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又重陽(張杰)
作品欣賞
今又重陽
魯北有一個小鎮叫田柳鎮,田柳有一個村子叫王高村,王高村東側有一座塔叫王高塔。
王高塔因地理位置而得名。它原本是一座磚砌的佛塔,七級八棱,高度30餘米,整體呈現圓錐形。塔的一層有拱形的南北門,可以通行。塔內曾供奉着一尊釋迦牟尼鐵佛像,當地人稱之為「佛爺」。這尊鐵佛鑄造於明代,面容祥和,但在抗日戰爭時期遭到了破壞,只剩下頭部和胸部。有人說是日本鬼子缺少軍火,毀了佛爺,去做了槍炮。而到了1966年,王高塔又被反派趁着夜色炸毀了。聽老人們講,可能是姓王的幾個青年和伙乾的。至於名字,我記不清楚了。再次問及,連老人們也都說不清了。我想,說不清,可能有好幾方面的考慮,或許是不願再次面對佛塔被毀的事實,這畢竟不是有功德的事情。
王高塔原本是慈化寺內的佛塔,寺塔相依,被稱為「王高銀剎」,是壽光八景之一。鑑於王高塔的歷史和文化影響,當地政府響應民間的呼聲,決定復建王高塔。現在你所看到的王高塔,就是復建而成的。如果路過羊臨路,王高塔便是一個引人注目的所在。更有信徒專程前往膜拜許香。老人們講,現在的香火比以前更盛。終日煙霧繚繞,香客雲集。煙火氣很遠就能看到聞到。
或許是上天的眷顧,王高八村從老輩就是人才輩出。八村村子不大,人口也不多,但是各行各業出了很多的人才,在魯北小城周邊聲名鵲起。
「寬老人心,養老人身,急老人想,感老人恩。」尊重老人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9月9日王高八村決定舉辦虎頭雞宴,讓全體村民陪老年人度過一個祥和快樂的重陽節!」八村的微信群里傳來了一條消息。
十餘年前,李華剛擔任市委領導期間,倡議給七十以上的老人們過重陽節,所有費用由他捐贈。八村的重陽節就有了自己的新的歷史。
這一天王高八村,只要是年過60歲的老人,都會被邀請來村委來吃一頓王高虎頭雞。另外,還給每位老人準備了一箱雞蛋、一袋大米、一袋小米和一桶油。老人們身體硬朗的,就自己來領;身體不允許的,就由老人的子女或者村裡的義工送到家裡去。一塊送去的,還有滿滿的一碗雞和兩個饅頭。在外地跟着子女的,便把東西按照時價折了錢,發給老人們紅包。
他們不是為飯來的,他珍惜的是鄉親鄉情,圖的是和大夥見見面,說幾句話。外地,是這些村民的背景,城市不是他們的家。他們的家在老家,在農村。
所有的東西都是愛心人士捐贈的。如果愛心人士捐贈的東西不夠,便由村委託了底。
這件事,得到了村委和全體村民的重視。村委還特意委託了一個退休的老教師專門負責記錄每年的重陽節內容,作為村史的重要組成部分。
一大早,愛心大使王雲卿和李法蘭夫婦便開車來到了村委院子。他們招呼了義工把捐贈的雞卸下了車,一共是捐贈了30隻土雞,每隻6斤;另外他們還捐贈了大米。
王培俊和王清溪拉來了鍋爐和木柴。鍋爐是自已訂製的,專門給村裡的公事用。
李振豐、王瀟夫婦捐贈的雞蛋。兩個人都很年輕,不到40歲;有豪車4輛,濰坊都有門店,倒登鹽發了家,據說現在財產過億。
王勝傑、崔樹珍夫婦捐贈的是黃瓜,今天早上剛剛從自家大棚里摘的,很新鮮。
老黨員劉文花捐贈了兩大箱包子,熱乎着呢。
……
義工們也早早地來到了村委院子忙活開了。
今天一早,義工們就帶上剁雞的刀和板子去村委大院幫忙。
村委院子前幾天,就有村民提前來打掃乾淨了。在正房和東牆的牆腳邊,有三個乾淨的塑料桶,那是疫情結束後留下來的。老家的村民們很節約,他們沒有捨得丟,而是改成了垃圾桶。
