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仰韶彩陶

來自 搜狐 的圖片

中文名稱: 仰韶彩陶

出土地點: 河南澠池縣仰韶村遺址

特點: 線條流暢、圖案絢麗

仰韶彩陶中國先民在新石器時期創造的閃爍着人類智慧的重要器物,它大量出現在黃河流域,最著名的是距今7000--5000年的河南澠池縣仰韶村遺址出土的彩陶,線條流暢、圖案絢麗。它是仰韶文化的主要特徵,故仰韶文化又享有"彩陶文化"之盛譽。既是當時的生活用具,又是精美絕倫的工藝品。優美而古樸的仰韶彩陶在我國美術史和裝飾藝術史上是一簇永不凋謝的鮮葩,堪稱為中華民族遠古文化的瑰寶。[1]

目錄

彩陶紋飾特點

吉祥紋飾從古陶開始

制陶是新石器時代出現的最重要的三種手工業之一(另外兩種是冶金紡織),中國人早在8000年前就懂得將泥質紅陶和夾砂紅陶用火燒硬,塑造成經久耐用的日用器皿。在製造陶器時,部分聰明的工匠發現,如果在器物成形時先在胎體上刻畫圖案,陶器燒成後這些圖案也能永久地保留下來。出現在裴李崗、磁山文化陶器上的劃紋,篦點紋、指甲紋、乳釘紋、細繩紋、席紋等,就是這一時期工匠們的傑作。古人刻畫這些紋飾是單純為了美觀還是另有寓意?由於年代太久遠,現代人不得而知。

然而,距今約7000年至5000年的仰韶文化彩陶上的紋飾卻很明顯地具有某種含義,可以將其視為中國陶瓷吉祥藝術的開端。正如美學家李澤厚先生所說的:「仰韶、馬家窯的某些幾何紋樣已比較清晰地表明,它們是由動物形象的寫實而逐漸變為抽象化、符號化的。由再現(模擬)到表現(抽象化),由寫實到符號化,這正是一個由內容到形式的積澱過程,也正是美作為『有意味的形式』的原始形成過程。即是說,在後世看來只是『美觀』、『裝飾』而無具體含義和內容的抽象幾何紋樣,其實在當年卻是有着非常重要的內容和含義。」

花瓣紋是彩陶主要紋飾

從吉祥藝術的角度講,仰韶文化彩陶上的紋飾從寫實演變成非寫實的幾何紋樣,只是形式上產生了變化,其所蘊含的內容和含義是沒有變的,雖然我們目前還不能對這些紋飾的吉祥含義給出「標準」答案,但可以肯定的是,這些彩陶上的紋飾寄託了古代先民們對生活的美好願望。由於延續時間長,分布範圍廣,仰韶文化可細分為北首嶺、半坡、廟底溝等類型,彩陶上的紋飾最常見的是花卉圖案、幾何形圖案以及動物圖案,這些圖案多裝飾在細泥紅陶缽、碗、盆和罐的口部、腹部。

花瓣紋是仰韶文化彩陶的主要紋飾,以黑色為主,兼用紅色,形似綻開的花朵。花瓣紋有兩類:一類是由彩繪實體紋組成,花瓣如半月形或橄欖形,由中心向周圍展開;另一類是由多個弧邊三角紋相接而成,空白處形成花瓣圖案。這種圖案不僅在遠古文化中獨一無二,還與華夏民族的稱謂有着密切的關係。古代的「華」字即「花」字,是由一朵盛開花朵的象形字演變而來。《說文解字》稱:「開花,謂之華」,又說:「五色為之夏。」根據以上釋義,可以將「華夏」解釋成「五色的花朵」。「華」在古代是漢族的稱謂,如《左傳·襄公十四年》「我諸戎飲食衣服不與華同」一句的「華」就指漢族。而「華夏」既指漢族,又是中原地區的代稱,如《三國志·蜀志·關羽傳》中的「羽威震華夏」就是說關羽威震中原。發展到後來,「華」和「華夏」不僅是漢族的稱謂,還是整個中華民族的稱謂。

印刻在仰韶文化彩陶上的大量花瓣紋表明,色彩繽紛的花朵在古代先民心目中有着非同一般的吉祥含義,它是民族生存繁衍的象徵,陶器上的花瓣紋是中原地區民族的標誌。只要看到繪有花瓣紋的彩陶,其他民族都知道它們出自哪裡。我們可以大膽地猜測,早在夏商周以前就有其他民族稱中原地區的民族為「花族」,隨着文字的產生和演變,才變成後來的「華族」和「華夏民族」。

魚紋鳥紋寓意漁獵豐收

仰韶文化彩陶動物圖案最有名的是魚紋、鳥紋、蛙紋和鹿紋。魚紋是半坡類型彩陶的主要紋飾,在中學歷史教科書及有關中華文明史的電視專題片中,我們經常可以看到半坡遺址出土的魚紋彩陶盆:在陶盆的內壁或腹外,黑色線條勾勒出的魚形圖案形態各異、栩栩如生。還有一種圖案更為奇特;在魚形圖案的輪廓裡面,還出現了人的面孔,可見古代先民們多麼渴望得到水中的魚。自從魚紋出現在彩陶上之後,魚紋便與中國的吉祥文化結下了不解之緣,它成為自由和財富的象徵,幾乎在所有傳統藝術品當中都有魚紋出現。其實,不管是魚紋、鳥紋,還是蛙紋、鹿紋,這些彩陶上的動物圖案都有可能表達了當時人們希望漁獵豐收的美好願望。

歷史

仰韶文化的發現和研究,為我國新石器時代考古研究,開拓了新天地,為探討中國文明起源和華夏文明奠定了基礎。因澠池仰韶聖地被譽為華夏之源,仰韶文化舉世聞名。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