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沙湾炮台
二沙湾炮台,别名二沙湾炮台[1] ,一般多以其入口城门牌匾而称为“海门天险”。属于台湾基隆市的传统中国式炮台建筑,此炮台在1841年便已存在。当时的炮台是构筑于山下基隆港边,为台湾兵备道姚莹所建;后历多次整修,现今规模为台湾巡抚刘铭传于1884年所修筑。
目录
历史概述
- 1841年9月30日(道光21年8月16日),一艘英国船“呐尔不达号”(Nerbudda)对二沙湾炮台发射两枚炮弹,打坏兵房一间。
- 当时在三沙湾炮台防守的淡水同知曹谨对英船发炮回击,英船触碰到礁石搁浅,此为清廷台湾守军与英国第一次交战。但据英方文献及生还俘虏所述, 该英船实因遇风触礁而幸存船员却被拘禁及处斩( 见“呐尔不哒”号事件)。
- 英船第六等小型炮舰“猎人号”(Nimrod)于1841年10月27日(道光21年9月13日)辰时进入基隆港直攻二沙湾炮台,清廷守兵立即反击,另英军也从三沙湾的鼻头山登岸。此次数名清廷兵勇受伤,二沙湾及三沙湾军营住房烧毁,五门大炮损坏。[2]
- 1884年4月13日(光绪10年3月18日),法国军舰“楼打号”(Volta,哇尔大号)驶进基隆要求购煤矿被拒;船长福禄诺中校(F. Fournier)认为是清官阻挠,借机生事要求守军,否则开炮;在淡水关税总巡胡美利的协助之下,风波平息。
- 刘铭传于1884年7月16日(光绪10年闰5月24日)基隆上岸,审视基隆及淡水形势,认为全台“台南以澎湖为锁钥,台北以基隆为咽喉”做战略地位评估。澎湖多岛难守,而基隆又有煤矿受到法国的觊觎,实为紧要;因此,刘铭传令在基隆港东北角赶造新炮台(今二沙湾炮台),并安装德国制新式克鲁伯大炮(Krupp guns)。该炮台的缺点是明炮台、目标明显,不过在当时军事战备就已是固若金汤的堡垒。[3]
- 1884年8月5日(光绪10年6月15日),法将李士卑斯(S.N.J.Lespès)率领5艘军舰与守军交战5小时。因基隆的炮台无法旋转,法舰由侧面攻击炮台,故炮台无由发挥作用,基隆的炮台大半数被摧毁,火药库亦被炸毁。隔日(1884年8月6日),法军400至500人登陆基隆。[4]
- 清法战争后,刘铭传鉴于二沙湾炮台乃基隆港要津,约1885年后,于二沙湾海滨之山上构筑新式炮台,聘德国人监造,分营盘和炮座区,以御北台门户,并题字“海门天险”。[5]
- 1983年12月28日,中华民国内政部公告第一批15座一级古迹]名单,二沙湾炮台就已名列其中。
- 到了1997年5月,《文化资产保存法》修法后,不再区分为一至三级古迹,而采用国定、直辖市定、县市定三级;二沙湾炮台改为国定古迹。
- 该炮台现今已无军事用途,但因为可俯瞰基隆港外港与一部分内港,因此成为观光景点。另外也因具历史人文价值,被列为中华民国国定古迹。
军事战术
参考资料
- 书目
- 谢维伦《以图观史─晚清台湾方志地图与涉外事件》, 国立台湾师范大学台湾史研究所
- 姚莹,《台湾防夷经费请作正支销状》(道光21年1月4日),收于台湾史料集成编辑委员会编《明清台湾档案汇编》第五十七册(远流出版、文建会,2007), 页36。
- 基隆市政府,《基隆古迹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