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丹参
云南丹参 |
中文学名: 云南丹参 |
云南丹参[1],中药名。为唇形科鼠尾草属植物云南丹参SalviayunnanensisC.H.Wright的根。分布于四川、贵州、云南等省。具有活血调经,行瘀止痛之功效。用于月经不调,闭经,痛经,产后腹痛,疝痛,腰痛,跌打损伤,关节疼痛,痈疮肿毒。
目录
别名
入药部位
根。
性味
归经
归心、肝经。
功能主治
活血调经,行瘀止痛。用于月经不调,闭经,痛经,产后腹痛,跌打损伤,关节疼痛,疝痛,腰痛,痈疮肿毒[2]。
用法用量
3-9g,或入丸、散;外用:鲜品适量,捣烂加酒调敷患处;或研末调敷。
注意事项
孕妇慎用。
药理作用
具有抗艾滋病病毒I型(HIV-1)活性。
相关配伍
1、治月经不调,痛经,闭经,吐血,咯血:云南丹参9-15g,煎水服。
2、治痈疮肿毒:云南丹参15g,煎水服。外用鲜品捣敷。(1-2方出自《红河中草药》)
采收加工
秋季采挖,洗净,切片,晒干。
药材鉴别
药材性状:根呈分枝的圆状,长5-15cm,直径0.4-1cm;芦头具密集的叶痕而成节,常拐曲,根表面有细根痕及纵皱纹,支根在分枝处常变细,略呈纺锤形;质坚脆,易折断,断面不平整,浅棕黄色,外层有时为暗棕色,皮缘呈紫红色,味甘、微苦涩。
形态特征
多年生草本;根茎短缩而匍匐,向下生出块根及纤维状须根,块根通常2-3,朱红色,纺锤形,长3-5厘米,径3-6毫米。茎直立,高约30厘米,钝四棱形,具槽,密被平展白色长柔毛。叶通常基出,稀有1-2对茎生叶;基出叶为单叶或三裂或为羽状复叶,具柄,柄长2.5-10厘米,被长柔毛,单叶时叶片为长圆状椭圆形,长2-8厘米,宽1.5-3.5厘米,先端钝或圆形,基部心形至圆形,边缘具圆齿,坚纸质,上面绿色,下面带紫色,两面密被或疏被长柔毛,稀有变无毛,通常具细皱,三裂叶或羽状复裂叶的顶裂片最大,卵圆形或椭圆形,与单叶等大或较小,侧裂片或侧小叶卵圆形,其余与单叶相同;茎生叶具短柄,叶片披针形或狭卵圆形或狭椭圆形,通常比基出叶小,其余与基出叶相同。轮伞花序4-6花,疏离,组成长7-13厘米顶生总状花序或总状圆锥花序;苞片椭圆状披针形,小,一般比花梗短,全缘,被短柔毛;花梗长约3毫米,与花序轴被长柔毛及具腺微柔毛。花萼钟形,长7-9毫米,背面常染紫色,外面沿脉被长柔毛,余部被腺体,萼口边缘被缘毛,内面满布微硬伏毛,二唇形,上唇宽三角形,长2.5毫米,宽6.5毫米,先端具小尖突,具3脉,2侧脉具狭翅,下唇比上唇长,长3毫米,宽5毫米,浅裂成2齿,齿三角形,渐尖。花冠蓝紫色,长2.5-3厘米,外被短柔毛,内面在冠筒中下部散布微柔毛,冠筒长13-15毫米,喇叭形,基部宽约2.5毫米,至喉部宽达6毫米,冠檐二唇形,上唇镰刀形,先端微缺,向上高举,长9-11毫米,宽约4.5毫米,下唇3裂,中裂片最大,倒心形,长4.5毫米,宽7毫米,先端微缺,基部收缩,边缘波状;侧裂片卵圆形,宽2.5毫米。能育雄蕊2,包在花冠上唇内,花丝扁平,长3毫米,药隔长6-10毫米,上臂长约为下臂的2倍,二下臂药室退化,顶端联合。花柱伸出,先端不相等2裂,后裂片较短。花盘前方略膨大。小坚果椭圆形,黑棕色,光滑。花期4-8月[4]。
分布区域
分布于四川、贵州、云南等省。
生长环境
生于海拔1800-2900m的山坡草地、林缘及疏林干燥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