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際中的寒暄禮儀
交際中的寒暄禮儀,態度要真誠,語言要得體。客套話要運用得妥貼、自然、真誠,言必由衷,為彼此的交談奠定融洽的氣氛。要避免粗言俗語和過頭的恭維話。如「久聞大名,如雷貫耳」 、「今日得見,三生有幸」 ,就顯得不自然
目錄
原文
萬事開頭難,會晤開始前也離不開寒暄。音樂始於序曲,會晤起於寒暄。寒暄和言辭是會晤和商務活動中的重要內容,是人與人之間表達情感的一種方式。寒暄是會客中的開場白,是坦率深談的序幕。言辭則是人們互相接觸交往而進行的談話,它是人們增進了解和友誼的重要方式,在發展市場經濟的今天,言辭又是人們傳遞信息、交流感情的重要形式。要使寒暄與言辭達到預期的交往目的,就必須遵循一定的禮節。
寒暄是會晤雙方見面時以相互問候為內容的應酬談話,屬於非正式交談,本身沒有多少實際意義,它的主要功能是在打破彼此陌生的界限,縮短雙方的感情距離,創造和諧的氣氛,以利於會晤正式話題的開始。說第一句話的原則應是:親熱、貼心、消除陌生感。比較常見的寒暄方式大體有以下幾種類型:
問候型寒暄。問候寒暄的用語比較複雜,歸納起來主要有以下幾種:表現禮貌的問候語,如「您好」 、「早上好」 、「節日好」 、「新年好」之類,這些是受外來語的影響在近幾十年中流行開來的新型招呼語。過去官場或商界的人,初交時則常說:「幸會! 幸會!」表現思念之情的問候語,如「好久不見,你近來怎樣?」「多日不見,可把我想壞了!」等等。表現對對方關心的問候語,如「最近身體好嗎?」「來這裡多長時間啦? 還住得慣嗎?」「最近工作進展如何,還順利嗎?」或問問老人的健康,小孩的學習等。表現友好態度的問候語,如「生意好嗎?」「在忙什麼呢?」這些貌似提問的話語,並不表明真想知道對方的起居行止,往往只表達說話人的友好態度,聽話人則把它當成交談的起始語予以回答,或把它當作招呼語不必詳細作答,只不過是一種交際的觸媒。
攀認型寒暄。俗話說:「山不轉水轉,水不轉路轉。」人際互動中的關係也是這樣。在人際交往中,只要彼此留意,就不難發現雙方有着這樣那樣的「親戚」 、「朋友」關係,如「同鄉」 、「同事」 、「同學」 ,甚至遠親等沾親帶故的關係。在初見時,略事寒暄,攀認某種關係,一見如故,立即轉化為建立交往、發展友誼的契機。三國時,魯肅見諸葛亮的第一句話是:「我,子瑜友也。」(子瑜就是諸葛亮的哥哥諸葛謹)這短短一句話,就奠定了魯肅與諸葛亮之間的情誼。在現實生活中這種攀認型的事例比比皆是。「我出生在武漢,跟您這位武漢人可算得上同鄉啦!」「您是研究藥物的,我愛人在製藥廠工作,咱們可算是近親啊!」「唉,您是北大畢業的,說起來咱們還是校友哩!」這些事例,說明在交際過程中,要善於尋找契機,發掘雙方的共同點。從感情上靠攏對方,是十分重要的。
敬慕型寒暄。這是對初次見面者尊重、仰慕、熱情有禮的表現。
如「我可久仰大名了」 ,「早就聽說過您!」「您的大作,我已拜讀,得益匪淺!」「您比我想象的更年輕!」「您也精神多了!」「小姐,您的氣質真好,做什麼工作的?」「您設計的公關方案真好」 。寒暄語或客套話的使用應根據環境、條件、對象以及雙方見面時的感受來選擇和調整,沒有固定的模式,只要見面時讓人感到自然、親切,沒有陌生感就行。那麼,寒暄應注意些什麼呢?
態度要真誠,語言要得體。客套話要運用得妥貼、自然、真誠,言必由衷,為彼此的交談奠定融洽的氣氛。要避免粗言俗語和過頭的恭維話。如「久聞大名,如雷貫耳」 、「今日得見,三生有幸」 ,就顯得不自然。
要看對象,對不同的人應使用不同的寒暄語。在交際場合,男女有別,長幼有序,彼此熟悉的程度不同,寒暄時的口吻、用語、話題也應有所不同。一般來說,上級和下級、長者和晚輩間交往,如前者為主人,則最好能使對方感到主人平易近人;如後者為主人,則最好能使對方感到主人對自己的尊敬和仰慕。寒暄用語還要恰如其分。如中國人過去見面,喜歡用「你又發福了」作為恭維話,現在人們都想方設法減肥,再用它作為恭維話恐怕就不合適了。西方小姐在聽到人家讚美她「你真是太美了」 ,「看上去真迷人」 ,她會很興奮,並會很禮貌地以「謝謝」作答。倘若在中國小姐面前講這樣的話就應特別謹慎,弄不好會引起誤會。
要看場合,在不同的地使用不同的寒暄語。拜訪人家時要表現出謙和,不妨說一句「打擾您了」 。接待來訪時應表現出熱情,不妨說一句「歡迎」 。莊重場合要注意分寸,一般場合則可以隨便些。有的人不分場合,甚至在廁所見面問別人:「吃過沒有?」使人啼笑皆非。當然,也有適合較廣的問候語和答謝語,如「您好!」「謝謝!」這類詞,可在較大範圍,也可在各色人物之間使用。[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