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熙公祠
簡介
從熙公祠始建於清同治九年(1870年),至光緒九年(1883年)結束,共十四年。由旅居馬來西亞柔佛洲僑領陳旭年興資所建,為私家祠堂。其潮州石雕、潮州木雕藝術十分精湛華美。其石雕雙面鏤空,雕有梅、竹、菊等植物及各類鳥獸,構成「喜鵲登梅」等喜慶畫面。祠分前後兩進,附有天井、抱廈、兩廊及後包,四廳相向。
從照公詞座東向西,面寬31.22米,進深42.25米,為二進院落布局,前廳與後廳之間是天井,兩側有廊軒,後廳有抱廈,形成四廳相向的格局,後廳面寬三間,進深三間,斗拱抬架式木結構,地面鋪大理石規格磚。
主要景點
琳琅滿目的建築裝飾,使整座建築物顯得更加富麗堂皇,首進門樓前理分置精緻石獅一對,門樓屋架為雙面鏤空石雕。而最令人嘆為觀止的還是鑲嵌於門樓石壁上的四幅石雕.這四幅石雕分別以土農工商,漁樵耕讀,花鳥蟲魚為題材,每幅石刻都很好地運用了「之」字形的構圖,將不同時空的人、事、物集中在同一畫面,濃縮故事情有節。表現最富戲劇性的瞬間。
一幅「漁樵耕讀」 圖,分布了二十五個人物或穿插於亭台樓閣之上,或出沒于山林曲徑之中,或拋網捕。或牧牛而歸,神態各異,栩栩如生。「花鳥蟲魚」則以自然取勝,源於生活而高於生活。展翅的烏,跳躍的魚,肥碩的荷,怒放的花......無不惟妙惟肖,盡態極妍,其藝術造詣之高,堪稱一絕[1]。
詞內的潮州木雕也精美絕侖,首進的屋架,后座的抱廈和中槽屋架所有的梁枋、柱間諸穿、插構件都飾以玲戲剔透的潮州金漆木雕,顯示出金碧輝煌的藝術效果來。潮人俊彥陳旭年(1827—1902年)又名毓宜,清代海陽縣上莆都(今潮安縣彩塘鎮)金砂鄉人。旱年喪父,少時家境貧寒。
貧窮和屈辱使年僅17歲的陳旭年決意出詳謀生。清宣宗道光工十四年(1844年),身無分文的陳旭年冒險躲進開往馬來半島的紅頭船,隻身來到柔佛國(現馬來西亞的柔佛州)。起初,他和眾多潮籍鄉親在原始森林裡披荊斬棘,開山墾荒,飽嘗人間艱辛,後改以販布為業。之後柔佛蘇丹出現經濟危機,而他因發現新錫礦受到嘉獎[2]。
祠堂延續
陳旭年致富後結識柔佛貴族阿布加(華僑稱他為天猛公,據傳其母是潮州人)並與他結拜為兄弟。這個會講潮州話的貴族於1862年繼任柔佛蘇丹。1864年,他把境內10個港口交給陳旭年管理。陳旭年39歲時,成為馬來半島上最大的港主。陳旭年的家鄉俗稱砂隴,因此他在柔佛首府新山最大的一個港口被人稱為老砂隴港。1868年起,陳旭年成為南洋最著名的富商,被柔佛蘇丹封為「甲必丹」(華僑領袖),授予「資政」頭銜。至今柔佛新山有條「陳旭年街」,便是為了紀念他的勞績。
隨着事業的發達,他逐步把事業重心南移至大規模開發中的新加坡。清穆宗同治七年門(1870年),陳旭年折資在家鄉金砂斜角頭,興建「從熙公詞」,陳旭年從柔佛移居新加坡時,從潮州請去工匠並運去原材料,按從熙公詞的現格和式樣,在克里門梭路和檳榔路間建成被該國列為國家第五古建築的「資政第」。1984年6月,新加坡以這座當地僅存的潮式古建築物理圖印發了郵票。這不僅是陳旭年家族光榮,也使華人引以自豪。該建築物現為救世軍公益設施,免費向公眾開放。
陳旭年晚年告老回鄉,頤養天年,75歲卒於故里。
2006年05月25日,從熙公祠作為清代古建築,被國務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
視頻
從熙公祠 相關視頻
參考文獻
- ↑ 雙面鏤空石雕 從熙公祠建築裝飾令人嘆為觀止,古建中國,2017-07-31
- ↑ 土豪花14年「雕」出一座小祠堂,美得像件藝術品!,搜狐,2018-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