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藤
云南省藤 |
云南省藤(学名:Calamus acanthospathus Griff.)是棕榈科省藤属植物,攀援藤本,茎单生,带鞘茎粗(1.5-)2-2.5厘米,裸茎粗1-1.3厘米。叶羽状全裂;羽片在叶轴每侧有6-8片或多达11片。雌雄花序同型,二回至部分三回分枝,长1.5-1.8米,顶端具纤鞭。种子长圆形,压扁,长12-14毫米,宽9-11毫米,厚7毫米,表面具小瘤突,胚乳嚼烂状,胚基生。花果期12-2月。 分布于中国云南南部和西藏,以云南西双版纳为分布中心,向西间断分布至临沧市的沧源县、德宏州的盈江县及西北部的怒江州贡山县的独龙江等地。生长于海拔1500-1800米的山地阔叶林中。藤茎质地中上等,是编织藤器的好原料。
目录
基本信息
中文名称: 云南省藤
学名: Calamus acanthospathus Griff.
别称: 刺苞省藤
界: 植物界
门: 被子植物门
纲: 单子叶植物纲
目: 初生目
科: 棕榈科
亚科: 鳞果亚科
族: 省藤族
亚族: 省藤亚族
属: 省藤属
种: 云南省藤
命名者及年代: Griff.,1845
形态特征
攀援藤本,茎单生,带鞘茎粗1.52~2.5厘米,裸茎粗1~1.3厘米。叶羽状全裂,长约90厘米,顶端不具纤鞭;羽片在叶轴每侧有6~8片或多达11片,不等距,椭圆状披针形或倒披针形,长26~40厘米,宽4.5~6厘米,6~8条明显叶脉,上面疏被微刺或无刺,背面无刺,边缘疏被微刺,先端具纤毛状尖;叶柄长5~10厘米,周围被刺或爪状刺;叶鞘略具囊状凸起,被糠秕状灰褐色斑点和长短、大小不等的水平或向上的近半圆锥状的刺,靠叶鞘口的 刺较密集;托叶鞘很短,具细刺。雌雄花序同型,二回至部分三回分枝,长1.5~1.8米,顶端具纤鞭,有7~9个分枝花序,顶端具短纤鞭;一级佛焰苞长管状至圆筒形,具少数单生的爪或针刺;二级佛焰苞管状漏斗形;小佛焰苞为不对称漏斗形;大、小佛焰苞均具条纹脉;下部的分枝花序长10~15厘米,近蝎尾状,每侧有4~7个小穗状花序,长4~6厘米,每侧有4~5朵花(雄花更多些);雄花总苞近深杯状,伸出于小佛焰苞外;雄花卵形,钝三棱,长4毫米,宽2.5毫米;花萼钟状,3浅裂;花冠裂片比花萼略长;雌花卵形,长5毫米;总苞托着生于小佛焰苞口的外面,浅杯状或近盘状;总苞杯状;中性花的小窠近新月形。果被梗状;果实椭圆形至近球形,长1.8厘米,直径1.5~1.7厘米,鳞片15~18纵列,中央有浅沟槽,新鲜时橙红色,干时红褐色,边缘具啮蚀状的浅黄褐色带。种子长圆形,压扁,长12~14毫米,宽9~11毫米,厚7毫米,表面具小瘤突,胚乳嚼烂状,胚基生。花果期12~2月。
生长环境
生于海拔1500~1800米的山地阔叶林中。模式标本采自景洪。
物种分类
密花省藤(变种)(植物分类学报)本变种与原变种的主要区别为:雄花序较粗壮,分枝花序也较长(20~25厘米),一级佛焰苞上的爪状刺稍密而粗,小穗状花序上的雄花较多而密集、粗硕、阔卵形(长3.5毫米,宽3毫米)。花期4月。产云南南部。生于海拔1800米的常绿阔叶林中。模式标本采自勐腊。屏边省藤(变种)(植物分类学报)本变种与原变种的主要区别为叶的羽片和花序较短小(羽片长15厘米,宽3.5~4厘米,花序及分枝花序的长度仅有原变种之半),叶鞘上具明显的半圆锥状的刺且其基部具瘤突;它也与缅甸省藤C. feanus Becc. 相似,而与后者区别在于果实鳞片中央具浅沟槽。果期3~4月。云南东南部。模式标本采自屏边。
主要价值
喜温暖、湿润环境;种子繁殖。藤茎细而具密刺,羽片椭圆状披针形或倒被针形,果实成熟时橙红色,颇具观赏价值。藤茎质地中上等,是编织藤器的好原料。 喜温暖、湿润环境;种子繁殖。云南热区的广大山区,包括西双版纳、德宏、临沧、思茅四地州各县及红河州除沪西、弥勒外的县市,文山州的富宁、麻栗坡、马关,保山地区的昌宁、施甸和龙陵等热带潮湿、湿润、半湿润区和南亚热带潮湿、湿润区,在中低海拔(1800米以下)的次生林下或人工林下均可发展棕榈藤种植。栽培以优良中径藤(版纳省藤、盈江省藤、单叶省藤、短叶省藤、黄藤)为主,小径藤(小省藤、白藤、多穗白藤、云南省藤、麻鸡藤等)适当发展。亦可从国外(如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和菲律宾等)引进普遍栽培推广的良种如西加省藤和粗鞘省藤等。以西双版纳、德宏、思茅和红河主产区为主,今后按需求逐渐推广到[1]
