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部
中國中部地區,東接沿海,西接內陸,按自北向南、自東向西排序,包括山西、安徽、江西、河南、湖北和湖南六省在內的中部地區,是中國重要糧食生產基地、能源原材料基地、裝備製造業基地和綜合交通運輸樞紐,在經濟社會發展格局中占有重要地位。實施促進中部崛起戰略以來,中部六省發展速度明顯加快,城鄉人民生活水平穩步提高。但是,中部地區也面臨着諸多制約長遠發展的矛盾和問題。在應對國際金融危機衝擊、保持經濟平穩較快增長過程中,要進一步發揮中部地區比較優勢,增強對全國發展的支撐能力。[1]
目錄
區域簡介
中國中部地區,東接沿海,西接內陸,按自北向南、自東向西排序包括山西、河南、安徽、湖北、江西、湖南六個相鄰省份,截至2017年底,中部地區國土面積約102.8萬平方公里,常住人口約3.68億人,生產總值約17.94萬億元,人均生產總值約4.87萬元。
與中部地區相鄰的省份有河北、山東、江蘇、浙江、福建、廣東、廣西、貴州、重慶、陝西、內蒙古等1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按自北向南順時針排序)。
中部地區歷史厚重,資源豐富,交通便利,經濟發達,工農業基礎雄厚,現代服務業發展迅速,是中國經濟發展的第二梯隊,依靠全國約10.7%的土地,承載全國約26.51%的人口,創造全國約21.69%的生產總值,是我國的人口大區、交通樞紐、經濟腹地和重要市場,在中國地域分工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2016年12月26日,國家發改委印發《促進中部地區崛起"十三五"規劃》,《規劃》指出"支持武漢、鄭州建設國家中心城市,強化長沙、合肥、南昌、太原等省會城市地位。繼續做大做強洛陽、宜昌、蕪湖、贛州、岳陽等區域性中心城市。"《規劃》將中部地區定位為"全國重要先進制造業中心、全國新型城鎮化重點區、全國現代農業發展核心區、全國生態文明建設示範區、全方位開放重要支撐區。"《規劃》提出"發展壯大經濟增長極。壯大長江中游城市群和中原城市群,形成南北呼應、共同支撐中部崛起的核心增長地帶。"[2]
區域省份
中部六省
山西省
山西省,簡稱晉,位於太行山之西,黃河以東,長城以南。全省縱長約682公里,東西寬約385公里,總面積15.67萬平方公里,約占全國總面積的1.6%。人口3629.8萬人(2013年)。山西因居太行山之西而得名,自古被稱為"表里山河"。春秋時期,大部分地區為晉國所有;戰國初期,韓、趙、魏三家分晉,因而又稱"三晉"。現轄太原、大同、朔州、忻州、陽泉、晉中、呂梁、長治、晉城、臨汾、運城等11個地級市,共85個縣,11個縣級市,23個市轄區。省會太原市。
山西被稱為" 中國煤鐵之鄉"、" 中國能源重化工基地",主要礦藏有煤、鐵、鋁、銅、耐火粘土、石灰岩、石膏等。現已探明的煤礦儲量為2000億噸,占全國的三分之一;鐵礦儲量為30.5億噸。由於煤炭儲量豐富,煤炭工業在山西工業中占有頭等重要的地位 。
河南省
河南省,簡稱豫,古稱中原、中州、豫州,因歷史上大部分位於黃河以南,故名河南。河南位於中國中東部,黃河中下游。
截至2017年底,河南共下轄17個地級市、1個省直轄縣級行政單位、52個市轄區、20個縣級市、85個縣,省會鄭州市,常住人口9559.13萬人,居中國第3位。
河南是中華民族與華夏文明的發源地。中國四大發明中的指南針、造紙、火藥三大技術均發明於河南。從夏朝至宋朝,河南一直是中國政治、經濟、文化和交通中心,先後有20多個朝代建都或遷都河南,中國八大古都中河南有十三朝古都洛陽、八朝古都開封、七朝古都安陽、夏商古都鄭州四個及商丘、濮陽、淮陽、偃師、南陽、許昌等古都,為中國建都朝代最多,建都歷史最長,古都數量最多的省份。河南自古就有"天下名人,中州過半"之說,有商湯、老子、莊子、墨子、韓非子、范蠡、商鞅、蘇秦、呂不韋、李斯、賈誼、張衡、杜甫、韓愈、白居易、劉禹錫、李商隱、李賀、岳飛等歷史名人。
河南是中國重要的經濟大省,2016年國內生產總值穩居中國第5位、中西部首位。鄭州商品交易所是中國首家中西部唯一一家期貨交易所。鄭州航空港區為中國唯一一個國家級航空港經濟實驗區。中國(河南)自由貿易試驗區為中國新設立的自貿區。2016年12月,國家批覆鄭州入選國家中心城市。以河南為主體的中原城市群為中國經濟第四增長極。
