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卿
历史
秦始皇灭六国,统一全国后,听从李斯建议,建立了以皇帝为尊,以三公九卿为中央官制的中央集权制。
九卿分别是:奉常(掌管宗庙礼仪,为九卿之首)、朗中令(领导宫廷侍卫)、卫尉(掌管宫门警卫)、太仆(掌管宫廷御马和国家马政)、廷尉(负责司法)、典客(负责少数民族与外交事务)、宗正(分管皇族事务)、治粟内史(掌管赋税徭役)、少府(负责宫廷财政与皇室手工业制造)。
魏晋起,九卿职任转轻,政务转由尚书台诸曹办理。梁武帝在天监七年(508年)改置十二卿:
春卿:太常卿、宗正卿、司农卿
夏卿:太府卿、少府卿、太仆卿
秋卿:卫尉卿、廷尉卿、大匠卿
南朝陈基本沿袭梁制,隋朝恢复九卿制度。隋唐五代迄于宋,九卿基本上为迁转之官,位秩很高但没有实际职务。唯宗正一职迄清而不废。
明朝,以六部尚书、都察院都御史、大理寺卿、通政使为“大九卿”;太常寺卿、太仆寺卿、光禄寺卿、詹事、翰林学士、鸿胪寺卿、国子监祭酒、上林苑卿、尚宝司卿为“小九卿”[1]。
清朝,九卿泛指六部尚书之外的独立官署的长官,但没有明确的范围;另称宗人府府丞、詹事、太常寺卿、太仆寺卿、光禄寺卿、鸿胪寺卿、国子监祭酒、顺天府府尹、左右春坊庶子为“小九卿”。《日下旧闻考·官署》:“其同班序产,翰林七品有小九卿六品之上,宫坊六品在小九卿五品之上,宫坊五品在大九卿五品之上,讲读学士在大九卿四品之上。”
相关信息
三公九卿制的建立首次明确了我国的中央集权制[2]。另外,很明确的可以看出九卿中的部分官职原来都只是负责皇帝家务的奴仆,可是却纷纷担任起了处理国家最高要务的职责,这也暴露出了皇帝制度建立之初,皇帝家事、国事不分的粗糙之处。
自秦起始至两晋,各个封建王朝都是以三公九卿制作为基本的中央官制构架,直至隋文帝创立三省六部制,三公九卿制才宣告结束。但事实上,三省六部制仍收到三公九卿制的影响。此后,一直到明代,明太祖朱元璋废掉中书省、尚书省及门下省,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中国古代历史中的中央官制三级制度才算寿终正寝。
视频
九卿 相关视频
参考文献
- ↑ 九卿,中国华文教育网,2013-04-25
- ↑ 古代封建王朝中的官职“三公九卿”的来龙去脉 ,搜狐,2017-0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