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這是優質條目,請按此取得更多資訊。

始政四十周年紀念臺灣博覽會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始政四十周年紀念臺灣博覽會

始政四十周年紀念臺灣博覽會為1935年(昭和10年),日本殖民政府為展現40年來在臺灣實施的各項建設成果,同時為其南進政策進行宣導鋪路,遂於10月10日至11月28日舉辦國際性的博覽會,為日治時期臺灣總督府在臺舉辦各式展覽活動中,規模最大者。

緣由

第一會場原圖來源
第一會場正門入口原圖來源
台北車站 前的牌樓夜景原圖來源
會場案內(介紹)原圖來源

日本於明治維新 (1867 年 ) 之前,受到現代化思潮的影響,開始接觸由西方國家所舉辦的博覽會。明治維新之後,歐美蔚為風尚的博覽會觀念,也逐漸在日本國內成形。日治時期的臺灣,博覽會的舉辦風氣就這樣從日本傳入臺灣,日本政府藉由舉辦各類型的展覽、博覽會,達到不同目的的宣傳及教育功能[1]

日治時期的臺灣,舉辦過多次不同類型的展覽活動,例如品評會、共進會、各類主題性展覽會或紀念性質展覽會等等。日本在臺灣的「始政紀念」,始於 1895 年臺灣正式割讓給日本,並於該年的 6月 17 日舉行始政典禮,自此每年的 6 月 17 日即訂定為「始政紀念日」,為每年的三大節日之一。每逢十週年則擴大舉辦慶祝活動。

始政十週年,1905( 明治 38) 年,適逢日俄戰爭,紀念活動未能完全如願舉行。始政二十週年,1915( 大正 4) 年,總督府首次舉辦稍具規模的展覽會,為期 5 天。始政三十週年,1925( 大正 14) 年,日本在臺灣的基礎建設、產經教育發展,已奠定一定的基礎,然而因為 1923 年日本關東大地震以及第一次世界大戰後世界經濟不景氣影響,只能以有限經費規劃為期 12 天的紀念展覽會。展覽會的主要訴求為回顧治理成果、吸引觀光人口、促進產業交流,以及宣揚教育、衛生觀念 [2]

到了 1935( 昭和 10) 年「始政四十周年」時,臺灣島內各方面發展、進步皆達到一定的水準,雖然該年 4 月發生台灣有史以來最嚴重的中部大地震[3],日本與中國之間也在 1931 年發生九一八事變,如此內憂外患困擾之下,仍未動搖總督府擴大舉辦第四十周年紀念活動的決心。[4]

目的

「始政四十周年記念臺灣博覽會」的舉辦目的有三 :

  • 1) 誇耀成功的殖民經驗。
  • 2) 宣傳臺灣風光、促進觀光。
  • 3) 日本向南洋發展的正式宣告。[5]

總督府在前一年的 1934 年 6 月編列下一年度預算時,即編列 60 萬元的補助經費,並在年底前訂定翌年的10 月 10 日至 11 月 28 日的 50 天期間,舉行「始政四十周年紀念臺灣博覽會」( 簡稱臺灣博覽會 ) ,這也是臺灣史上最大規模的博覽會,吸引近三百萬人次前往參觀。

博覽會事務局

臺灣博覽會在臺灣總督府的後援下,總督府內設置臨時「博覽會事務局」,由總督府總務長官平塚廣義擔任會長,事務局負責博覽會各個場館的土地使用申請、興建、展出物件的徵集及陳列等工作。另由會長指派「博覽會協贊會」會長及副會長,由協贊會動員工商業界等民間的力量,募集資金、負責博覽會宣傳以及各類餘興活動的舉辦。

展場規模

第二會場全景原圖來源
第二會場-國防館和第二文化設施館原圖來源
音樂廳-位於今日228紀念公園,以及當時的人物衣著原圖來源
榮町通(館前路)的霓虹燈夜景,背景是228公園的博物館原圖來源
兒童館原圖來源

臺灣博覽會在台北市設有三個主要會場。除了主會場之外,全島其他州廳也都有設有小型的地方館。

第一會場設於臺北市公會堂 ( 今中山堂 ) 及公會堂以南小南門前的三線路 [6] ( 佔地 13,000 坪 )展示了包括臺灣特色的農產、林業、糖業及礦山。臺灣交通建設方面則則呈現鐵路、都市規畫和電信郵政的成果。該展場還陳列了其他殖民地概況,如朝鮮滿州。日本實業則有日本製鐵和三井物產參展。規劃包含「交通土木館」、「產業館」、「第一府縣館」、「第二府縣館」、「興業館」、「糖業館」、「林業館」、「滿洲館」、「交通特設館」、「福岡館」、「朝鮮館」、「日本製鐵館」、「三井館」、「礦山館」。[7]

第二會場設於臺北市公園 ( 佔地 24,000 坪,今 228 紀念公園 )分為展覽區與娛樂區。展覽區的館舍分別展示日本治理臺灣四十年的文化發展、日本國防設備與船舶交通、臺灣電力電器與專賣設施,以及日本各府縣如東京大阪京都名古屋北海道。娛樂區設有音樂堂、演藝堂、電影館、水族館、兒童遊樂場和食堂等等。規劃有「愛知館」、「第一文化設施館」、「北海道館」、「大阪館」、「第二文化設施館」、「國防館」、「船舶館」、「京都館」、「奈良館」、「電氣館」、「東京館」、「專賣館」、「映畫館」、「子供之國」、「迎賓館」、「音樂堂」、「演藝館」; 分場設於大稻埕,規劃有「演藝館」、「比律賓館(今菲律賓)」、「暹羅館」、「南方館」、「福建館」、「馬產館」。[8]

