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仙桃市謝場中學

來自 全景視覺網 的圖片

仙桃市謝場中學地址設在亞熱帶季風氣候區,四季分明,具有南北兼優的氣候特點的仙桃市,湖北 仙桃 謝場鎮,校長是鮑昌明。

目錄

校園諮詢

一所鄉村學校的「倔強」——仙桃謝場初級中學探訪

農曆臘月二十,剅河鎮丁腦村,家家戶戶門前晾曬的臘肉臘魚,散發出年味的沉香。村民們三三兩兩坐在一起邊嗑瓜子邊聊天,放寒假的孩子們追逐嬉戲,不時傳出銀鈴般的笑聲。

這天,仙桃謝場中學校長陳小濤帶領學校班子一行,在該村開展「戶戶走到,共同締造」。陳小濤徑自走進一組陳辛然小朋友家。

陳辛然現就讀於剅河鎮謝場小學六年級,今年下半年就要升入初中學習,是謝場中學「潛在客戶」。上月,陳小濤已經來過一回。

長期在外打工的爸爸媽媽想讓孩子進城讀書,說城裡的條件好、師資強;而在家照顧的爺爺奶奶則希望其就近在謝場中學入學,方便照顧。雙方各持己見,互不退讓。

一陣寒暄後,陳小濤上前詳細地介紹謝場中學取得的各項成績,認真剖析小孩進城讀書的利與弊。

一席話讓陳辛然爸爸茅塞頓開,「以往虛榮心驅使,看別人家小孩進城了,總想把小孩弄進城學習。聽了陳校長的話才明白,選擇學習環境,適合自己小孩的,才是最好的。把小孩交給謝場中學,我們更放心。」

一同來的同事說,陳小濤性格倔強,「認定一個事情,總是想辦法把它做好」。

高光時刻曾引發「謝中現象」

1998年沔師畢業後,在謝場土生土長的陳小濤接過父親的教鞭,回到母校謝場中學當上一名語文教師。

這是父親為他預設的軌道。陳小濤父親在老家的丁腦小學從民辦教師干到公辦教師,後來調到謝場中學,如今早已退休。在他眼裡,選擇讀中師在當時是農村孩子「一條就業捷徑」,可以謀得一份再體面不過的工作,不但「風颳不到,雨淋不到」,而且「受人尊重」。

多種因素的疊加,讓陳小濤對謝場中學有一種特別的情愫。

謝場中學偏居仙桃西陲一隅,毗鄰潛江市,距離仙桃城區約莫1個小時車程。這一路,陳小濤走了26年。

這裡原是香火裊裊的「謝場廟」,78年前,當地人因陋就簡建私塾,後拆廟建校。

謝場中學曾有過大放異彩的光輝歲月。自2000年開始,學校中考成績連續幾年持續攀升,仙桃中學錄取率和普高錄取率連年在仙桃名列前茅;2001年、2005年、2006年,三次摘得仙桃市中考狀元桂冠。

發生在偏遠鄉鎮中學的這一「怪異」現象,引起各級政府和市教育局領導的高度重視,他們稱這一現象為「謝中現象」。

全市「新課程改革現場會」「異步教學實驗觀摩會」先後在謝場中學舉辦,湖北大學黎世法教授還在謝中召開了「2004年湖北大學異步教學先進教師頒獎大會」。一時間,前來謝場中學「取經」的兄弟學校領導和老師絡繹不絕,甚至一度有人喊出「遠學衡水,近學謝中」口號。

鄰近縣市、鄉鎮學生家長領着孩子紛至沓來,學校生源爆滿。巔峰時,學校在校生多達1800多人,教師有80多名。謝場中學進入高光時刻。

陳小濤正是學校2006那屆「實驗班」班主任。培養出仙桃市中考狀元,一度讓他春風得意。命運的齒輪開始轉動,陳小濤很快被提拔為校教導處主任,五年後當上副校長。

謝中輝煌的箇中原因,在陳小濤看來,主要得益於三點:一是教學理念先進,引入「異步教學」,教師把主宰課堂的權力還給學生,強調學生學習的個體化、學生學習的個性化、學習知識的過程化、訓練學生的經常化。二是教師相當敬業。學校教師幾乎都是本鄉本土人,鄉土情結濃厚,「不把伢帶好,碰面了都不好意思」。三是生源和師資穩定,學生就近入學,城鄉「百花齊放」。

不可逆轉的沒落

和所有農村學校面臨的情況一樣,隨着城鎮化進程不斷加快,農村學校「生態」逐步開始「惡化」。

師資逐漸流失。陳小濤介紹,從2006年開始,斷斷續續有教師開始進城,1998年他來謝中前後5年,學校先後分來30多名教師,目前仍留在謝中的,只有10來人。2014年以後新進教師18人,教師隊伍才充實到目前的43人,其中有25人來自重慶湖南、恩施等地。諸多因素導致中青年教師難以安心在鄉村學校任教。

