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鹤尾
仙鹤尾(学名:Stenolomachusanum(Linn.)Ching)为鳞始蕨科、乌蕨属植物,又名:乌蕨,大叶金花草、小叶野鸡尾、蜢蚱参、细叶凤凰尾 小叶野鸡尾、小金芯草、解毒藤、金粉藤、仙鹤尾、凤尾连、孔雀尾,等,是一种民间中草药。[1]
乌蕨为多年生草本,主要分布在长江以南省区。
其味微苦,性寒,具有清热解毒,利湿,止血的功效。
主治感冒发热、咳嗽、咽喉肿痛、肠炎、痢疾、肝炎、湿热带下、痈疮肿毒、疼腮、
口疮、烫火伤、毒伤、狂犬咬伤、皮肤湿疹、吐血、尿血、便血和外伤出血J。
乌蕨在民间有“万能解毒药”之称,甚至可用以治疗胃癌,肠癌、肝炎等。
现代研究表明乌蕨含有黄酮、酚类、挥发油、甾体和多糖等成分,
其提取物或单体化合物具有较强的抗菌、抗氧化、抗炎、保肝、止血、解毒等作用。
形态特征
植株高达65厘米。根状茎短而横走,粗壮,密被赤褐色的钻状鳞片。
叶近生,叶柄长达25厘米,禾秆色至褐禾杆色,有光泽,直径2毫米,圆,上面有沟,除基部外,通体光滑;
叶片披针形,长20-40厘米,宽5-12厘米,先端渐尖,基部不变狭,四回羽状;
羽片15-20对,互生,密接,下部的相距4-5厘米,有短柄,斜展,卵状披针形,
长5-10厘米,宽2-5厘米,先端渐尖,基部楔形,下部三回羽状;
一回小羽片在一回羽状的顶部下有10-15对,连接,有短柄,近菱形,
长1.5-3厘米,先端钝,基部不对称,楔形,上先出,一回羽状或基部二回羽状;
二回(或末回)小羽片小,倒披针形,先端截形,有齿牙,基部楔形,
下延,其下部小羽片常再分裂成具有一、二条细脉的短而同形的裂片。
叶脉上面不显,下面明显,在小裂片上为二又分枝。叶坚草质,干后棕褐色,通体光滑。
生于山坡林中,沟边阴湿处。[附注]与本植物相近有乌藏[Onvcmum]aPon1cum(Thunb.) Kze.〕,
末回小羽片3裂,裂片披针形,先端有短尖,抱子囊群成熟时,满布裂片面。与本种常相混用,有人认为乌韭效好。
主要价值
药用价值
药材基源:全草可入药。
药用主治:
僳僳药:打俄很冷:全草治感冒发热,肝炎,痢疾,肠炎,毒蛇咬伤,烫火伤等《怒江药》。
苗药:多担,会京初:全草用于白喉,咽喉痛,骨折,刀伤出血,烧烫伤《桂药编》。
黛答滚,乌蕨,小野鸡层:全草治胃癌,肠癌,感冒发烧,咳嗽,扁桃体炎,
腮腺炎,肠炎,痢疾,肝炎,食物中毒,农药中毒;外治烧烫伤,皮肤湿疹。
瑶药:针不掘:功用同苗族《桂药编》。
畲药:凤尾蕨,凤尾草,土黄连,尖奔仔:全草治菌痢,胃肠炎,尿道炎,吐血,便血,尿血《畲医药》。
土家药:阉鸡尾(yan ji yi):全草治咳血,尿血,呕血,摆白《土家药》。[2]
线鸡尾:全草用于肝炎,肺痨,痢疾,吐血,便血,跌打外伤出血,
风热感冒,扁桃腺炎,腮腺炎,食物中毒等症;外用治烫伤,外伤出血。
药用部分:
全草。
采集时间:四季可采。
性能:性寒,味苦;清热解毒,利湿消肿。
验方:
1.食物中毒、农药中毒:鸟韭100~20克,捣烂取汁,冷开水冲服。服用时忌盐。
2.肝炎:乌韭加克,虎刺根、凤尾草、过江龙各加克,水煎去渣;猪肝 120克,用药汁炖猪肝,服汤食肝。
3.痢疾:乌韭60克,米酒煎服。
4.创伤出血:(1)乌韭叶晒干,研极细末撒患处,纱布包扎。(2)鲜乌韭叶捣烂,敷伤处,纱布包扎。
5.急性胃肠炎:鲜乌韭叶60克,生姜3克;冰糖15克,食盐10克,煎水代茶饮。
其他用途
景观用途:乌蕨的叶常绿而多回分裂,形似羽扇,
孢子囊群生于裂片顶端如瓶,奇丽可爱。宜植于林缘、墙脚或岩旁,亦可盆栽。
染料用途:
可提取红色染料。
目录
參考來源
- ↑ 乌韭的功效与作用, 古中药养生网
- ↑ 土家药品种考证与药名整理研究- ,道客巴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