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揭密真相的內容僅供參考,並不能視為專業意見。任何醫藥相關資訊,應諮詢專業人士。

中府穴 Zhōng Fǔ(LU1 ),出《針灸甲乙經》。屬手太陰肺經。肺之募穴。手、足太陰之會。別名:膺俞、膺中俞、府中俞。中府穴的位置:胸前壁的外上方、雲門穴下1寸,前正中線旁開6寸。中醫認為刺激中府穴有緩解胸滿、氣喘、扁桃體炎、咳嗽、支氣管炎等作用。

目錄

穴位含義

收募三焦腑中的氣態物輸供手太陰肺經。
1.中府穴。「中」,與外相對,內部也。「府」,臟腑也。中府名意指本穴的氣血物質來自臟腑。本穴為肺經首穴,氣血物質來自由胸腹包膜包裹的各個臟器,故名「中府穴」。
2.膺中府、膺俞、府中俞。「膺」,胸也。「俞」,輸送之意。「府」,臟腑也。穴名之意皆指本穴的氣血物質來源於胸腹內部。
3.肺募。肺經經脈的氣血物質由本穴募集並傳輸肺經。

概況

【取穴】取正坐位,先取鎖骨外端下方凹陷處的雲門穴,在雲門穴直下約1寸[1]
【氣血特徵】氣血物質為天部的水濕氣態物,以肺氣和脾氣為主,分布為少氣多血,即是氣壓低、溫度高。
【運行規律】體內的溫熱水濕氣態物由三焦腑系統躍遷到體表系統的皮部層次。
【功能作用】以水濕氣態物的形式由三焦腑系統向體表系統輸送高溫能量、體液及各種營養物質;通過向外輸送物質能量的形式來調節改變三焦腑系統和體表系統的溫、壓狀況。

作用功效

【功效應用】有止咳平喘,清瀉肺熱,健脾補氣的作用
【主治病症】主治咳嗽,氣喘,少氣不得息,肺炎,支氣管炎,哮喘,肺結核,肺膿瘍,支氣管擴張,胸中脹悶,胸中煩熱,鼻流濁涕,喉痹,胸痛,咳吐膿血,嘔吐,噯氣吞酸,不下食,腹脹,肩背痛,癭瘤,汗出,奔豚上下腹中與腰相引痛等。
【配伍應用】
中府穴配肺俞穴大椎穴,治外感咳嗽。
中府穴配大椎穴、孔最穴治肺炎。
中府穴配間使穴、合谷穴,治面腫。
中府穴配太溪穴、太淵穴、足三里穴治肺結核。
中府穴配定喘穴、內關穴、膻中穴治支氣管哮喘。
中府穴配雲門穴、天府穴、華蓋穴、肺俞穴,治哮喘。
中府穴配風門穴、合谷穴,治寒熱、喉痹。
中府穴配復溜穴,有生津潤燥的作用,主治肺燥熱咳嗽。
中府穴配意舍穴,有降氣寬胸的作用,主治胸滿。
中府穴配肺俞穴,為俞募穴配穴法,有疏風解表,宣肺止咳的作用,主治外感咳嗽。

穴位療法

【針刺】一般直刺或向胸壁外側斜刺0.5~1.0寸。向外斜刺或平刺0.5~0.8寸,局部有酸脹感,可向前胸及上肢放散。注意:中府穴不可向內深刺,以免傷及肺臟造成氣胸。深刺進入腋窩內,應注意向外避開臂叢神經及腋動、靜脈。
【艾灸】艾炷灸3~5壯;或艾條灸5~10分鐘
【按摩】咳嗽不止時,點按中府和肺俞各200次,有即時止咳的功效。每天堅持按摩中府,可強化淋巴循環,減輕胸悶、肩背痛。「秋冬養陰」,應保養精氣,可按摩中府穴,充養肺陰

視頻

焦守廷上傳手太陰肺經《中府穴》治百日咳妙法

參考文獻

  1. 中府穴,穴位密碼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