陳小濤本人也有幾次進城的機會。好幾家民辦學校開出優厚條件,向他伸出橄欖枝,他都一一婉言謝絕。

生源直線下降。儘管使出渾身解數,學生仍不斷流失。在校生規模從高峰時1800人一再跳水,跌破1000大關,直逼500,「留下的學生中,單親、留守、問題類孩子占比近80%」。照此下去,學校遲早關門。陳小濤黯然神傷。

陳小濤剖析原因:一部分家長在城區買房安家,孩子跟着進城讀書[1];一部分家長在外打工「見了世面」,把孩子送到城裡享受更優質的教育;一部分家長有攀比心理,「月亮走我也走」,你進城我進城。

陳小濤說,明知道城鎮化的發展,學生和師資向城市聚集趨勢不可逆轉。但看到多年同事一個個離開,學生生源逐年減少,學校昔日輝煌不在,他仍十分揪心,感覺自己像一位守城不力的敗將,又像是與風車作斗的唐吉坷德。

無形的壓力讓他幾乎抑鬱。很多同事釋放與調劑的方式:打麻將、「鬥地主」,他都不喜歡。他選擇了騎單車減壓。每個雙休,他利用一天時間遠行,跑周邊的縣市一去一來一百多公里。因為單車運動,他結識了一群志趣相投的人,遠行到青海、西安江西、湘西等地。

陳小濤說,騎行,需要毅力與堅守。記得2009年環青海湖騎行時,看見那些藏族同胞拖着小木車、三步一叩行走在朝聖路上,「他們為了信仰可以這般虔誠,這更加堅定了我的教育信仰」。

辦「小而美」特色學校

農村孩子更需要被關注、被關心!這是陳小濤從陰霾中走出來後,常念叨的一句話。

針對學校生源現狀,他倡導「降減低分率,縮小學困面」。以低分率考核為抓手,推動學校實現從「育分」向「育人」的全面轉變。

擇校本質是擇師,打造一支優秀的教師團隊[2]時不我待。學校借全市教聯體建設的東風,通過黨建統領、先進辦學理念輻射、教育教學共享等策略,聚焦內涵建設,提升辦學品位。一批優秀教師脫穎而出。

化學教師劉德勝,上課不翻課本,卻能精準地指出某一頁的具體內容;李賢兵教師可以單手畫圓;光國紅教師上「安全用電」時,全套電工設備進班;閆菲、榮小芳等年輕老師,採用恩威並重方式,讓學生親而敬。「有一技之長的教師,如乒乓球打得好、投籃厲害、會飆高音等等,都找准機會在學生面露一手,其形象在學生心中瞬間高大,關係立即拉近,特別是對那些學困且有特長的學生影響更有效更長久。」

農村單親、留守孩子比較敏感、自卑,更需要鼓勵和讚賞。學校出台《謝場中學學生獎勵制度》,提前一周發布評選獎項,兩周後在班內公平公正公開地組織評選,每次評5人,評選出的學生班內給予口頭等形式的表揚,當周五大課間在國旗下舉行由班主任或領導佩戴紅花的儀式,午餐時在食堂加份獨有的「菜」,讓他們成為眾目睽睽下最耀眼的「星」。滿滿的儀式感,是一次精神的洗禮,觸動到學生心靈。受表揚的學生自信感爆棚,特別是學困生。「這一時刻如果教師、班主任順勢引導,激發潛能,這份自信自然轉移到學習上,師生關係走向融合。」

借外力、蓄內力、提能力,合理利用資源,調動教師工作熱情,以活動為載體,促進學生行為習慣和學習方法的轉變,共同締造「師生、生生、家校」和諧的關係,潛移默化提升學校教育教學質量。

2023年中考,學校145人參考,19人進入仙桃中學,低分控制率在同類學校中名列前茅。區域內就近入學學生人數逐年攀升,學校在校生規模,2020年433人,2021年446人,2022年483人,2023年秋季學期達到525人。當地老百姓對謝場中學越來越認同。

更讓陳小濤高興的是,根據剅河鎮規劃,未來謝場中學不僅不會撤併,還會建成九年一貫制學校。

未來農村學校何去何從?在陳小濤看來,隨着城市化進程加快,疊加人口出生率的降低,學校將呈現「城滿、鄉弱、村空」狀況。打造「小而美」「小而優」特色學校,是農村學校發展的必然趨勢。

陳小濤說,大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任教的帕甫雷什中學,也是他家鄉所在地的一所農村完全中學,在校學生也不多。其實真正優質的學校應該是「小而美」「小而優」的,學校不僅校舍「美」,而且教育教學有個性有特色,校長能夠叫出全校學生的名字,老師能夠在課堂上和每一個孩子一對一地交流溝通。

參考文獻

  1. 讀書這麼好的事(圖),搜狐,2013-09-10
  2. 團隊意識培養的意義 ,行知部落,2020-1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