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二八和平紀念公園
二二八和平紀念公園 |
---|
|
二二八和平紀念公園,原名為臺北公園,後改稱臺北新公園,是一座位於臺灣臺北市中正區的公園,北起襄陽路、南至凱達格蘭大道、西為懷寧街、東為公園路,占地71,520平方公尺,鄰近總統府、外交部、臺北賓館、臺大醫院等主要機關建築。
目錄
歷史
二二八和平公園範圍內,過去在清治時期,除了光緒14年(1888年)落成的臺北大天后宮(位於今國立臺灣博物館南側水池)之外,其餘地帶皆為一片荒蕪,未有太多開發。
日治時期
日治時期,日本政府開始著手計畫闢建稍具規模的都市公園。此公園起建於明治32年(1899年),直到明治41年(1908年)初步落成,成為臺灣第一個承襲歐洲風格的近代都市公園,由於已移作他用的臺北大天后宮尚未拆除,故當時此公園之範圍僅為今日範圍的南半段。
此公園原名為「臺北公園」,由於此公園的興建與落成時間,皆晚於明治30年(1897年)落成的圓山公園(臺北第一座大型公園),所以改名為「臺北新公園」。
臺灣總督府於大正2年(1913年)執行「市區改正」,拆除臺北大天后宮,並在臺北大天后宮原址北側興建「兒玉·後藤紀念館」(今國立臺灣博物館),於大正4年(1915年)完工,且公園的腹地亦隨之向北拓展,整體格局就此確立。由於公園位置鄰近臺灣總督府等行政機關與日本內地人聚居地,因此經常成為政策活動的舉辦地點。在昭和10年(1935年)底舉辦的臺灣博覽會當中,新公園亦為主要會場之一。園內也曾建有祭祀日本學問之神菅原道真的「臺北天滿宮」。
戰後時期
二次大戰後中華民國於民國34年(1945年)接管臺灣,民國36年(1947年)2月28日二二八事件爆發,當日下午大批憤怒群眾衝入公園內的「臺灣廣播公司」廳舍(今台北二二八紀念館),對外播音發出控訴,成為全臺反抗活動蜂起的開端,之後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之行政長官陳儀也多次於該電台透過廣播向民眾喊話,這一層與二二八事件的歷史關聯,在將近五十年後成為公園改名的緣由。
此外,值得一提的是1950年代左右,新公園西側的懷寧街曾經有眾多臨時路邊攤販沿著公園邊緣匯集,販賣各式小吃與飲品,其中以「公園號酸梅湯」最為著名,與之齊名的則是位於懷寧街與衡陽路口「三葉莊旅店」(現已改建為商業大樓)的「三葉莊冰淇淋」。公園號酸梅湯後來搬入三葉莊旅店對面的店面,並持續營業至今,而三葉莊冰淇淋則已隨著旅店的停業與拆除而消失。
民國53年(1964年)雙十國慶,一架F-104撞到公園中的中廣天線,油箱掉落造成公園路上有三名民眾死亡,以及導致在土城上空時兩名林鶴聲、王乾宗僚機墜機[1]。
民國85年(1996年)2月28日,適逢豎立於新公園內的臺北市二二八和平紀念碑正式揭碑,以及基於歷史上的意涵,在時任臺北市長陳水扁主導下,新公園改名為「二二八和平公園」,並於隔年在公園內設立臺北二二八紀念館,成為一個追溯歷史、撫平傷痛的紀念公園。
民國104年(2015年)3月6日10時30分,四名來自中華愛國同心會的破壞者,推著自製推車,貼滿「228不是官逼民反」、「228是台灣大屠殺」、「歡迎參觀228殺人搶劫強姦罪犯記(應為紀)念館」標語,前往228紀念館前抗議,門口石磚地上被噴一個大大的「殺」字,成員大聲辱罵「228是殺人兇手」、「228都是強姦犯」、「外省人都沒獲得賠償」。
設施
二二八和平公園內,除了位於北側的國立臺灣博物館、位於中央的臺北市二二八和平紀念碑以及位於東南側的臺北二二八紀念館外,還有自日治時期即闢建的露天音樂台、拱橋、造景池塘及綠地步道等;二二八紀念館附近的中國式庭台樓閣則為戰後新建。其中露天音樂台設立時間不詳,但據稱應早於1908年,其後於1930年代改建[2];1970年代末期該音樂台曾經成為民歌演唱的主要場所,也是台北市音樂季主要展演地點之一,1982年經台北市政府耗資2000萬台幣擴大改建為今貌,舞台改為碗狀半圓頂型、坐位增加至1200個。