另於草山溫泉 ( 今陽明山 )設有分館「觀光館」。草山分館設置於臺北近郊的北投溫泉區,展示臺灣的觀光風景名勝、未來大屯國立公園的規畫,以及日本的國立公園。

大稻埕南方館設置於臺北市大稻埕的太平公學校附近,即今太平國小,展出南中國與南洋概況、福建省政府特產、菲律賓及泰國特產,並有馬產館。另設置演藝館,上演中國傳統戲劇。


臺灣博覽會的展示館,大分為由總督府直接負責的「直營館」,以及由總督府及州廳政府招募島內外民間團體參與的「特設館」。博覽會在籌備階段,原本打算將礦業相關主題與臺灣的農產、水產、工商等相關展示共同設置於總督府直營的「產業館」中,當時臺灣礦業會會長島田利吉與總督府殖產局西村礦務課長徵詢臺灣礦業界的代表業主開會討論,最後決議因為「產業館」內所分配到的空間過於狹隘,故擬以特設館的方式單獨成立「礦山館」。並區分為金山部 ( 負責單位 : 臺灣鑛業株式會社 )、石油部 ( 負責單位 : 日本石油會社臺灣礦業所 ) 以及煤炭部 ( 負責單位 : 基隆炭礦株式會社 ) 三大負責部門,由各部門的負責單位去張羅細項分工事宜。[9]

贊助廠商

因此,自籌備階段起,在總督產殖產局礦務課的主導下,臺灣礦業會的會員,包括民間的日本石油會社臺灣礦業所、臺灣鑛業株式會社、基隆炭礦株式會社、臺陽鑛業石底炭礦、益興炭礦會社、山本炭礦、三井物產石炭部、三藝商事石炭部等主要礦產業者的贊助與努力下,逐步完成礦山館的設計、規劃興建工程費用的籌措,以及最後的展示陳列。

設計宣傳

這兩個戳章出現在,左圖是龜甲萬醬油販賣株式會社提供的戳章。右上圖事糖業舘。右下為日治時期專門用來收集印的戳章簿。圖片來源

為了進行臺灣博覽會的宣傳與推廣,主辦單位也製作了相關的平面設計、街道設計與宣傳計畫。在平面設計方面,臺灣博覽會的會徽設計,由臺灣總督府的標誌及「博」字所組合。臺灣博覽會海報設計總共有3張,第一張與第二張海報均為塚本閤治所設計,第三張海報則公開對外徵求作品,最後由京都的藤佐木繁獲得首獎。3張海報均呈現出當時流行於世界的Art Deco風格。其他的設計物有明信片、觀光導覽手冊、導覽地圖、新聞與雜誌廣告設計、臺灣博覽會會報刊頭設計、貼紙、紀念戳記、贈呈袋、宣傳火柴盒、紀念香菸「曙」的包裝設計、紀念酒標貼、各式票券設計、獎狀、獎牌(杯)、表揚狀等。[10]

街道設計方面,第一會場之博愛路衡陽路重慶南路附近以及分場的迪化街延平北路附近的街道騎樓,均實施了市街裝飾,展現出慶祝的熱鬧氣氛。為使夜間也能延續日間活動的熱絡氣氛,燈光、噴水及相關夜間裝飾也被充分使用,這些電力的應用,恰可展現當時臺灣社會的現代化程度。

臺灣博覽會運用不同的媒體的特性實施不同的宣傳計畫,除了在新聞、雜誌刊登廣告並製作博覽會宣傳歌曲、廣播與電影,巡迴臺灣各地播放。同時製作各式宣傳物品,透過汽車宣傳、飛機散發等方式傳播博覽會的展出訊息。展覽館內之展示設計分別以繪畫、攝影、產品陳列、模型製作、圖表製作等不同方式呈現。各企業也利用展覽場地中的公共設施,如座椅、街燈、垃圾筒做廣告,達到贊助與宣傳的目的。[11]

活動內容

這場為期近兩個月的博覽會,以展示臺灣、日本兩地的物產和建設為宗旨,除了陳列富有異國情調的特有商品,同時也力圖傳達近現代化的新穎觀念。希望透過特別設計的三十餘座展館建築、琳瑯滿目的各地農產品、工藝製品與造景模型,對內對外展現當時國家的政經文化實力。

展覽之外,博覽會亦包含許多大型團體活動,如北港媽祖遶境、體育田徑比賽、行業團體會議和詩詞書畫競賽等等。體育田徑比賽由臺灣、朝鮮、滿州分別派出代表隊伍參加,其中也有棒球比賽。另外也進行多項表演娛樂,如歌舞演出、民俗戲劇、京劇、新戲、雜技、遊行、煙火晚會等等。 根據門票統計,展覽期間參觀博覽會的入場人次超過二七五萬,估計人數有百萬人之多,多達當時臺灣總人口數的一半以上,其中有數十萬民眾是從臺灣各地搭乘火車到台北來參觀。

效益

臺灣博覽會於臺灣總督府而言,自然是極力宣傳經營殖民地的成果。在臺灣民眾眼中,也不失為一場觀摩新奇事物的熱鬧嘉年華會。

相關影片

日本始政40週年紀念 - 台灣博覽會(1935)
日本時代の台灣 (始政四十周年紀念の臺灣博覽會 - 見證台灣農、工、商業之發展 )
躍進台灣-博覽會宣傳歌曲

參考資料

相關連結

外部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