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雲縣臨滄市轄縣。位於雲南省的西南部,臨滄市東部,介於東經99°43′-100°33′和北緯23°56′-24°46′之間。東與景東縣隔江相望,南與臨滄、耿馬縣接壤,西與鳳慶、永德縣為鄰,北以瀾滄江為界與南澗縣相望。南北最大縱距90.4千米,東西最大橫距84.2千米,總面積3760平方千米。總人口45萬人(2012年末)。全縣轄7個鎮、5個鄉(其中3個民族鄉):愛華鎮、漫灣鎮、大朝山西鎮、涌寶鎮、茂蘭鎮、幸福鎮、大寨鎮、忙懷彝族布朗族鄉、曉街鄉、茶房鄉、栗樹彝族傣族鄉、後箐彝族鄉。

縣境最高處大雪山海拔3429.6米,最低海拔748米。河流眾多,瀾滄江沿北界和東界往南貫流。屬低緯高原亞熱帶季風氣候和曖溫帶季風氣候,年均溫19.4℃,年降水量921.4毫米。礦藏有銅、鉛、水晶石、大理石[1]等。雲(縣)保(山)公路斜穿北部。名勝古蹟有忙懷新石器時代遺址,長安橋、文筆塔、楊威大督府等。

目錄

歷史沿革

雲縣因彩云為名。一說縣在雲嶺之南,故名。西漢為古哀牢國地。東漢至三國蜀漢屬益州永昌郡。西晉屬寧州永昌郡。東晉至南朝梁屬寧州。北朝周至隋屬濮部。唐南詔國屬永昌節度。宋大理國為慶甸,屬永昌府。元天曆元年(1328)置寶通州,屬順寧府。

洪武十五年(1381)寶通州省入順寧州;後為麓川平緬宣慰司兼併,永樂元年(1403)置大侯長官司,直屬雲南都司;宣德三年(1428)改置大侯御夷州,直屬布政司;萬曆二十五年(1597)降為雲州,改屬順寧府。清初沿明制,雲州屬順寧府。雍正八年(1730)設迤西道,順寧府屬之。

民國2年(1913)7月19日,改雲州為雲縣,迤西道改為滇西道,雲縣屬滇西道。民國3年(1914),滇西道更名為騰越道,雲縣屬之。民國18年(1929)廢道,直屬雲南省。民國31年(1942),雲縣屬雲南省第五行政督察區(駐順寧縣)。民國37年(1948)屬雲南省第九行政督察區(駐緬寧縣)。

1950年2月16日,雲縣人民政府建立,屬大理專區,縣治雲城鎮。1956年11月16日,國務院全體會議第40次會議決定:撤銷大理專區,設置大理白族自治州。原由大理專區代管的雲縣改由臨滄專區管轄(1956年6月30日,雲南省委批准,8月1日正式由臨滄專區領導)。1959年2月,雲縣與鳳慶縣合併為雲鳳縣;10月分設,恢復原建制。

1970年,臨滄專區改為臨滄地區,雲縣屬臨滄地區。1991年12月5日,民政部【民行批81號】批覆:鑑於雲縣彝族[2]人口比例比較低,不宜設立雲州彝族自治縣,仍保留雲縣建制。2003年12月,臨滄撤地設市,雲縣屬地級臨滄市。

1996年,雲縣面積3760平方千米,人口約38.8萬人。轄3個鎮、11個鄉:愛華鎮、漫灣鎮、大朝山西鎮、茂蘭彝族布朗族鄉、忙懷彝族布朗族鄉、後箐彝族鄉、栗樹彝族傣族鄉、涌寶彝族鄉、糯灑彝族傣族鄉、茶房鄉、大寨鄉、曉街鄉、頭道水鄉、幸福彝族拉祜族傣族鄉。縣政府駐愛華鎮。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雲縣常住總人口416507人,其中:愛華鎮69737人,漫灣鎮22334人,大朝山西鎮20436人,茂蘭鄉38504人,忙懷鄉19146人,曉街鄉37624人,茶房鄉34172人,大寨鄉33395人,涌寶鄉31415人,栗樹鄉21514人,後箐鄉20614人,糯灑鄉9859人,幸福鄉42305人,頭道水鄉15452人。

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雲縣常住總人口449460人,其中:愛華鎮106054人,漫灣鎮23617人,大朝山西鎮17533人,涌寶鎮42436人,茂蘭鎮43925人,幸福鎮47479人,大寨鎮35767人,忙懷鄉17665人,曉街鄉39505人,茶房鄉34844人,栗樹鄉21583人,後箐鄉19052人。

視頻

雲縣 相關視頻

走進大美雲縣
走進大美雲縣之風光旖旎的昔宜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