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歷山大一世·帕夫洛維奇
亞歷山大一世·帕夫洛維奇 |
中文名:亞歷山大一世·帕夫洛維奇 外文名:Александр I Павлович 國 籍:俄羅斯 出生日期:1777年12月23日 職 務:俄羅斯帝國皇帝 |
亞歷山大一世·帕夫洛維奇(俄語:Александр I Павлович;1777年12月23日-1825年12月1日),史稱亞歷山大一世(英語:Alexander I),是俄羅斯羅曼諾夫王朝第十四位沙皇,俄羅斯帝國第十位皇帝(1801年3月23日-1825年12月1日在位),保羅一世之子。
亞歷山大一世幼年由其祖母葉卡捷琳娜二世撫養。1801年在其父死於宮廷政變後,被擁立為沙皇。在位初期,他釋放一部分政治犯,放鬆書刊檢查制度,仿照西歐國家進行政府機構改革,成立大臣會議;又曾頒布法令,對農奴制進行調整。1808年推行斯佩蘭斯基改革,遭遇失敗後轉而實施阿拉克切耶夫制定的警察專制政策,繼續推行軍事屯田,並允許地主隨意把農奴放逐到西伯利亞。在對外政策上,先同法國、英國修好。1805年參加第三次反法同盟,兵敗後與拿破崙議和。1812年衛國戰爭勝利後,領導反法同盟擊敗拿破崙。隨後組織維也納會議和神聖同盟,策劃和組織對意大利、西班牙革命的武裝干涉。此外還兼併格魯吉亞、芬蘭、比薩拉比亞、阿塞拜疆和華沙公國。在位晚期漸漸不理政事。1825年突然去世。
為挽救日趨危亡的沙皇制度,亞歷山大一世一面以刀劍向外宣揚國威,另一面又在國內以「自由」「為大眾謀福利」的口號籠絡人心。歷史對他的評價往往呈現出兩極分化趨勢。因其擊敗拿破崙和成立神聖同盟的事跡,故被稱為「歐洲的救世主」「神聖王」。有學者稱他是「俄羅斯歷史的兩面神」,也有人稱其為」北方的斯芬克斯」。 [1]
目錄
人物生平
祖母宮中
1777年12月23日[俄歷12月12日],亞歷山大誕生於聖彼得堡。他是巴維爾·彼得洛維奇大公(即日後的保羅一世)和瑪麗亞·費奧多羅夫娜公爵夫人的長子。
亞歷山大的降生,令祖母葉卡捷琳娜二世欣喜萬分。為了宣布小皇孫的誕生,聖彼得堡城郊鳴放了101響禮炮,各大教堂也響起歡慶的鐘聲。馬上就把小皇孫抱走,自己撫養。出生第八天,他在洗禮儀式中被取名「亞歷山大」,以紀念俄國的民族英雄亞歷山大·涅夫斯基。
葉卡捷琳娜二世決定親自來教育這孩子。她規定孩子必須開着窗戶睡覺,必須習慣於周圍嘈雜的人聲,每天早晨,要在溫度不超過15攝氏度的房間裡洗冷水澡。亞歷山大才幾個月大時,她就讓人把他帶到書房來,讓孩子在她桌前的地毯上嬉戲。她的目光一離開公事文書,就會轉向孩子。對這個孩子,葉卡捷琳娜二世寄託着很大的希望。她為孩子選制玩具和剪紙。當亞歷山大的弟弟康斯坦丁(即後來的康斯坦丁·巴甫洛維奇大公)出生之後,她又為孩子們選編了一系列俄羅斯歷史故事和一部箴言錄。
在寵臣亞歷山大·蘭斯科伊的推薦下,葉卡捷琳娜二世為亞歷山大選聘了一位教師,瑞士人弗里德里希-凱撒·拉阿爾普。拉加爾普同情法國大革命中的雅各賓派,主張法國共和,反對君主專制,他的啟蒙主義世界觀對亞歷山大產生了很大影響。亞歷山大在後來曾說:「我的為人,可能,我全部的長處,都應歸功於拉阿爾普先生。」
