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人工色素

人工色素(英文artificial pigment),是指用人工化学合成方法所制得的有机色素,主要是以煤焦油中分离出来的苯胺染料为原料制成的。[1]此外还有天然色素。 少量的人工色素对人体的危害不大,人工色素的使用应该适量。

目录

种类

一、按结构,人工合成着色剂又可分类偶氮类、氧蒽类和二苯甲烷类等。二、按溶解性,可分为脂溶性着色剂和水溶性着色剂。三、按来源,国家列入卫生使用标准的人工色素为以下8种:胭脂红、苋菜红、日落黄、赤藓红、柠檬黄、新红、靛蓝、亮蓝。[2]

用途

人工色素是为了促进人们的食欲,提高食品的商品价值而使食品着色的一类[[食品添加剂。

主要用于碳酸饮料、果汁饮料类、配制酒、糕点上的彩装、糖果、山楂制品、腌制小菜、冰淇淋、果冻、巧克力、奶油、速溶咖啡等各类食品的着色。

也用于化妆品的着色,如口红等。

危害

大量的研究报告指出,几乎所有的合成色素都不能向人体提供营养物质,某些合成色素甚至会危害人体健康,导致生育力下降、畸胎等等,有些色素在人体内可能转换成致癌物质。危害包括一般毒性、致泻性、致突性(基因突变)与致癌作用。

一、对儿童的危害

1.引发儿童行为过激。人们普遍感觉现时的小孩越来越任性、顽皮、反叛、情绪不稳定、脾气暴躁、自制力差,越来越难管了,这与过量进食那些令少年儿童偏爱的诱人彩色零食中的合成色素有关。

最新科学调查研究证明:“小儿多动症”、少儿行为过激与长期过多进食含合成色素食品有关。有关专家研究指出:少儿正处于生长发育期,体内器官功能比较脆弱,神经系统发育尚不健全,对化学物质敏感,若过多过久地进食含合成色素的食品,会影响神经系统的冲动传导,刺激大脑神经而出现躁动、情绪不稳、注意力不集中、自制力差、思想叛逆、行为过激等症状。

2.食用人工色素会影响儿童智力发育。英国南安普敦大学应英国食品标准局请求,进行食用人工色素对儿童发育影响的研究,研究结果发现,包括酒石黄和落日黄在内的7种人工色素可能会使儿童智商下降5分。

3.由于小儿肝脏解毒功能、肾脏排泄功能不够健全,进食合成色素,致使大量消耗体内解毒物质,干扰体内正常代谢功能,从而导致腹泻、腹胀、腹痛、营养不良和多种过敏症,如皮疹、荨麻疹、哮喘、鼻炎等。

二、在化妆品中的危害

科研人员在对人工色素进行化验近年来,由于色素导致的皮肤病急剧增加,已成为医学界、美容界及化妆品界的专家们研究的一大课题,以至于他们给这种新型的皮肤病取名叫“化妆美容病”。

有研究人员指出,化妆品中的色素与人类皮肤的色素沉着有一定的关系。色素沉着是在正常皮肤上出现的褐色斑点,严重影响形象,与人类使用化妆品的用心背道而驰。研究人员说,化妆品中所含的色素也属焦油衍生物,长期使用会对光线发生敏感反应,从而导致色素沉着。化妆品引起的色素沉着多数还伴有皮肤潮红、丘疹等炎症现象。

口红是人们最常用的化妆品之一,由于它是涂在嘴唇上的,很容易在吃饭时溜到体内。一般来说,咽下微量口红对身体不大可能造成危害,但是口红中含有色素,长期使用会产生蓄积作用,对机体造成潜在危害。色素还是导致人们对化妆品过敏的重要原因之一。常常引起烧灼、瘙痒、表皮剥脱、轻微疼痛等过敏症状。

三、人工色素的致癌性

苏联在1968—1970年曾对苋菜红这种食用色素进行了长期动物试验,结果发现致癌率高达22%。美、英等国的科研人员在做过相关的研究后也发现,不仅是苋菜红,许多其它的合成色素也对人体有伤害作用,可能导致生育力下降、畸胎等等,有些色素在人体内可能转换成致癌物质。特别是偶氮化合物类合成色素的致癌作用更明显。偶氮化合物在体内分解,可形成丙种芳香胺化合物,芳香胺在体内经过代谢活动后与靶细胞作用而可能引起癌肿。

此外,许多食用合成色素除本身或其代谢物有毒外,在生产过程中还可能混入砷和铅。过去用于人造奶油着色的奶油黄,早已被证实可以导致人和动物患上肝癌,而其它种类的合成色素如橙黄能导致皮下肉瘤、肝癌、肠癌和恶性淋巴癌等。

禁用

1.柠檬黄:豌豆泥棉花糖中含有的黄色食用色素,禁止在供3岁以下儿童食用的食品和饮料中使用。

2.喹啉黄:果汁汽水和感冒胶囊中含有的食用色素。

3.日落黄:泡泡糖和软糖中含有的橘黄色色素。

4.蓝光酸性红:润喉糖中含有的红色食用色素。

5.胭脂红:梨形硬糖和孟买混合小吃中含有的红色食用色素。

6.诱惑红:水果软糖和冰棍中含有的红色食用色素。

标准

成色素即人工合成的色素,其优点不少,如色泽鲜艳,着色力强,色调多样,但它有一个大缺点,即具毒性(包括毒性、致泻性和致癌性)。这些毒性源于合成色素中的砷、铅、铜、苯酚、苯胺、乙醚、氯化物和硫酸盐,它们对人体均可造成不同程度的危害。