由於公園地理位置特殊,有著不同時代與政治環境下所「建設」的設施,還陳設了許多古蹟、文物與藝術品。包括:
- 臺灣最初使用的鐵路蒸氣機車(騰雲號與台鐵九號)
- 立於清治時期,並在日治初期遷入公園內的急公好義坊、黃氏節孝坊與原臺北府衙(今已不存)前的兩座石獅
- 拆除興建於清治時期的臺北大天后宮後,散落於公園內的柱珠
- 日治中期,配合臺灣放送協會臺北放送局(今台北二二八紀念館)興築於公園內,而設置臺灣廣播電臺放送亭(廣播亭)
- 原日治時期台灣神社之一對銅牛,現鎮守襄陽路、館前路口側大門口。
- 四樣於臺東縣成功鎮麒麟遺址所發掘,屬於約3,000年前「巨石文化」的石器時代遺物,其中「新社岩棺」已移至回花蓮縣豐濱鄉「噶瑪蘭文化展示中心」[3]。
- 自台灣護國神社移來的銅馬[4]
- 蓮花池中間是中國庭台樓閣式樣的「翠亨閣」,以紀念孫逸仙,四角則各有一座涼亭,內各有一位「開台先賢」的銅像,分別是鄭成功的「大木亭」、劉銘傳的「大潛亭」、丘逢甲的「滄海亭」及連雅堂 的「劍花亭」。
- 孔子像與杏壇基座(原為臺灣銀行頭取柳生一義銅像之基座)
- 二二八福德宮
由於二二八和平公園臨近博愛特區,因此為圍牆、欄杆所環繞。雖然曾有人提出拆除的主張,但至今未能實現。後來增設的台北捷運台大醫院站出入口,也特別在靠近公園側設置大門,這樣的情形在臺北市的公園中相當少見。不過,與本公園隔著凱達格蘭大道相對的介壽公園,情形則大不相同,園內沒有設置圍牆或欄杆;而遇到特殊情況,公園有封閉的必要時,則以拒馬、蛇籠阻隔。
同志文化與地景
二二八和平公園(舊稱「新公園」)曾是臺北市男同性戀族群主要的聚集場所之一,被暱稱為「公司」(有每天要去打卡上班的隱喻),在早期資訊不發達、多元性別文化意識尚未抬頭時,是部分男同志們視為歸屬及建立性別認同的空間場域,然而當時臺灣同志族群相關歷史與性別文化極少受到重視,同性戀族群在此進行社交活動的歷史已不可考[5]。知名作家白先勇的文學名著小說《孽子》中的場景,正是以該公園與同志族群作為舞台及故事發展[6]。
王志弘在《台北新公園的情慾地理學:空間再現與男同性戀認同》中分析:「這個同性戀及劇場所裡的不同群體,在空間上佔有不同的位置,也有不同程度的領域控制感。」從蓮花池的高高在上,到八角亭的位高權重,到大樹下的安穩舒適,以及散落各處的無主晃蕩,最後是遮掩隱藏的躲在邊緣,隨著來到公園的時間長短及地位高低,新公園裡充斥的歷史遺跡劃分了《孽子》一文中的各個青春鳥們在這封閉而黑暗的王國裡的地位。
影片
參考文獻
- ↑ 程嘉文. 軍機撞鐵塔失事過去至少兩起. 中廣新聞. 2007-04-04 [2016-03-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0-26) (Chinese (Taiwan)).
- ↑ 侯惠芳. 擴建新公園碗形音樂台 可能要到九月才能使用 在星光閃爍下 觀賞藝術表演. 民生報. 1982-07-30 (Chinese (Taiwan)).
- ↑ 自由時報電子報. 史前文物「新社岩棺」 暗夜嬰啼傳說 - 生活. 自由時報電子報. 2015-07-29 [2021-10-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10-29) (Chinese (Taiwan)).
- ↑ 多元文化的薈萃之地-台北二二八和平紀念公園. [2013-12-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12-24).
- ↑ 賴正哲. 去公司上班-新公園男同志的情慾空間. 臺灣: 女書文化. 2005年9月. ISBN 9578233558.
- ↑ 白先勇. 孽子. 臺灣: 允晨文化. 1992年11月. ISBN 95790277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