1781年,亞歷山大一世就開始學習英語、法語和德語,1782年的時候學習地理,曾拿着葉卡捷琳娜二世的地球儀,在老師指導下,在一個半小時之內,竟然掌握了祖母當年花了數年才掌握的地理知識。但是亞歷山大處在優越的生活條件中,不可避免地有自由散漫的習性,最終在學術上也沒什麼明顯長進,對知識的了解大多停留在表面。
亞歷山大看起來整天很快活,無憂無慮,很討周圍人的喜歡,對人和藹,態度恭謙,有時候甚至是帶着媚態陪祖母和祖母的寵臣們聊天。他在那裡打牌,喝酒,聽歌劇,參加舞會;可是,只要一回到父親保羅的封地加特契納的時候,就完全像是變成了另一個人:穿着筆挺的普魯士式制服的軍官,表情嚴肅地監督部下的工作,而且還能面無表情地聽上司講粗話。這時的亞歷山大完全是父親保羅心目中的標準軍人形象:冷酷堅毅,沒有任何個人情緒,完全就是軍隊這個冰冷的機器上的一個部件。
早熟的亞歷山大對人情世故有極早的了解,在年幼時,就感覺到了祖母和父親二者之間的對立與分歧。在二者之間的斡旋,使得亞歷山大很早就懂得如何討人喜歡,能夠揣摩別人微妙的心理活動。保留下來了亞歷山大在1786年時寫給祖母葉卡捷琳娜二世的信,在每封信中亞歷山大都要寫上讚美祖母的話語,每封信幾乎都要以「吻您,吻您的手」等話語結束。而且在個別信件中,年幼的亞歷山大還知道在何處不失時機地,但有節制地譏諷嘲笑某位宮中近臣,常常能引得喜歡熱鬧的祖母開懷大笑。 1790年,祖母就為亞歷山大找好了未來的妻子。葉卡捷琳娜二世看上了巴登公國的公主路易絲·瑪麗·奧古斯特,後來接受東正教洗禮,改名為伊麗莎白·阿列克謝耶芙娜。 1793年,二人成婚。婚後亞歷山大到父親保羅組建的加特契納團服役了一段時間,服役的結果是左耳部分失聰,據說是由於服役部隊是炮兵,大炮的轟鳴損傷了聽力。
亞歷山大面臨的最頭疼的問題就是祖母一心想繞過父親保羅,讓他直接繼承皇帝位。亞歷山大在祖母那裡表示同意繼承沙皇,另一方面回到父親身邊時又發誓說承認父親是合法的俄羅斯帝國皇帝繼承人。在內心裡,亞歷山大實際是傾向於讓父親繼位,避免在祖母、父親和他本人之間發生衝突,此外他甚至打算在祖母壓力過大的時候逃到北美,以躲避皇位繼承的問題。在這個時期,亞歷山大性格中的主要缺陷已經暴露出來:意志不夠堅強。面對強者,他的表現不是更強,而是趨向於隱藏自己的觀點,掩蓋自己的真實想法,竭力把自己打扮成另一個樣子,他的真實感受和想法只能靠推測來揣摩。
皇儲歲月
1796年,葉卡捷琳娜二世逝世,保羅一世登基,亞歷山大正式被立為皇儲。此外保羅一世又陸續給亞歷山大加封大量官銜:謝苗諾夫斯基近衛團炮兵上校,聖彼得堡禁衛軍總督,樞密院軍事委員會主席,聖彼得堡騎兵師師長和芬蘭步兵師欽差巡檢等等。他對父親惟命是從,做任何事都要請示父親,就連自己的時間也不能自主支配。父親要隨時召見他,讓他匯報一些瑣事的細枝末節,而且在半數情況下,他會因不稱職而遭到訓斥。漸漸地,亞歷山大結交了一些有實權的朋友,他們都對保羅一世的專制統治不滿,常常在一起商量如何廢除妨礙自由的桎梏,實現全體俄羅斯公民的平等,建立公正博愛的社會。