河南文物古蹟眾多,旅遊資源豐富。截至2017年底,河南有世界文化遺產6項25處,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358處,國家AAAAA級旅遊景區13處。
安徽省
安徽省,簡稱皖,位於華東腹地,是我國東部襟江近海的內陸省份,跨長江、淮河中下游,東連江蘇、浙江,西接湖北、河南, 南鄰江西,北靠山東。全省東西寬約450公里,南北長約570公 里,總面積13.96萬平方公里,約占全國總面積的1.45%,六普,全省戶籍人口為6862.0萬人。安徽省共轄合肥、蕪湖、蚌埠、淮南等16個地級市及6縣級市,43市轄區,56縣。截止2009年底,鄉鎮級區劃單位供計905個鎮,357個鄉,258個街道辦事處。省會合肥市。
安徽資源條件優越,土地資源、生物資源、水資源和礦產資源等自然資源豐富。全省現有耕地408萬公頃,水面105萬公頃,其中可養面積48萬公頃。共有 生物資源10917種,其中國家重點保護的木本植物有 30種,珍稀野生動物54種,國家一、二級保護動物分別有18種和368種,以揚子鱷、白鰭豚最為珍貴。水資源蘊藏總量約為680億立方米,居全國第20位。全省已發現近140種有用礦產,探明儲量的67種,煤、 鐵、銅、硫、磷、明礬、石灰岩等38種礦產資源,儲量居全國前10位。現已探明煤炭儲量250億噸,鐵礦儲量29.9億噸,銅礦儲量384.9萬噸,硫鐵礦儲量5.64億噸,分別居全國第7位、第5位、第5位和第2位。
湖北省
湖北省,簡稱鄂,湖北在中國中部、長江中游,北接河南省,東連安徽省,東南和南鄰江西、湖南兩省,西靠重慶市,西北與陝西省為鄰。東西長約740公里,南北寬約470公里,面積18.59萬平方公里,占全國總面積的1.95%,居全國第14位,全省人口5724萬人。下轄12個地級市,1個自治州,3個省直管市,1個省直管林區(神農架),38個市轄區,24個縣級市,38個縣,2個自治縣。湖北以在洞庭湖之北而得名。省會武漢市。
湖北省是國家"中部崛起"戰略的支點、中心,全國交通航運樞紐。武漢是中國重要的科研教育基地、中國高等教育最發達的城市之一,作為僅中國重要的科教城市,武漢高等院校眾多,在校大學生和研究生約120萬人。
湖北礦產資源豐富。已發現礦產131種,其中磷、紅金石、硅灰石、石榴石、泥灰岩居全國首位;鐵、銅、石膏、岩鹽、重晶石、螢石、石墨、金、汞、錳、釩、鎳等儲量亦較為豐富。在礦床的組成成分上,一般伴生或共生有多種有益成分,如大冶鐵礦,除鐵礦外,還伴生有銅、鈷、金、銀等,可供綜合利用。煤炭資源較少,質量較差。江漢平原一帶已發現儲油構造數十個。
江西省
江西省,簡稱贛,位於中國東南部,長江中下游南岸。屬江南地帶,東臨浙江、福建,南嵌廣東,西靠湖南,北毗湖北、安徽而共接長江,是中國毗鄰省份最多的省,為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海西經濟區等發達地區的共同腹地。江西總面積16.69萬平方公里,人口4503.93萬人(2012年),由11個地級市組成。省會南昌市。
江西截至2008年7月8日,已知的150多種礦產中,已發現各類固體礦產資源140多種,其中探明工業儲量的89種;礦產地700餘處,其中大型礦床80餘處,中型礦床100餘處。在探明的89種礦產儲量中,居全國前五位的有33種。其中,居第一位的有銅、鎢、鉭、銫、鉈、鈧、金、銀、鈾、釷、伴生硫、溶劑白雲岩等,居第二位的有稀土、硒、碲、銣、鋰等,居第三位的有磷釔礦、鉍、鈹、岩鹽、蛇紋岩等,居第四位的有鉬、鈮、螢石等,居第五位的有錫、鋯、玻璃用白雲岩等。
湖南省
湖南省,簡稱湘,位於長江中游江南地區,由於大部分地處洞庭湖之南而成為湖南。湖南東臨江西,西接重慶、貴州,南毗廣東、廣西,北連湖北。湖南物產富饒,素有"湖廣熟,天下足"之美譽,是著名的"魚米之鄉"。東西寬667公里,南北長774公里。土地總面積211829平方公里,占全國土地總面積的2.21%,在全國各省市區中居第10位,2011年末戶籍人口為7119.34萬,常住人口6568.37萬,全省轄14個地州市、122個縣(市、區)。省會長沙市。