王培俊和王清溪拉來的鍋爐,擺在了院子的中間。「把笨雞洗淨後,剁成小塊。在雞肉里打入適量雞蛋,按照每斤雞一個雞蛋來計。放入姜碎和韭菜碎,再加入適量的胡椒粉、鹽、雞精、十三香、料酒、生抽、蚝油攪拌均勻,醃製20分鐘。」王鳴友、王鳴海兄弟倆擔任了今次重陽節的大廚,兩人邊示範邊解說虎頭雞的步驟和要求。兩人一身的廚服,乾淨又利索。
「掛麵糊的時候,醃製好的雞塊內加入麵粉,攪拌後再加入適量的雞蛋,拌勻。繼續攪拌,讓雞蛋、麵糊和雞肉塊充分黏着後,再醒發20分鐘。」王鳴友囑咐義工道。
後續的關鍵步驟由兄弟倆親自上手了。
王鳴海在熱鍋中倒入適量的涼油,油燒至七分熱,在油即將冒煙的時候。只見他用手將雞塊一個一個抓至油鍋內,待雞塊定型後,再進行翻炸,炸至金黃色時,用漏勺撈出控油。
再次熱鍋,放少許油,蔥薑絲、生抽爆鍋。鍋中入水,放鹽、十三香,再放入炸好的雞塊。大火,開鍋後加鍋蓋,中小火悶燉3半個小時。大火收湯,湯汁不宜過少,加入雞精、蒜碎,再撒上香菜段和蔥絲。
一碗正宗的王高虎頭雞便大功告成了。雞香飄得很遠,村子裡瀰漫了虎頭雞的香味。小孩子們已經饞得眼睛都離不開鐵鍋了。
「再等等,一會兒就好。」看着鍋邊的小孩子們,王良青笑着說。
「稍微遠一點,仔細讓熱氣燙着。」王星玲笑語盈盈。
孩子們笑了,義工們笑了,老人們也都笑了。笑聲傳得很遠,連太陽也跟着笑了。
李茂葉在兒子李榮光的攙扶下,顫顫巍巍地進了了院子。他們是專程來的。
「叔,你回來了。」支書王良芹趕忙迎上去。
「回來了。回來見見老夥計們。」李茂葉笑容燦爛,額頭的皺紋瞬間變成了五線譜。
「兄弟也回來了。」王良芹又轉向了李榮光。
「是我父親堅持要回來。他說,回老家一次就少一次了。我擔心他的身體吃不消,來回好幾百里路呢。」李榮光應道。
劉志國和王星玲在忙着洗黃瓜,把黃瓜切成了片。楊金紅、王連卿在扒蒜瓣,一會兒的功夫,便在桌子上堆了一堆。
人越聚越多,院子裡變得擁擠起來。人們彼此說着話,聲音也大了起來,傳出了很遠。說話聲,炸雞聲,搗蒜聲,切菜聲,鍋響聲,柴爆聲交相呼應,幾乎成了絕唱。
一切就緒,也到了飯點。義工們便安排起了桌位。年紀大了,由子女陪同,在屋裡吃;年輕的,就在外面盛了,蹲着在地上吃。
婦女主任劉玉梅請求道:「書記,你還講兩句不?」
「那就說兩句吧。」王良芹說,「沒啥好說的。重陽節嘛,先祝願老人們身體健康,永遠健康。二來嘛,大家一定要吃飽。一碗不夠,就吃兩碗,兩碗不夠,就吃三碗,一直到吃飽為準。」
王良芹說完,便向大夥招了招手,進屋招待最為年長的老人們去了。
「王良青、王金生,義工們快來分黃瓜。我們最後吃。」婦女主任劉玉梅也趕忙招呼說。
「還是以前的味道。幾十年了,這虎頭雞的味道沒有變,還是老味道。」王可榮先沿着碗邊輕輕喝了一口熱湯,說。
「可不是嘛。王高塔是壽光八景之一,虎頭雞是壽光地方名吃之一,還是市級非遺呢。」兒子王明國回應道。
「王高自古鐘靈毓秀人傑地靈,是塊福地呢。」
「還有政府的好政策。這樣的重陽節,我還要過三十年。」
「叔,三十年很少。我們先定個基本目標,你再活五十年。」
「那不成了老不死的了。」
大家都笑了,笑得開懷。
這頓飯吃了好久。吃完了飯,義工們用紙杯上了茶,大夥便聚在一起說話。一頓飯,暖的是人的胃,熱的是人的心。
「太陽西沉,霞光滿天,正是黃昏中最美的時候……」
作者簡介
張杰,中學高級教師,從教30餘年,牢記「立德樹人」的理念,自覺把理論學習貫徹落實在工作中。多年擔任高中語文學科組長,協調同事做好教學常規的落實工作。
參考資料
- ↑ [中國作家網 (chinawriter.com.cn)中國作家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