隨着保羅自負、狂躁的升級,越來越多的人開始反對他,並着手策劃推翻他的統治,扶植亞歷山大即位。這些政變者當中有曾任聖彼得堡軍事總督的帕倫伯爵。英國大使維特沃爾特向密謀分子保證,他的政府將全力支持他們。帕倫等人去見當時的皇儲亞歷山大,密告他們的行動計劃。他們表示不會殺死他的父親,但要採取一切手段迫使保羅一世退位,未來的皇位是屬於他的。在沙皇宮庭里長大的亞歷山大早已熟諳俄國歷史上類似的密謀,他別無其它選擇。
1801年3月23日[俄歷3月11日]夜間,帕倫等人潛入米哈依洛夫宮,殺死保羅一世。第二天, 3月24日,沙皇朝廷宣告保羅一世突然中風而死。23歲的亞歷山大隨即繼位,稱亞歷山大一世。
執政早期
1801年宮廷政變後,亞歷山大開始主政俄羅斯,首先是更改了保羅一世時代頒布的大部分法令,恢復了貴族階級的特權,下令廢除肉刑和秘密警察,宣布大赦逃亡的農奴,將保羅時代被判刑的12000多人從流放地赦免或者平反;同時放鬆俄國國內與外國的交往,解除了貴族子弟不准出國留學的禁令,恢復從歐洲的貿易進口。
亞歷山大一世的老師、前瑞士督政拉阿爾普向他進言,要他對俄國進行政治和社會改革。在這方面對他施加很大影響的,還有一些對英國上層社會的思想和政治制度極為稱讚和崇拜的年輕貴族。他們之中有沃龍佐夫兄弟、諾沃西爾佐夫、斯特羅格諾夫兄弟和波蘭人亞當·耶日·恰爾托雷斯基。亞歷山大一世在他們的說服和贊助下,下令組成一個包括柯楚別依、諾沃西爾佐夫、恰爾托雷斯基和斯特羅格諾夫在內的「密友委員會」, 或稱「非正式委員會」,實際就是樞密院的影子內閣。這個委員會宣稱,它的目的是要「制定一部好的法律,使其成為國家幸福的源泉」。
「密友委員會」於1801年12月12日頒布命令,給予商人,小市民和官屯移民以購買無人居住的土地的權利。1803年又頒布「自由耕作法」,允許地主在獲得贖金(有時高達5千盧布)或以工役作抵贖的情況下使農民自由。這個法令,除了在里沃尼亞省有過實行農奴改革的一紙空文以外,在農奴占總人口四分之三的俄國,遭到貴族們的激烈反對而失敗。根據這個委員會的另一項改革方案,亞歷山大一世還下令對政府機構實行改革:於1802年成立陸軍、海軍、外交、內務、司法、財政、商業和國民教育八個部以代替過去的院。部設大臣一人,主管全部大事,直接向沙皇報告。這一改革加強了俄國國家機器的中央集權化。
被迫議和
1803年3月下旬,拿破崙下令殺害了他的反對派、願意與英國友好的當甘公爵路易-安托萬-亨利·德·波旁-孔代。這是法國以軍功出名的孔代家族的末代公爵。亞歷山大一世抗議拿破崙殺害當甘,指令朝廷表示哀悼。使亞歷山大更為惱火的是,1805年5月18日,法國元老院通過法令,正式授予拿破崙以法國皇帝的稱號,拿破崙帝國宣告成立。 1804年6月下旬,英國小威廉·皮特內閣向俄、奧、瑞各國發出照會,建議組織包括普魯士在內的反法聯盟。亞歷山大一世召見恰爾托雷斯基,討論與英國結盟的問題,決定派諾沃西爾佐夫到倫敦去。俄英兩國代表的談判持續了一個相當長的時間。拿破崙盡力破壞這一聯盟的建立。亞歷山大一世又派諾沃西爾佐夫取道柏林前往巴黎,去同拿破崙談判,以期達成某種協議。當諾沃西爾佐夫正在前往巴黎的途中,拿破崙兼併了熱那亞。消息傳來,亞歷山大一世十分氣憤,下令停止同拿破崙政府的一切談判。 7月,第三次反法聯盟建立,各國向拿破崙宣戰。