湖南省礦藏豐富,素以"有色金屬之鄉"和"非金屬之鄉"著稱。已探明儲量的80多種礦藏中,銻的儲量居世界首位,鎢、鉍、銣、錳、釩、鉛、鋅以及非金屬雄黃、螢石、海泡石、獨居石、金剛石等居全國前列。湖南省植物種類多樣,群種豐富,是中國植物資源豐富的省份之一。主要樹種有馬尾松、杉、樟、檫、栲、青山櫟、楓香以及竹類,此外有銀杏、水杉、珙桐、黃衫、杜仲、伯樂樹等60多種珍貴樹種。野生動物主要有華南虎、金錢豹、穿山甲、羚羊、白鰭豚、花面狸等。
省份經濟
- 河南:2017年,河南省生產總值44988.16億元,增長7.8%。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4339.49億元,增長4.3%;第二產業增加值21449.99億元,增長7.3%;第三產業增加值19198.68億元,增長9.2%。三次產業結構為9.6:47.7:42.7。
- 湖北:2017年,湖北省生產總值36522.95億元,增長7.8%。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3759.69億元,增長3.6%;第二產業增加值16259.86億元,增長7.1%;第三產業增加值16503.40億元,增長9.5%。三次產業結構為10.3:44.5:45.2。
- 湖南:2017年,湖南省生產總值34590.60億元,增長8.0%。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3690.00億元,增長3.6%;第二產業增加值14145.50億元,增長6.7%;第三產業增加值16755.10億元,增長10.3%。三次產業結構為10.7:40.9:48.4。
- 安徽:2017年,安徽省生產總值27518.70億元,增長8.5%。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2611.70億元,增長4.0%;第二產業增加值13486.60億元,增長8.6%;第三產業增加值11420.40億元,增長9.7%。三次產業為9.5:49.0:41.5。
- 江西:2017年,江西省生產總值20818.50億元,增長8.9%。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1953.90億元,增長4.4%;第二產業增加值9972.10億元,增長8.3%;第三產業增加值8892.60億元,增長10.7%。三次產業結構為9.4:47.9:42.7。
- 山西:2017年,山西省生產總值14973.50億元,增長7.0%。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777.90億元,增長3.0%;第二產業增加值6181.80億元,增長6.5%;第三產業增加值8013.90億元,增長7.8%。三次產業結構為5.2:41.3:53.5。
- 注:經濟數據參見2017年各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
城市集群
中原城市群:是以鄭州為中心,洛陽為副中心的城市群,涵蓋河南省的鄭州、洛陽、開封、南陽、安陽、商丘、新鄉、平頂山、許昌、焦作、周口、信陽、駐馬店、鶴壁、濮陽、漯河、三門峽、濟源,山西省的長治、晉城、運城,河北省的邯鄲、邢台,山東省的聊城、菏澤,安徽省的宿州、淮北、阜陽、亳州、蚌埠5省30座地級市所構成的具有高度緊密社會經濟聯繫的城市群,中國7大國家級城市群之一。截至2016年底,總面積28.7萬平方公里,總人口1.62億人,生產總值60343.72億元,生產總值僅次於長三角、珠三角、京津冀,位居全國第四位,為中國經濟第四增長極。
2016年12月26日,國家發改委印發《促進中部地區崛起"十三五"規劃》,正式批覆鄭州建設國家中心城市,《規劃》提出建設洛陽國家區域性中心城市。《規劃》提出:發展壯大經濟增長極,壯大中原城市群,形成支撐中部崛起的核心增長地帶。《規劃》將中原城市群定位為:立足區位交通等優勢,建設全國重要的先進制造業、現代服務業基地和現代綜合交通樞紐,打造新亞歐大陸橋經濟走廊極具發展活力的核心地帶。2016年12月28日,國務院正式批覆《中原城市群發展規劃》。2016年12月29日,國家發改委印發《中原城市群發展規劃》。《規劃》提出:將中原城市群建設成為中國經濟發展新增長極、重要的先進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基地、中西部地區創新創業先行區、內陸地區雙向開放新高地和綠色生態發展示範區。
