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亞歐混血

來自 花瓣網 的圖片

亞歐混血 指兩個不同血統的人生出來的孩子,也可能是父母輩中有不同血統。用於描述有不同種族,國家或文化背景的人,例如父母膚色不同的人,但是也有人用於稱呼不同種動物之間的後代。雜種與其含義基本相同,但是用於稱呼人時含有強烈的貶義。

目錄

基本信息

中文名 混血 [1]

描述 有不同種族,國家或文化背景的人

種類 亞歐混血 西方混血 巴西混血 等

代表人物 奧巴馬 何鴻燊 瀧澤蘿拉

混血優勢 擁有基因多樣性、繼承品質和特徵

混血劣勢 繁育下一代遺傳基因不可控性

種類

亞歐混血

指同時有亞洲和歐洲(或蒙古人種、高加索人種)的血統。世界上最多的亞歐混血人群在中亞,菲律賓(比如中華人民共和國開國上將葉飛的生母就是菲律賓的亞歐混血兒),其次是荷蘭、美國。

西方混血

在西方對不同種族與國家聯姻產生的後代的稱呼,更細分為美亞混血兒、英(歐)印混血兒、拉丁美洲人和印地安人混血兒、北美印地安人和歐洲白人混血兒。

美亞混血兒一詞,最早是用來表示越戰、第二次世界大戰、朝鮮戰爭等戰爭期間,美軍與亞洲當地婦女的後代,由於人數龐大,美國國會在1982年10月22日立法通過美國公法97-359(又稱美亞混血兒移民法),允許這類人民移民美國。

巴西混血種比例

經過幾個世紀的種族融合,幾乎每個巴西人的血管中都流有有色人種的血。儘管這種說法似乎過於誇張,但至少反映了混血在巴西的普遍程度。有意思的是,在巴西的競選中,常有一些白人煞有介事地說,他的祖先曾是有色人,以此贏得有色人種的選票。從實際情況看,巴西的混血種人在全國人口中的比例呈上升趨勢,從1950年的27%提高到20世紀90年代初的37%。

巴西的混血種人有5種類型:一是黑人、白人混血兒,稱為穆拉托人;二是白人、印第安人混血兒,稱為卡博克洛人;三是黑人、印第安人混血人,稱為卡富佐人;四是白人、亞洲人的混血兒,稱為艾諾科人;五是白人、黑人和印第安人之間的混血兒,稱為儒薩拉人。

穆拉托人

在巴西的混血種人中,被稱為穆拉托人的黑人、白人混血種人為數最多。殖民時期,白人與黑人的結合併不受到鼓勵,相反卻受到很多限制,甚至處罰。例如,1711年,一名白人船長唐·阿爾梅達與一位穆拉托少女結婚後即遭解職。1755年4月4日,葡萄牙國王更明令禁止官吏、軍人同黑人、穆拉托人結婚。直到19世紀以後,白人與黑人通婚才逐漸增多。由於膚色是決定社會地位的一個重要因素,因此,一些富有黑人為使後代膚色變淺而娶白人為妻,有些貧窮的白人女子委身黑人則是想擺脫貧困狀況。白人在黑人與穆拉托人種選擇配偶時,更願意同穆拉托人結合。如今,穆拉托人主要分布在東北部叢林地帶、巴伊亞盆地和巴西東南部地區。

博克洛人

在巴西,白人和印第安人的混血兒卡博克洛人又稱凱皮拉人和瑪梅洛科人。卡博克洛人在不同地區又有不同的稱呼,如在亞馬遜地區稱為塔普伊奧人,在東北部地區稱腹地人,在米納斯吉拉斯州稱卡皮阿烏人,在聖埃斯皮里圖州稱瑪魯廷布人,在聖保羅稱凱薩拉人。殖民初期,葡萄牙殖民者一般都是單身來到巴西,不像英國人那樣攜帶家眷抵美國,因而他們同當地印第安人結合的現象十分普遍。到16世紀末,葡萄牙印第安人和卡博克洛人已脫離了奴隸地位,故此後他們同白人通婚的現象逐漸增多。

卡富佐人

黑人、印第安人的混血兒卡富佐人又稱泰奧卡人和卡博雷任。殖民時期,巴西城市地區的黑人與印第安人雖有通婚現象,但為數不多。在農村地區,他們之間的通婚則十分罕見。因為印第安人鄙視農業,因而也鄙視從事農業勞動的黑人。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