中国1982年公布了《食品添加剂使用卫生标准》,其中规定了只能使用5种合成色素,并定出了最大使用量,如合成色素的纯色素含量不得低于85~99%,1公斤合成色素中砷的含量应在1毫克以下,铅在10毫克以下,铜在20毫克以下,每100克色素中,苯酚不应超过5毫克,苯胺不应超过4毫克,各种氯化物不应超过0.5%等,这些规定是为了限制色素中的杂质,以减少对人体的毒害。

目前中国允许使用的合成色素有苋菜红、胭脂红、柠檬黄、日落黄和靛蓝。它们分别用于果味水、果味粉、果子露、汽水、配制酒、红绿丝、罐头,以及糕点表面上彩等。这些合成色素的确把食品表面装扮的格外惹人喜爱,但是,它们禁止用于下列食品:肉类及其加工品(包括内脏加工品)、鱼类及其加工品、调味品、婴幼儿食品、饼干等。

合成色素在新出台《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的使用规定:2011年6月开始实施的《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中,27种食品添加剂禁止在食品中添加,其中包括合成色素。月饼生产首当其冲,月饼不如往年鲜艳,且影响到了月饼的保质期。

目前国家并没有明确规定月饼的保存期限,月饼具体能保存多久,主要依靠的还是月饼生产厂家制作时反复试验后确定。一般而言,月饼保质期大多是2个月,一些潮式月饼则更短,一些两层包装的月饼由于在外包装里增加了抗氧化剂,其保存期限还可适当延长。

●苋菜红

根据《食品添加剂使用卫生标准》(GB2760-1996):可用于高糖果汁(味)或果汁(味)饮料、碳酸饮料、配制酒,糖果、糕点上彩装、青梅、山楂制品,渍制小菜,最大使用两0.05g/kg;用于红绿丝、染色樱桃(系装饰用),最大用量0.10g/kg。

●胭脂红

根据《食品添加剂使用卫生标准》(GB2760-1996):可用于高糖果汁(味)或果汁(味)饮料、碳酸饮料、配制酒,糖果、糕点上彩装、青梅、山楂制品,渍制小菜,最大使用两0.05g/kg;用于红绿丝、染色樱桃(系装饰用),最大用量0.10g/kg,豆奶饮料、冰淇淋最大用量为0.025g/kg(残留量0.01g/kg);虾(味)片0.05g/kg,糖果包衣0.10g/kg。

●诱惑红

根据《食品添加剂使用卫生标准》(GB2760-1996):可用于糖果包衣,最大使用量0.085g/kg,用于冰淇淋、炸鸡调料最大使用量为0.07g/kg

●日落黄

根据《食品添加剂使用卫生标准》(GB2760-1996):可用于高糖果汁(味)或果汁(味)饮料、碳酸饮料、配制酒、糖果、糕点上彩装、西瓜酱罐头、青梅、乳酸菌饮料、植物蛋白饮料、虾(味)片最大使用量0.10g/kg;用于糖果包衣、红绿丝最大使用量0.20g/kg;用于冰淇淋最大使用量为0.09g/kg。

●柠檬黄

根据《食品添加剂使用卫生标准》(GB2760-1996):可用于高糖果汁(味)或果汁(味)饮料、碳酸饮料、配制酒、糖果、糕点上彩装、西瓜酱罐头、青梅、虾(味)片、渍制小菜最大使用量0.10g/kg;用于糖果包衣、红绿丝最大使用量0.20g/kg;用于冰淇淋最大使用量为0.02g/kg;植物饮料、乳酸菌饮料最大使用量为0.05g/kg。

●亮蓝

根据《食品添加剂使用卫生标准》(GB2760-1996):可用于高糖果汁(味)或果汁(味)饮料、碳酸饮料、配制酒、糖果、糕点上彩装、染色樱桃罐头(系装饰用,不宜食用)0.10g/kg,用于青梅、虾(味)片最大使用量0.025g/kg;于冰淇淋最大使用量为0.022g/kg;用于红绿丝最大使用量0.10g/kg。

●靛蓝

根据《食品添加剂使用卫生标准》(GB2760-1996):可用于腌制小菜,最大使用量为0.01mg/kg;用于高糖果汁(味)或果汁(味)饮料、碳酸饮料、配制酒、糖果、糕点上彩装、染色樱桃罐头(系装饰用,不宜食用)最大使用量0.10g/kg,用于青梅、虾(味)片最大使用量0.025g/kg;用于红绿丝最大使用量0.20g/kg

英国拟禁

近日英国最新的研究发现食用人工色素会影响儿童智力发育,目前该研究结果已迫使英国食品安全局拟对6种人工色素下禁令。6种毒性“堪比含铅汽油”的人工色素分别为日落黄、柠檬黄、淡红色素、丽春红、喹啉黄及诱惑红。

鉴于这些人工色素只对部分儿童有“一定”影响,英国食品安全局并未在9月报告发表后立即采取行动,而是耗资75万英镑请求南安普敦大学开展进一步研究,研究结果显示食用过多色素可能会使儿童智商下降5分。因此该项研究结果有利于英国坚持自己的立场,并要求欧盟委员会作出禁止使用这些人工色素的最终决定。

有关专家认为,英国拟议禁止在食品内添加6种人工色素,对我国相关企业和消费者都有极大的参考价值。消费者食用色泽艳丽的加工食品要慎重,不要购买颜色太鲜艳、味道太香浓的加工食品,在给孩子选购食品时,应注意“彩色食品”的食入量切勿过多,或长时间食用。同时,相关企业也要从安全健康角度出发,积极寻找安全可靠的纯天然色素。

出口企业更应提高警惕,要密切关注出口国相关规定,及时跟踪英国最新食品添加剂的管理动态,严格按照国外标准进行产品出口生产,规避不必要的出口风险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