長江中游城市群:是以武漢、長沙、南昌三大城市為中心的城市群,涵蓋武漢、黃石、黃岡、鄂州、孝感、咸寧、仙桃、天門、潛江、襄陽、宜昌、荊州、荊門、長沙、岳陽、常德、益陽、株洲、湘潭、衡陽、婁底、南昌、九江、景德鎮、鷹潭、上饒、新余、撫州、宜春、萍鄉市、吉安市新幹縣等3省31座地級市,占地面積約31.7萬平方公里,面積卻為世界之最,是長三角的3倍,珠三角的5倍。2014年的經濟總量超過4.5萬億元,經濟總量位於長三角、京津冀、珠三角、中原城市群之後,排居全國第五位。
2015年4月5日,《長江中游城市群發展規劃》已經國務院批覆實施。這是《國家新型城鎮化規劃(2014-2020年)》出台後,國家批覆的首個跨區域城市群規劃。《規劃》提出:將長江中游城市群建設成為中國經濟新增長極、中西部新型城鎮化先行區、內陸開放合作示範區、"兩型"社會建設引領區。
旅遊景區
山西省
雲岡石窟、五台山、恆山、壺關太行山大峽谷、應縣木塔、懸空寺、大同火山群、平遙古城、雁門關、黃河壺口瀑布、晉祠、王家大院、喬家大院、常家莊園、太谷三多堂、渠家大院、李家大院、皇城相府、珏山、王莽嶺、天脊山、黃崖洞、石膏山、紅崖大峽谷、老牛灣、洪洞大槐樹、歷山、綿山、大同古城牆、麻田八路軍總部紀念館、交城龐泉溝、平型關大捷遺址、寧武蘆芽山、陽城莽河、五鹿山、運城死海、鸛雀樓、普救寺、五老峰、永樂宮、炎帝陵、舜王坪、藏山、北武當山、磧口古鎮、汾陽市賈家莊文化生態旅遊區等。
河南省
少林寺、龍門石窟、殷墟、嵩山、雲台山、神農山、青天河、白雲山、清明上河園、堯山、中原大佛、老君山、雞冠洞、龍潭大峽谷、中國西峽恐龍遺蹟園、嵖岈山、黃帝故里、世紀歡樂園、康百萬莊園、中嶽廟、嵩陽書院、黃河風景名勝區、綠博園、中原福塔、武侯祠、寶天曼峽谷漂流、老君洞、五朵山、萬仙山、八里溝、比干廟、商丘古城、應天書院、芒碭山、燧皇陵、火神台、白馬寺、關林、養子溝、重渡溝、包公祠、鐵塔公園、中國翰園碑林、龍亭、大相國寺、開封府、雞公山、南灣湖、許慎文化園、黃河小浪底、王屋山、五龍口、函谷關、豫西大峽谷、岳飛廟、太行大峽谷、老子故里、嘉應觀、太昊陵、南海禪寺、大伾山、戚城等。
安徽省
黃山風景區、太平湖、齊雲山、西遞、宏村、天柱山、迎江寺、浮山、敬亭山、太極洞、九華山、升金湖、琅琊山、皇甫山、醉翁亭、明皇陵、明中都城遺址、周瑜墓、天堂寨、八里河風景區、巢湖、花山謎窟、八公山、龍子湖風景區、采石磯、包公園、萬佛湖風景區、皇藏峪國家森林公園等。
湖北省
荊州古城牆、紀南故城、昭君故里、神農架、武當山、長江三峽、木蘭天池、戶部巷、木蘭山、武漢東湖、曇華林、漢口江灘,襄陽城,神農溪、清江畫廊、雙峰山、農耕年華、鄂軍都督府、黃鶴樓、武漢長江大橋、東湖、三峽、明顯陵、荊州古城、赤壁遺址、黃石國家礦山公園、閱馬場、九宮山、潛山國家森林公園、洪湖、梁子湖、古隆中等。
江西省
廬山、三清山、井岡山、龍虎山、婺源、龜峰、武功山、明月山、景德鎮、鄱陽湖國家濕地公園、仙女湖、滕王閣、三百山、瑤里、八一南昌起義紀念館、浮梁古縣衙、白鹿洞書院、洪源仙境、柘林湖、清涼山國家森林公園、九嶺山國家森林公園、潯陽樓、景德鎮國家森林公園、瑤里國家森林公園、翠微峰國家森林公園、五指峰、三爪侖國家森林公園、楓樹山等。
湖南省
嶽麓山、毛澤東故居、株洲炎帝陵、南嶽衡山、張家界、岳陽樓、洞庭湖濕地、嶽麓書院、桃花源、鳳凰、君山島、岳陽文廟、平江起義紀念館、祁陽文昌塔、寧遠縣九嶷山舜帝陵、張家界國家森林公園、天門山國家森林公園、茅岩河漂流、張家界大峽谷、齊白石故居、醴陵世界陶瓷藝術城等。[3]
國家政策
戰略定位
鞏固提升"三基地、一樞紐"地位,適應新形勢新任務新 要求,科學確定新時期中部地區在全國發展大局中的戰略定位。
- 全國重要先進制造業中心。鞏固全國重要能源原材料 基地、現代裝備製造和高技術產業基地的地位,大力實施創新 驅動發展戰略和全面落實《中國製造 2025》,着力推動大眾創業 萬眾創新,注重軍民深度融合,培育形成一批具有國際水平的先進制造龍頭企業和產業集群,在部分領域引領全國先進制造 業發展。