繁殖方法
圃地准备选地:苗圃地应选择背风向阳、地势平坦、土质肥沃、水电齐全、交通方便的地块。避免在曾杂草丛生或大范围发生严重病虫害的地块育苗。凡使用长效除草剂的地块,不能用作苗床地和营养土。苗床地要求土壤疏松,沙壤土或壤土,pH值为4.5-7.0。 整地:10-11月进行全面深翻,深度20-30厘米,清除草根、石块及其他杂物,深翻过的土块经过一段时间的暴晒和风化之后再敲碎、耙细。基肥以腐熟的有机肥为主,也可以腐熟的有机肥和腐殖土混合后作为基肥施用,每亩施肥量800千克,其中大部分结合深翻施入深层土中,少部分在做床时施入上层土中。苗圃地所用土壤要先消毒,50%辛硫磷2克/平方米,混拌适量细土,撒入土壤中,杀虫;90%敌克松粉剂3-5克/平方米,混拌适量细土,制成药土,拌于土壤中,灭菌。 [2] 种子采集:每年12月至次年2月选择长势良好、无病虫害的母树,采收自然成熟、生长良好的果实。采收后的果实放入通气性好的布袋中进行运输,布袋堆放层数不宜过多,应避免在中午高温时段运输。物理方法进行去皮,装袋后踩踏或敲打分离果肉,在室内堆放2-5天,当果肉软化将要发酵时,再进行反复搓洗清除果皮、果肉,直至干净。种子清洗干净后于室内阴干。选择发育健全、个体大、饱满、无病虫害的种子。随采随播,干藏不超过15天,不能马上播种的,在室内沙藏。
种子处理
用0.3-1.0%的硫酸铜溶液浸种4-6小时,浸种消毒后用清水洗净,播种前3-5天进行即可。4-5月催芽,用湿沙做低床,垫10厘米厚,均匀放入消毒后的种子再覆盖2厘米的湿沙,浇水后用薄膜或草覆盖,之后隔日浇水。所用河沙要先经过2-3天暴晒消毒。 播种方法:6-7月,种子经催芽后,初始露白至第一片叶展开前进行移植。采用高床育苗,床宽1-1.2米,床高20厘米,苗床之间留出30厘米步道。条播,行距10-15厘米,株距8-12厘米,移植时使根部舒展,深度刚好埋住种子,不要将芽苗上的种子弄掉,浇透水。 容器育苗:低床低于地面5厘米,床宽1-1.2米,苗床之间留出30厘米步道。选用10厘米×15厘米、底部有孔的容器袋。用肥沃的表土或森林表土加入1-2%的普通过磷酸钙和10%的有机肥,经过消毒后制成营养土。将营养土装至营养袋的2/5-3/5处。将芽苗放入营养袋,使根系舒展,再加入营养土埋住种子,填土至离袋口1-2厘米处,压实,浇透水。
栽培技术
苗期管理 搭设荫棚:依地形搭设荫棚并做好防风固定,催芽苗床透光度30-40%,育苗苗床透光度40-60%。 温度控制:幼苗期温度不低于8℃,生长期不低于3℃,如遇极端低温应提前做好防范措施。 湿度控制:出苗期湿度控制在85%以上,生长期控制在70%以上。湿度控制主要以喷灌为水分补给方式,有条件的苗圃应安装固定式喷灌系统,条件不足的苗圃可用移动式喷灌机或人工喷灌;如遇长期自然降水导致土壤水分过多,要保证及时排出积水。 松土除草:除草应遵循“除早、除小、除了”的原则,从出苗初期开始,每隔2-3周要除草1次,除草使用人工拔除的方式,避免使用除草剂。藤苗生长前3个月,松土深度为2-4厘米,之后松土深度可增到4-8厘米,可与除草同时进行。松土要全面松到,不伤苗、不压苗。 追肥:移苗后前6个月,用浓度为0.2-0.5%的氮肥叶面喷施,每亩施肥量2-3千克,每月1次,之后可施稀释的有机肥,每亩施肥量5-8千克。施肥时间应避开正午高温时期,叶面施肥后2天内遇雨水失效在雨停后补喷1次。 苗木出圃 起苗:苗高达30-60厘米,叶片4-7片,须根8-15根,即可出圃。出圃时间与造林季节相配合,多在6-9月。苗床育苗起苗要达到一定深度,少伤侧根、须根,保持根系比较完整和不折断苗干,不伤顶芽。起苗后要立即在蔽阴无风处选苗,剔除废苗。 摆、深埋、培碎土、踏实不透风。假植后要经常检查,防止藤苗风干、霉烂和遭受鼠类危害。
参考文献
- ↑ 云南省藤(yún nán shěng téng)”,植物智,2019-1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