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程
學說
二程早年拜周敦頤為師,在哲學上發揮了孟子至周敦頤的性理學,建立了以「天理」為核心的理學體系[1]。二程在學術上提出的最重要的命題是「萬物皆只是一個天理」,認為陽陰二氣和五行只是「理」或「天理」創生萬物的材料。從二程開始,「理」或「天理」被作為中國哲學的最高範疇使用,亦即被作為世界的本體。二程而且提出人類社會的制度及與之相適應的社會道德規範,也都是「理」在人間社會的具體表現形態。二程的人性論,祖述子思孟子學派的性善論,但在性善論的基礎上又進一步深化了,回答了性為什麼至善、為什麼會產生惡的因素等一系列問題。二程認為,人性有「天命之性」和「氣質之性」的區別:前者是天理在人性中的體現,未受任何損害和扭曲,因而是至善無疵的;後者則氣化而生的,不可避免地受到「氣」的侵蝕,產生弊端,因而具有惡的因素。
著作
二程儒學後來由朱熹發揚光大,在明朝成為官學,稱為程朱理學[2]。明代徐必達刊行有《二程全書》。清代塗宗瀛校有《二程全書》。1981年中華書局出版王孝魚《二程集》校本,包括《遺書》、《外書》、《文集》、《易傳》、《經說》、《粹言》,共計87.5萬字:《遺書》即《河南程氏遺書》,由朱熹編定;朱熹又編定《外書》12卷,是《遺書》的補編;張栻編《文集》;《易傳》即《程氏易傳》,是程頤註解《周易》的心得;《經說》是程頤註解儒家四書四經(四書五經不含《禮經》)的著作;楊時編有《粹言》2卷。
影響
程顥、程頤所創建的「天理」學說受到了後世歷代皇帝的尊崇。宋寧宗嘉定十三年(1220年),諡程顥為「純」,程頤為「正」。宋理宗淳祐元年(1241年),又追封程顥為「河南伯」,程頤為「伊川伯」,並「從祀孔子廟庭」。元明宗至順元年(1330年),詔加封程顥為「豫國公」,程頤為「洛國公」。故程顥為「豫國純公」,程頤為「洛國正公」。
視頻
二程 相關視頻
參考文獻
- ↑ 二程理學的核心思想與當代價值 ,搜狐,2019-07-01
- ↑ 影響朱熹一生的北宋二程「洛學」 ,搜狐,2019-06-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