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芬關係
歷史
1917年前,芬蘭作為俄羅斯帝國的大公國,中芬關係屬中俄關係的一部分。1917年十月革命期間,芬蘭宣告獨立,但中華民國直至1923年才與芬蘭建立外交關係。1923年至1932年間,中華民國曾短暫在芬蘭設立外交機構。初期是代辦處,1925年代辦處升格為公使館。1932年4月28日,中華民國關閉駐芬蘭公使館,原館務併入駐瑞典公使館。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後,芬蘭是最早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的西方國家之一。芬蘭於1950年1月13日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兩國於同年10月28日建交。首任中華人民共和國駐芬蘭公使由駐丹麥公使耿飈兼任,於1951年3月31日向時任芬蘭總統尤霍·庫斯蒂·巴錫基維遞交國書,正式上任。翌年2月,芬蘭駐華公使館開館。同年5月9日,芬蘭首任常駐中國公使克諾林向時任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毛澤東遞交了國書。1954年10月,兩國外交關係升為大使級,中華人民共和國亦在同年設立駐芬蘭大使館。
在文化大革命時期,芬蘭是少數未與中華人民共和國斷交的西方國家之一。1970年代初,芬蘭曾支持中華人民共和國取代中華民國在聯合國的代表地位。
自中華人民共和國和芬蘭建交以來,兩國關係穩定發展,在政治、經貿、科技、文化等領域的交往與合作取得顯著成果。1986年,時任芬蘭總理卡萊維·索爾薩訪華,成為首位訪華的芬蘭政府首腦。1988年,時任芬蘭總統毛諾·科伊維斯托訪華,成為首位訪華的芬蘭國家元首。中國方面,1992年,時任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總理李鵬訪問芬蘭,成為首位訪芬的中國政府首腦。1995年,時任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江澤民訪問芬蘭,成為首位訪芬的中國國家元首。
2013年4月,時任芬蘭總統紹利·尼尼斯托訪華進行國事訪問並參加博鰲亞洲論壇年會[1]。時任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習近平與其就共同構建和推進面向未來的新型合作夥伴關係達成重要共識。同年9月,芬蘭曾派出時任總理於爾基·卡泰寧來華出席大連夏季達沃斯論壇。
經貿關係
1980年,芬蘭給予中華人民共和國普惠制待遇。2005年,兩國簽署新的《中芬經濟、工業和技術合作協定》。
在2004年至2008年,芬蘭是中國在北歐的最大貿易夥伴。貿易方面,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統計,2013年中芬雙邊貿易額為97.4億美元。其中中國對芬蘭出口額為58.3億美元。芬蘭對中國出口額為39.1億美元。據芬蘭統計,2013年中芬雙邊貿易額為64.4億歐元。其中中國對芬蘭出口額為36.8億歐元。芬蘭對中國出口額為27.6億歐元。
投資方面,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統計,截至2013年底,芬蘭共有477個對華投資項目,實際投資累計9.76億美元。2013年中國對芬蘭直接投資額為3154萬美元。
文化關係
1980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和芬蘭首次簽訂文化合作交流計劃,此後每3年續簽。2010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和芬蘭簽署《中國和芬蘭政府在文化、教育、科學、青年和體育領域合作諒解備忘錄》。
視頻
中芬關係 相關視頻
參考文獻
- ↑ [環球視線]水均益專訪芬蘭總統尼尼斯托(20130410),央視網,2013-4-11
- ↑ 芬蘭首家孔子學院在赫爾辛基大學揭牌 九月開課,國務院僑務辦公室,2007-5-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