級核潛艇)能攜帶這些武器在海上威脅美國戰鬥群,大型轟炸機(例如圖-22M圖-95圖-160)亦能在其空中發射的巡航導彈(ALCM)中配置這些武器。

2018年初俄羅斯總統普京在公開國情報告中稱已經研發一種「海燕核動力巡航導彈[3]射程幾乎無限,所以可飛行極長距離,走非常曲折的路線繞過各種偵測網,最終擊中目標。如同野心勃勃的冥王星核發動機計劃(Project Pluto),採用開放式反應堆,除了彈頭的殺傷力外本身的核動力引擎也能造成核污染給予敵方殺傷,歐洲媒體在之前數年曾偵測到俄羅斯西部地區上空有怪異輻射增高現象,原本懷疑是俄國有核事故,現在判斷是核動力巡航導彈的試射,美國中情局情報顯示因為該飛彈使用無屏蔽的核動力引擎,受限于飛彈的載重量無法搭載巨大質量的圍阻體,所以整個飛彈一啟動都受到核污染,甚至發射台周邊也受污染,以這種狀態一路飛向目標。同時普京還公開了一種核動力魚雷,可以視為一種小型無人核潛艇,可載核彈頭攻擊艦隊和沿海城市。

實戰起源

導彈是人類科學技術發展背景下產生的一種戰爭利器,自它誕生的那一天起,它就發揮了巨大的作用。經過幾十年的發展,導彈從當初單一的地地導彈演變為地空、艦空、空地等許多類型導彈,射程也從幾十公里發展到一萬多公里。在現代戰爭中,不管戰機或軍艦技術多麼先進,奔赴戰場最前沿直接打擊敵方的仍是這些由飛機或軍艦發射的導彈。可以說,導彈就是古代士兵的刀與矛,直接在敵人身上砍殺。

世界各國都十分重視導彈的開發與研製。世界各大國軍隊的主戰武器都已實行了導彈化,湧現出一批世界聞名的導彈,例如美國的「愛國者」、「魚叉」、俄羅斯的「日炙」以及以色列的「箭式」等等。由於導彈自身帶有主動或被動尋的功能,在二戰時擊沉一艘軍艦可能要用幾十發巨型炮彈,在導彈出現之後只要一兩發導彈就可以了。英阿馬島戰爭之中,阿根廷空軍「超級軍旗」戰機發射的「飛魚」導彈一舉擊沉了英軍「謝菲爾德」號巡洋艦,使導彈名聲大震。在海灣戰爭科索沃戰爭以及前不久進行的阿富汗戰爭伊拉克戰爭中,各種類型的導彈都大顯身手[4]

特點介紹

巡航導彈是在和彈道導彈競爭的過程中發展起來的。50年代,美國蘇聯都非常重視發展巡航導彈,但由於這種有翼導彈存在許多難以克服的缺陷,為了滿足核戰爭準備及核威懾的需要,美國和蘇聯從60年代起就轉向發展彈道導彈,直到70年代中期以後,巡航導彈才得以迅速發展。巡航導彈已成為美國三位一體核威懾力量的一根支柱,已作為核反擊力量和常規攻擊力量廣泛布置於歐洲前沿防線、海軍水面艦艇潛艇和空軍的轟炸機。40多年的競爭性發展表明:巡航導彈是一種用途廣泛,成本低廉,通用性好,作戰效能高的先進武器,海灣戰爭中首次實戰應用的戰果就充分證明這一點。

巡航導彈特點

首先,它體積小,重量輕,便於各種平台攜載。海軍攻擊型核潛艇可垂直攜載12枚,並可抵近敵沿海發射,因而可打擊其縱深1300~2500公里的重要軍政目標。水面艦艇一般每艦可攜8~32枚,採用MK-41垂直發射裝置後,一艘艦可攜100餘枚,由於它能在水面機動發射,所以不易被探測。轟炸機的攜載量越來越大,B-52G經改進後可由12枚提高到20枚,B-1B可攜30枚,改裝後的DC-10能攜50~60枚,改裝後的「波音-747」則能攜70~90枚。地面發射的「戰斧」導彈裝在機動的運輸——起豎——發射式車上,每輛車載4枚,4台車為一個導彈連,即可發射16枚導彈。導彈發射連的重裝備可由C-130或C-5等運輸機空運至前沿陣地或發射場。

其次,它射程遠,飛行高度低,攻擊突然性大。「戰斧」巡航導彈射程最遠達2500公里,最近為450公里,均在敵火力網外發射,因此發射平台很難被對方發現。導彈在海面飛行高度7~15米,平坦陸地為50米以下,山區和丘陵地帶為100米以下,基本是隨地形的起伏而不斷改變飛行高度,而這一高度又都在對方雷達盲區之外,所以也很難為對方的發現,極易造成攻擊的突然性。另外,導彈採取有效隱身措施後,其雷達反射面積僅為0.02~0.1平方米,相當於一隻小海鷗的反射能力。新一代巡航導彈在雷達熒光屏上只有針尖大小的一個目標光點,可見很難探測。