- 全國新型城鎮化重點區。通過健全新型城鎮化機制和 大力發展城市經濟,努力吸引農民工返鄉創業就業,同步推進 市民化進程,積極探索就地就近城鎮化道路,推動城鎮化取得 突破性進展,為提升全國城鎮化水平奠定堅實基礎。
- 全國現代農業發展核心區。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 鞏固提升全國重要糧食生產基地地位,加快推進農業現代化,推動農業生產方式由數量規模型向質量效益型轉變,為保障國 家糧食安全和農產品有效供給,增強農業競爭力作出新貢獻。
- 全國生態文明建設示範區。充分發揮江西全國生態文 明示範省,武漢城市圈、長株潭城市群"兩型社會"綜合配套改 革試驗區以及山西省資源型經濟轉型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等平 台的作用,積極探索創新生態文明建設機制,塑造一批全國生 態文明建設典範。
- 全方位開放重要支撐區。牢牢抓住推進"一帶一路"建設 的重大機遇,積極融入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發展戰略, 推進高水平雙向開放,構建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的開放發 展新格局,為經濟發展注入新活力。
發展理念
中部地區在全國區域發展格局中具有舉足輕重的戰略地位。促進中部地區崛起,是落實四大板塊區域布局和"三大戰略"的重要內容,是構建全國統一大市場、推動形成東中西區域良性互動協調發展的客觀需要,是優化國民經濟結構、保持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的戰略舉措,是確保如期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目標的必然要求。中部六省人民政府和國務院有關部門要認真貫徹落實《國務院關於促進中部地區崛起"十三五"規劃的批覆》(國函〔2016〕204號)精神,努力把中部地區建設成為全國重要先進制造業中心、全國新型城鎮化重點區、全國現代農業發展核心區、全國生態文明建設示範區、全方位開放重要支撐區。
發展環境
2006 年,黨中央、國務院頒布實施《關於促進中部地區崛起的若干意見》(中發〔2006〕10 號)。十年來,中部地區經濟社會發展取得顯著成就,糧食生產基地、能源原材料基地、現代裝備製造及高技術產業基地和綜合交通運輸樞紐(以下簡稱"三基地、一樞紐")地位日益鞏固,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生態環境質量總體改善,城鄉面貌日新月異,改革創新步伐加快,全方位開放格局基本形成,發展活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不斷提升。經濟總量占全國比重由2005 年的18.8%提高到2015 年的20.3%,綜合實力和競爭力邁上新台階。實施促進中部地區崛起戰略,不僅推動中部地區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也有力地支撐了全國經濟社會發展,帶動了東中西區域良性互動發展。"十三五"時期,促進中部地區全面崛起既面臨重大歷史機遇,也面對諸多風險挑戰。世界經濟在深度調整中曲折復甦,新一輪技術革命和產業變革蓬勃興起;我國經濟基本面長期向好,全面深化改革和全面推進依法治國正釋放新動力、激發新活力,推進"一帶一路"建設、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發展等重大國家戰略實施拓展了新的空間。中部地區承東啟西、連南接北,交通網絡發達、生產要素密集、人力資源豐富、產業門類齊全等優勢將得到進一步發揮,在我國新經濟發展和新一輪全方位開發開放中將迎來重大發展機遇。同時也要看到,國際經濟形勢錯綜複雜,不穩定不確定因素增多;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的問題仍然突出,經濟增速換檔、結構調整陣痛、動能轉換困難相互交織。