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清运河钞关
临清运河钞关 |
中文名称: 临清运河钞关 所在地区 : 山东临清 建立时间: 1429年 |
临清运河钞关位于临清城区青年路西首老运河旁的一条巷子内,是明清两代中央政府设于运河督理漕运税收的直属机构,据称系国内仅存的一处运河钞关。钞关,明代内地征税的关卡,因规定以钞纳税,故名。临清运河钞关始设于明宣德四年(公元1429年),宣德十年(公元1435年)升为“户部榷税分司”,由户部直控,下设五处分关,直控督理关税,居全国八大钞关之首,年征税银占全国课税额的四分之一,是我国唯一一处钞关旧址,于2001年被确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
目录
由来
钞关之名,在明之前尚未出现。之所以出现在明朝,乃缘于一种特殊的钞票。钞关,顾名思义,是专收钞票的关卡。当然,钞票可不是人人都可以去收的,只有政府才有这个权力。如果有人胆敢擅自设卡收钞,政府将对此严惩不怠,“胥役严处,官吏严参”。明政府收的钞票有一个专门称呼——大明通行宝钞。明朝建立初期,因政府财政力量不足,铜源短缺,故铜钱铸造数量有限,从而出现货币供给困难,影响了经济系统的正常运转。于是,明洪武七年(1374年)颁布《钞法》,设印钞机构,并于次年开始发行纸币,是为大明宝钞。宝钞高约30厘米、宽约20厘米,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纸币[2],也是明朝官方发行的唯一纸币,贯行于明朝270余年。钞关初建时,仅收宝钞,后又钱钞均收,后又折收银两。尽管税赋形式一变再变,但钞关之名却未曾改变,直至现在。
作用
设置钞关旨在征收船税,临清﹑杭州两关也兼收货税[3]。由各差御史及户部主事监收。船税以载运商货之船户为征课对象。初期按运送路程之远近和船舶大小长阔、不同分等称船料,估料定税。宣德四年规定,南京至淮安﹑淮安至徐州﹑徐州至济宁﹑济宁至临清﹑临清至通州各段均每一百料纳钞一百贯;自北京与南京间的全程,每一百纳钞五百贯。后又以估料难核,改为计算梁头广狭定税,其标准自五尺至三丈六尺不等。
成化十六年(1480年),各钞关岁收钞两千四百万贯,当银十二万两。嘉靖至万历初,岁收银大体维持在二十三万两。万历中期,明神宗朱翊钧大肆搜刮,钞关税收大幅度上升,至二十五年上升为三十三万五千五百两。天启元年(1621年)又猛增至五十二万两。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运河漕运停止,钞关署治遂废。
建筑特色
临清运河钞关是一组建筑群,自运河而西依次为河口正关、阅货厅、“国计民生”坊、关堞、仪门、正堂等。南北三进院落,置设穿厅、船料房、鼓铸坊等,占地四万平方米 ,厅堂坊舍室四百余间。占地东西长130米 ,南北宽96米 。现存两进院落,前院为公署办公区,后院为仓储区,南部住宅区现大部分成为民居。主要古建筑为仪门、南、北穿厅、科房、船料房等80余间,面积六千余平方米。此外尚有原钞关官员住宅若干,保存较好。建筑大都为硬山建筑,青色灰瓦屋面[4]。
文化
临清运河钞关的存在对研究当时的历史、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及城市发展均具重要价值,是研究漕运历史、封建社会经济关系、社会形态的重要实物资料。同时它还是明代万历年间王朝佐反税监斗争的历史见证,也是著名小说《金瓶梅》一书中多次描写的一处重要史迹。
著名学者、吉林大学教授王汝梅先生在参观了临清钞关遗址之后,以“天然的明代历史博物馆”誉之[5]。临清钞关以其遗存文献最多、最丰富成为研究漕运史、关税史、运河文化发展史、运河城市发展史、货币史等不可多得的实物资料。
视频
临清运河钞关 相关视频
参考文献
- ↑ 临清钞关:中国古代运河税收机构惟一典型遗存,雅昌艺术网 2012-10-26
- ↑ 世界最大纸币大明宝钞,文物室 7月23日
- ↑ 临清钞关记录运河漕运历史 税收曾居全国八大钞关之首,搜狐
- ↑ “风从运河来”媒体采风之临清运河钞关,齐鲁网聊城 2016-6-12
- ↑ 临清运河钞关史,看临清 2017-1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