第三,它的命中精度高,摧毀能力強。射程2500~3000公里的巡航導彈,命中誤差不大於60米,精度好的可達10~30米,基本具有打點狀硬目標的能力。攜常規彈頭的巡航導彈可摧毀堅固的地面目標,也能用子母彈殺傷和摧毀面狀目標。攜20萬TNT當量核彈頭的巡航導彈由於命中精度高,一般比彈道導彈的作戰效能高3~4倍。巡航導彈由于飛行時間長,速度低,飛行高度又恰好在輕武器火力網之內,所以很易遭槍彈等非制導常規兵器的攔擊,海灣戰爭中有3枚「戰斧」導彈就是這樣被伊拉克擊毀的。

分類

巡航導彈的分類方式有很多種。比較常見的分類是以大小,飛行速度(次音速或超音速),以及距離區分。通常一種飛彈可以透過不同的平台發射(陸基、海上或者是空載)。有的時候,空射和潛射巡航導彈會比同種類的陸基或艦上發射型要輕和小。

巡航導彈使用的導引系統種類很多,即使是同樣的飛彈的次型也會使用不同的導引系統(慣性導航系統地型匹配導航系統(TERCOM)或是衛星導航系統等)。大型飛彈能夠攜帶傳統彈頭或者是核子彈頭,但是小型飛彈只能使用傳統彈頭。

極音速

極音速巡航導彈以超過5馬赫的速度飛行。

例子:

超音速

這些飛彈的飛行速度超過音速,多半使用衝壓發動機,射程多在100到500公里之間或更長,導引系統則各異。

例子:

長程次音速

這是一種巡航導彈的常用類型。此種導彈通常由美國及蘇聯開發。導彈射程超過1000公里,時速每小時約800公里。一般來說此類飛彈重1500公斤。它們通常可載傳統彈頭和核彈頭。早期版本的這些導彈採用慣性導航系統。後期版本的導彈則加入地型匹配導航系統數位影像區域比對系統(DSMAC)等裝置、提高了相當大的命中精度。大多數的近期版本則使用衛星導航系統。 例子:

* AGM-86導彈(美國)
* 戰斧巡航導彈(美國/英國)
* 彩虹局Kh-55導彈(蘇聯)
* 東海-10(DH-10)導彈(中國)
* HN-I(中國)
* HN-II(中國)
* HN-III(中國)
* 玄武III巡航導彈C(南韓)
* 巴卑爾2巡航導彈(巴基斯坦,發展中)
* 無畏巡航導彈(Nirbhay missile,印度,發展中)

中程次音速

與上述同類飛彈有同等重量、面積及速度。通常距離少於1000公里。導引系統各異。

例子:

* 海鷹2巡航導彈(HY-2 Haiying/KD-63,中國)
* 金牛座導彈(Taurus missile,德國/瑞典)
* 暴風影導彈(Storm Shadow/SCALP,英國/法國)
* AGM-158聯合空面導彈(Joint Air-to-Surface Standoff Missile,美國)
* 巴卑爾巡航導彈(Babur missile,巴基斯坦)
* 雷神巡航導彈(Ra'ad ALCM,巴基斯坦)
* 玄武III巡航導彈A/B(Hyunmoo IIIA/B,韓國)
* 雄風二E巡航導彈(Hsiung Feng IIE,HF-2E,中華民國)

短程

這些飛彈重約500公斤,射程範圍為70-300公里。飛行速度為次音速,導引系統通常較大型飛彈簡單。實際上,巡弋這兩個字有的時候並不太適用於這一類飛彈上。通常用於反艦飛彈,尤其是德國、意大利與日本這三個被禁止開發長程巡航導彈的國家較廣泛使用短程巡航導彈。

例子:

* AGM-84魚叉反艦飛彈(Boeing Harpoon,美國)
* 藍鋼導彈(英國)勝利者IV式使用,專用於核打擊,240公里射程
* 飛魚反艦導彈(Exocet,法國)
* Kh-35導彈(俄羅斯)
* RBS-15導彈(瑞典/德國)
* RBS-15巡航導彈(瑞典/德國)
* 海軍打擊導彈(Naval Strike Missile,挪威)
* 海鷹2巡航導彈(中國)
* 鷹擊62反艦導彈(C-602,中國)
* 鷹擊81反艦導彈(C-801,中國)
* 鷹擊82反艦導彈(C-802,中國)
* 海鷹巡航導彈(Sea Eagle missile,英國)
* 雄風一型反艦飛彈(Hsiung Feng I, HF-1,中華民國)
* 雄風二型反艦飛彈(Hsiung Feng II, HF-2,中華民國)
* 萬劍機場聯合遙攻武器(中華民國)空射集束巡航導彈射程200公里以上
* 90式反艦飛彈(Type 90 Ship-to-Ship Missile,SSM-1B,日本)

核彈頭型

美國有460顆AGM-129ACM巡航導彈[6]附有W80核彈頭(可選擇5KT或150KT這兩種核武爆炸當量)外掛在B-52同溫層堡壘轟炸機(B-52H)上。另外、大約有350顆海基發射導彈一樣配置有核彈頭。導彈的射程為3000公里。所有的導彈均保持在儲存狀態。

SSM-N-8獅子座飛彈(SSM-N-8 Regulus)也設計可以載裝核彈頭。

視頻

巡航導彈相關視頻

(國家地理紀錄片)軍事科普-巡航導彈(全45分鐘)
從鷹擊81到鷹擊12,中國反艦導彈是如何進化的
中國戰略導彈家族的年輕「殺手鐧」,揭秘國產長劍-10巡航導彈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