地區經濟走勢分化、南北差異加大現象比較突出,在中部地區特別是黃河以北比較典型。中部地區仍處於工業化中後期階段,對資源、勞動力要素和投資驅動依賴較重,產業升級、動能轉換等難度更大,城鎮化率依然偏低、質量不高,農業農村發展正處在破解各種難題的關鍵時期,對內對外開放水平仍待提高,制度性約束因素依然較多,促進中部地區全面崛起依然任重道遠。中部地區是我國新一輪工業化、城鎮化、信息化和農業現代化的重點區域,是擴大內需、提升開放水平最具潛力的區域,也是支撐我國經濟保持中高速增長的重要區域,在全國區域發展格局中占有舉足輕重的戰略地位。中部地區的繁榮發展,事關我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全局,事關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實現。促進中部地區全面崛起,是落實四大板塊區域布局和"三大戰略"的重要內容,是構建全國統一大市場、推動形成東中西區域良性互動協調發展的客觀需要,是優化國民經濟結構、保持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的戰略舉措,是確保如期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的必然要求。
遵循原則
- 堅持市場主體、政府引導。尊重市場規律,深化"放管服"改革,堅持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更好發揮政府作用,充分調動中部地區市場主體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強化公共服務、市場監管、社會治理、環境保護等責任,進一步創新管理方式,積極引導市場主體在促進中部地區崛起中發揮更大作用。
- 堅持改革創新、開放合作。把體制改革和科技創新作為根本動力,以改革激發市場和社會活力,以創新推動產業結構優化升級,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推動中部地區新舊動能轉換。實行更加積極主動的開放戰略,進一步拓展開放合作領域和空間,充分利用區外市場和資源,打造開放型經濟新高地。
- 堅持重點突破、全面崛起。緊緊抓住關鍵領域、重點環節和難點問題,着力在夯實基礎、增強動力、優化結構、體制改革、城鎮化發展、重點地區發展上取得突破。統籌區域和城鄉發展,協調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和社會事業發展,努力實現更加全面、更加公平、更加協調的發展。
- 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把生態環境保護與修復放在優先位置,堅持在保護中發展、在發展中保護,避免走先破壞後治理、邊破壞邊治理的老路,進一步加強生態環境協同監管和綜合治理,健全生態補償機制和環境保護市場化機制,提高資源利用效率,為人民群眾創造宜居宜業的良好環境,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發展。
- 堅持以人為本、和諧共享。把保障和改善民生、增進人民福祉作為促進中部地區崛起的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着力解決涉及群眾切身利益的問題,促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不斷提高城鄉居民生活水平,使全體人民在共建共享發展中有更多獲得感。
發展目標
到2020 年,中部地區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 經濟保持中高速增長。地區總體經濟實力穩步提升,發展質量和效益明顯提高。國土空間開發格局進一步優化,經濟、人口布局向均衡方向發展。新型城鎮化步伐加快,常住人口城鎮化率達到 58%左右,戶籍人口城鎮化率達到 43%左右。
