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親負米
為親負米 |
二十四孝之一 |
近義詞 : 反義詞 : 出 處 :《說苑》 體 裁 :成語 屬 於 :褒義詞 |
為親負米,是一個中國的漢語成語。又稱為負米養親、百里負米等,講述孔子的著名弟子子路的孝行。出自西漢劉向的《說苑 ·建本》,也是《二十四孝》之一。
這則故事有兩點涵義可警示今人:一,孝子在奉養上要盡心竭力,比如子路為了讓雙親能吃到米飯,從百里之外背米回家。這是孝養親人的一個典型。正如詩句所說:「負米供甘旨,寧忘百里遙。」為了讓父母嘗到米飯的「甘旨」,也就是好味道,寧願不顧百里之遙背米回家。
目錄
原文
《說苑 ·建本》:「子路曰:『負重道遠者,不擇地而休; 家貧親老者,不擇祿而仕。昔者由事二親之時,常食藜藿之實,而為親負米百里之外。親沒之後,南遊於楚,從車百乘,積粟萬鍾,累茵而坐,列鼎而食,願食藜藿為親負米之時,不可復得也。』 」 [1]
周仲由,字子路。家貧,常食藜藿之食,為親負米百里之外。親歿,南遊於楚,從車百乘,積粟萬鍾,累茵而坐,列鼎而食,乃嘆曰:「雖欲食藜藿,為親負米,不可得也。」[2]
譯文
周朝的仲由,表字子路(他是孔子的學生,他年輕時家裡很窮)。經常吃嫩藜葉和野藿葉等野菜做的飯,他把自己的俸米從百里以外的地方背回家給雙親吃。後來,雙親死了,子路當了大官,他到南方的楚地遊學時,護衛車隊達到一百輛,家裡積攢的糧食上萬鍾(鍾,一種容器,鐵鑄,容積約30斤),坐的時候座位上鋪着幾層厚厚的坐墊,吃飯時面前擺着各種食器和餐具。面對此景,子路放下筷子嘆息:「雖然如此,我寧願還吃嫩藜葉和野藿葉等野菜做的飯,繼續為雙親從百里外背米回家供養,可惜再也得不到這樣的機會了。」
詩讚
負米供旨甘,寧辭百里遙。身榮親已歿,猶念舊劬勞。
故事
仲由(前542~前480年),字子路,春秋末期魯國汴人,即今天山東泗水人,為孔子的弟子。他是又一個出名的孝子典型。
子路對於「孝」是很重視的。他曾經向孔子提了一個問題:如果有一個人,夙興夜寐,手足長滿老繭,面目黧黑,種植五穀來侍奉雙親,但是還是沒有孝子的聲譽,這是為什麼?
孔子回答說,恐怕有幾個方面沒有做好。一,大概自身不敬重。二,大概臉色不溫順。三,大概出言不遜。四,大概是交的朋友不是仁人。因此君子在家要忠實地孝敬父母,出外結交賢能的朋友,就不會沒有孝子的聲名。(《韓詩外傳》第九卷)在《為親負米》中,可以看到子路的孝順。子路家裡很貧窮,只能吃粗劣的飲食。「藜藿之食」,即指粗劣之飲食。「藜」,草名,又名萊,初生可以吃,俗稱為紅心灰。「藿」,豆葉。子路曾從百里之外,背米回來供養雙親。
親人去世後,子路遊學到楚國。後來做了官,隨從的四馬拉的車就有百輛,積累的粟子多達萬鍾。「鍾」,古代六斛四斗為一鍾。此時子路就坐,有一層層的墊褥;飲食供給,則有一隻只排列的大鼎。於是他感嘆地說:「雖然想要再吃粗劣的飲食,能為親人從百里之外背米回來,已經不可能了。」
視頻
二十四孝之五:負米養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