10月底,交戰雙方在烏爾姆經過一場戰鬥,反法聯盟的奧地利軍隊潰敗。亞歷山大一世是在到達波茨坦的那天聽到這一消息的。他的到來暫時穩定了普魯士的局勢。他甚至跑到普魯士腓特烈大帝的地下墓室里,向死去的帝王致敬,以示決心將這場反法戰爭進行下去。但是,拿破崙率軍節節逼進,鋒芒直指亞歷山大一世親率的大軍。雙方在摩拉維亞的奧斯特里茨發生激戰。結果,俄軍和奧軍被打垮,約損失3萬3千人和186門大炮。在普拉岑高地觀戰的亞歷山大一世和奧皇弗朗西斯連夜向東方逃跑。第三次反法戰爭以失敗而告終。
亞歷山大一世不甘心於拿破崙的勝利,1806年又組織第四次反法聯盟。戰爭再次爆發。同年10月,拿破崙的軍隊在耶拿擊敗俄普軍隊,作為勝利者進入柏林。
耶拿之戰後,亞歷山大一世面臨着新的抉擇:是繼續聯英反法,還是改變政策,與法國結盟?經過各種試探之後,1807年6月25日,亞歷山大一世和拿破崙在提爾西特附近涅曼河中游的一架木筏上見了面。 7月7日,簽訂了提爾西特和約。亞歷山大一世接受拿破崙的全部條件:沙皇俄國保證中斷與英國的聯盟,承認法國已經取得的在歐洲的勢力範圍。亞歷山大一世還同意替法國與英國的和解進行調停。拿破崙則同意與亞歷山大一世共同瓜分奧斯曼帝國。同一天,俄法雙方還締結了一項秘密條約,規定法俄雙方中的一方對任何國家進行任何戰爭,另一方應予支持,必要時可使用各自的全部力量。亞歷山大一世還同意,在英國不接受調停時,俄國將向英國宣戰。
歷史評價
由於在拿破崙戰爭中領導反法同盟擊敗法蘭西帝國皇帝拿破崙一世,復興歐洲王室,亞歷山大一世被歐洲各國貴族稱為「歐洲的救世主」,加上其作為戰後歐洲神聖同盟的領導者,故又被稱為「神聖王」。 一位英國學者稱亞歷山大一世是「俄羅斯歷史的兩面神」,也有人稱其為」北方的斯芬克斯」。普希金把亞歷山大一世描述成是「一位懦弱而又狡猾的君主」。
俄羅斯歷史學家兼作家葉·維·阿尼西莫夫認為:「亞歷山大引人注目的是面貌英俊,身材魁梧,體態勻稱,一頭淺黃色捲髮,面部線條分明。他對所有的人都面露迷人的微笑,下巴有個酷似他祖母葉卡捷琳娜二世的小酒窩。他是個風度優雅的上流社會人物,待人接物異常質樸,對所有的人都很和靄親切。然而亞歷山大的性格卻也很複雜和矛盾。人們發現他喜歡裝腔作勢,孤芳自賞,許多人認為他喜歡記恨,待人虛偽,不夠真誠。同時他又仁愛、和善、心慈手軟。皇上的家人都很愛他,稱他為『我們的天使』。有時候皇帝會顯得『軟弱和頑皮』(普希金語),但任何人——無論是自由主義者還是保守分子,都不能讓他屈從於自己,摧毀他的意志。他避免發生明顯的衝突,但又善於達到自己的目的。很可能,正是因為如此他才享有精明的外交家的美名。無怪拿破崙認為,在他倆的激烈對抗中亞歷山大終將勝過他。
參考來源
- ↑ [ (附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