- 產業整體邁向中高端水平。先進制造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加快發展,一批產業集群和新型工業化示範基地培育形成並發展壯大,服務業增加值比重達到 47%以上。創業創新蓬勃發展,全要素生產率明顯提高,科技進步貢獻率達到 60%左右。
- 現代農業發展走在全國前列。糧食生產基地地位進一步鞏固和提升,糧食產量穩定在全國總產量的 30%左右,農產品供給質量和效率顯著提高,物質技術裝備條件顯著改善。農村產業融合發展水平明顯提升,經營業態更加豐富。農村產權流轉取得進展,多種形式的農業適度規模經營加快發展。
- 生態環境質量總體改善。自然生態系統穩定性全面提升,物種資源豐富度和草原綜合植被蓋度增加,濕地保有量達到 520 萬公頃,森林覆蓋率達到 38%以上。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大幅減少,形成健全的城鎮水污染防治體系,區域大氣環境質量、流域水環境質量得到階段性改善。耕地保有量保持 3.77億畝,單位 GDP 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分別降低 15%以上和18%以上。
- 人民生活水平和質量普遍提高。城鄉居民收入穩步增長。就業、教育、文化體育、社保、醫療衛生、住房等公共服務體系更加健全,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水平進一步提高。區域性整體貧困得到解決,現行標準下貧困人口全部脫貧。
優化空間
- 依託綜合運輸通道,着力完善城鎮體系和優化產業布局,推動形成多軸多極多點的網絡化空間開發格局。培育經濟發展軸帶。優化提升沿長江、沿京廣、沿隴海、沿京九(向莆)經濟帶,積極培育沿滬昆、沿大湛、沿石太-太中銀等新興經濟軸帶,引導人口經濟要素向軸帶地區集聚,打造支撐中部地區全面崛起的主骨架。發展壯大經濟增長極。壯大長江中游城市群和中原城市群,形成南北呼應、共同支撐中部崛起的核心增長地帶。促進皖江城市帶、太原城市圈加快發展,輻射帶動周邊地區整體發展。形成一批經濟增長點。大力發展區域性中心城市,不斷完善城市功能,發展優勢產業,延伸面向腹地的產業和服務鏈,帶動地區經濟社會發展。
- 促進開發區改革和創新發展,完善開發區區域布局,充分發揮開發區在經濟發展、產業集聚、體制創新、科技引領、土地集約方面的載體和平台作用。促進產城融合發展,加快具備條件的開發區向城市綜合功能區轉型,為新型城鎮化探索路徑。有序發展臨空經濟,支持鄭州航空港經濟綜合實驗區打造多式聯運國際物流中心和以航空經濟為引領的現代產業基地,規劃建設武漢、長沙、合肥、南昌等臨空經濟區。鼓勵支持各地因地制宜發展臨港經濟、臨站經濟,促進港口、高鐵車站與周邊地區協調發展。
- 發展壯大長江中游城市群、中原城市群、皖江城市帶、山西中部城市群,加大對內對外開放力度,有序承接國際及沿海地區產業轉移,加快新型工業化進程,健全功能完備、布局合理的城鎮體系,形成經濟充滿活力、生活品質優良、生態環境優美的新型城市群。編制實施中原城市群規劃,適時做好皖江城市帶、長江中游城市群規劃修編工作,統籌交通基礎設施和信息網絡布局,加快推進城市群一體化進程。積極探索建立城市群管理協調模式,推動跨區域城市間產業分工、基礎設施、環境治理、公共服務等協調聯動,促進生產要素自由流動和優化配置。推動城市群內城際鐵路建設,通過政府購買服務等方式,鼓勵在有條件的情況下充分利用既有鐵路線路開行城際或市域(郊)列車,建立中心城市 1 小時通勤圈。
- 支持武漢、鄭州建設國家中心城市,強化長沙、合肥、南昌、太原等省會城市地位,增強要素集聚、科技創新和服務功能,提升現代化和國際化水平。繼續做大做強洛陽、宜昌、蕪湖、贛州、岳陽等區域性中心城市,加快產業轉型升級,延伸產業和服務鏈,形成帶動區域發展的增長節點。充分發揮中小城市的資源優勢,壯大特色支柱產業,提高城市治理能力,提升發展質量,培育形成一批和諧宜居、富有活力、各具特色的現代化城市。深入推進衛生城鎮創建,全面開展健康城市建設。優化發展城市公共交通,加快發展軌道交通、快速公交等大容量公共交通系統建設,優化城市道路網級配結構,強化交通綜合管理,合理引導個體機動化交通需求,加強城市步行和自行車交通系統規劃和設施建設,有序調控交通出行結構。積極推進地下綜合管廊建設,加強市政管網等地下基礎設施改造。實施城市風險安全普查,加強對城市隱蔽性設施、地上地下管廊、渣土受納場等的監控和隱患改造,實施人口密集區危險化學品和化工企業安全搬遷工程。加快城鎮垃圾處理設施和污水處理設施建設,實現城鎮生活污水、垃圾處理設施全覆蓋和穩定達標運行,推進污泥安全處置。加強城市排水防澇設施建設,提高城市內澇防治能力。加強城市停車管理,嚴格執行新建小區停車位、充電樁等配建標準,推進智能停車管理系統開發。推動生態低碳宜居城市和國家生態園林城市建設,大力開展城市生態修復,加快城市公園、城鄉綠道、郊野公園等城市生態基礎設施和休閒基礎設施建設,改善人居環境。積極促進城市更新和有機再生,優化老城區居住環境。大力開展城市設計和城市修補,加強城市特色風貌的保護和管控,傳承城市精神和歷史文脈。實施新型智慧城市、無線城市、光網城市等重大工程,到 2020 年實現城鎮地區光纖網絡、第四代移動通信(4G)網絡全覆蓋,在城鎮熱點公共區域推廣免費高速無線局域網(WLAN)接入。
新興產業
重點新興產業集群培育工程:
- 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以武漢、南昌為中心發展光電子產業,以合肥、蕪湖、武漢為中心積極打造平板顯示產業鏈,支持武漢、合肥建設存儲器產業基地,支持鄭州建設智能終端產業基地。
- 新能源汽車產業。加大新能源汽車研發和推廣力度,形成從關鍵零部件到整車的完整創新體系,打造鄭州、合肥、蕪湖、武漢、南昌、長沙等新能源汽車生產基地。
- 先進軌道交通裝備產業。依託株洲、湘潭、鄭州、洛陽、太原、大同、合肥、馬鞍山等地產業基礎,研發新一代綠色智能、高速重載軌道交通裝備系統,建立世界領先的現代軌道交通產業體系。
- 航空航天產業。支持南昌、景德鎮建設國家航空產業基地,大力發展飛機設計與製造,提升航空製造業專業化發展能力。支持武漢建設國家航天產業基地,鄭州、長沙、信陽建設北斗導航產業基地。
- 新材料產業。積極發展新型功能材料、先進結構材料、高性能複合材料、前沿新材料,重點建設長株潭、武漢、贛州、鷹潭、洛陽、安慶等新材料基地。
- 現代生物醫藥產業。積極推動生物醫藥產業技術創新,加快推進生物醫藥產業規模化、集群化、國際化發展,建設武漢、長沙、鄭州、南昌、新鄉、長治等生物醫藥基地。
- 現代種業。面向保障糧食安全的總體需求,大力發展現代種業,研究推廣生物育種技術,研製和推廣一批農業動植物新品種,建設長沙、鄭州、新鄉等現代種業基地。
服務產業
- 金融服務業。支持合肥、長沙打造全國金融後台服務基地,推動鄭東新區金融集聚核心功能區建設,深入推進金融支持長株潭城市群"兩型"社會建設專項改革和河南蘭考普惠金融改革試驗區建設。
- 現代物流業。重點建設鄭州國際物流中心和湖北國際物流核心樞紐,着力打造一批區域性物流城市和國家級示範物流園區。
- 電子商務業。推進武漢、宜昌、鄭州、洛陽、南昌、贛州、長沙、株洲等國家電子商務示範城市建設,支持鄂州葛店建設國家級電子商務基地,推進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範。
- 旅遊業。建設皖南國際文化旅遊示範區、大湘西生態文化旅遊圈、鄂西生態文化旅遊圈、伏牛山生態文化旅遊圈、浙皖閩贛生態旅遊協作區。推進張家界國家旅遊綜合改革試點和原中央蘇區、湘潭(韶山)、大別山等紅色旅遊發展。推動打造鄭汴洛焦國際文化旅遊名城。
- 文化產業。繼續推進河南國家知識產權創意試點園區、鄭州中原國家廣告產業園、武漢數字媒體工程技術中心、國家動漫出版產業發展安徽基地和河南基地、湖南國家動漫遊戲產業振興基地等建設,推動湖北華中文化產權交易所建設成為中部地區文化產品創新要素市場,支持江西、安徽、湖南、湖北建設國家數字出版基地。加快鄭州、武漢東湖國家知識產權服務業集聚區建設。健康養老服務業。重點培育一批居家社區養老服務示範項目,支持江西打造大健康產業發展基地,推進養老服務業綜合改革試點建設。[4]
參考資料
- ↑ 中部促進中部地區崛起規劃
- ↑ 國務院通過促進中部地區崛起規劃鳳凰網財經
- ↑ 促進中部地區崛起規劃全文.doc
- ↑ 發改委印發《促進中部地區崛起「十三五」規劃》(全文)北極星電力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