澠池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澠池 | |
---|---|
澠池,澠池縣隸屬於河南省三門峽市,位於河南省西北部,北瀕黃河與山西省的垣曲、夏縣、平陸隔河相望,南與洛寧、宜陽相連,東裹義馬與新安為鄰,西界崤函與陝縣接壤。縣城距省會鄭州170公里,距西安300公里。
地理座標在東經111°33′至112°01′,北緯34°36′至35°05′之間。東西寬43.5公里,南北長52.8公里,總面積為1421平方公里,總人口35.2萬人(2012年底)。縣人民政府駐城關鎮,全縣轄5個鎮,7個鄉。 [1]
澠池縣是河南省經濟管理擴權縣、對外開放重點縣和加工貿易梯度轉移重點承接地,位於"鄭洛工業走廊"的西端,已成為全省重要的能源、冶金、建材、耐材基地。
歷史沿革
澠池之名來源於古水池名,本名黽池,以池內注水生黽(一種水蟲)而得名。黽池,上古屬豫州,西周時為雒都(今洛陽)邊邑,春秋時屬虢、屬鄭。戰國時韓滅鄭,澠池屬韓。周赧王三十六年(公元前279年),秦趙會盟於西河外黽池,今縣城西有古秦趙會盟台遺址。[2]
秦時置黽池縣,屬三川郡。此外,秦王還在此地會見過趙王,由此發生了趙王與藺相如在澠池機智地與秦王會見的故事。西漢黽池亦名彭池,屬弘農郡。三國魏始改縣名為澠池,屬恆農郡。晉代屬弘農郡。北魏置澠池郡,轄俱利、北澠池和西新安3縣。置恆農郡,轄崤縣,領有今縣西部一部分。後置宜陽郡,以西新安縣歸屬之,也領有今縣東部。東魏置金門郡(後改宜陽郡),轄南澠池縣,領有今縣南一部分。西魏恆農郡下,復置澠池縣。北周時,澠池縣先後屬同軌郡、河南郡,改南澠池縣為昌洛縣(後改洛水縣),沿革為今宜陽縣。
隋初澠池縣屬熊州,大業二年(606年)改屬河南郡。義寧元年(617年),又改屬宜陽郡。唐初在澠池境內置谷州,轄澠池等3縣。貞觀三年(629年)更縣名為"天池",移治雙橋鎮(即今縣治)。顯慶二年(657年)廢谷州,天池改屬洛州(後為河南府)。
五代時復澠池之名,屬京西河南府。宋屬京西北路河南府。金初屬河南府(後改中京金昌府),興定元年(1217年),澠池改置韶州,轄永寧、宜陽、沔池、利津4縣,其中後2縣均在今縣境內。元代廢韶州,復為澠池縣,屬河南府,後改屬陝州。
明、清屬河南府。明代縣名亦稱"沔池"。民國時期澠池先後隸屬河洛道、豫西第三行署、河南省第11行政公署。
1944年春,日軍侵占豫西後,八路軍太岳軍區部隊南渡黃河,在澠池建立抗日根據地。1945年2月,成立澠池縣抗日民主政府,屬晉冀魯豫邊區豫西二專區。1947年8月,成立澠池縣人民民主政府,屬太岳區第五專區。1948年3月,澠池獲得徹底解放,改屬豫西一專區,又改屬七專區、三專區。1949年3月,屬河南省陝州行政公署。1952年歸洛陽行政專員公署。1986年4月歸三門峽市管轄。
行政區劃
澠池縣轄5個鎮、7個鄉:城關鎮、英豪鎮、張村鎮、洪陽鎮、天池鎮、仰韶鄉、仁村鄉、果園鄉、陳村鄉、坡頭鄉、段村鄉、南村鄉。共有居委會10個,行政村235個。縣人民政府駐城關鎮。
鄉鎮
人 口
(人)
面 積
(km)
村委會(居委會)名稱
城關鎮
67066
34
東關、西關、南街、北街、一里河、孟嶺、塔泥、蘇灣、峪溝、李家窪、十里舖、西河南、班村
居委會名稱:東關、西關、南街、北街、一里河、黃花
英豪鎮
35689
89 英豪東、英豪西、東馬村、谷水、西曲、槐樹窪、葦園窪、姜王莊、後營、周家山、王溝、
翟延、水源、寺莊、寺莊坪、西英豪、東七里、東城南、王都、西城南、王家坪、富村、
吳窯頭、南馬村、牛王嶺、上渠、孟窯頭、西庵頭、英新、仁靈、新嶺、槐英
居委會名稱:黃門煤礦、英豪街
張村鎮
21634
52 張村、杜家、河南莊、庵北、漏泉、蘇秦村、荊村、桑樹坪、
三化溝、曹窯、高橋、利津、楊家新村
居委會名稱:張村
洪陽鎮
21772
67
東洪陽、上莊、石盆、德厚、北溝、柳莊、雷溝、上洪陽、劉村、
趙窯、義昌、崤店、堡後、胡坑、吳莊
天池鎮
40405
137 西天池、東天池、東坡頭、陶村、下馬筵、東楊村、芮溝、宋溝、馬溝、堡南、楊大池、
水泉窪、篤忠、張大池、竹峪、杜村溝、龍潭溝、北韭溝、陳溝、張呂、南昌、藕池、
鹿寺、南澗、西園、賈溝、桐樹溝、石泉、朝陽
仰韶鎮
34611
96 馬嶺、莊子、劉郭、陽光、禮莊寨、裴窯、樂村、喬嶺、蘇門、仰韶、韶華、西陽、高村、
崇村、張溝、天橋、崔門、中澗、甘澗、後澗、西天壇、天壇、東陽、賀滹沱、韶陽。
仁村鄉
17048
131 仁村、東張村、蟠桃、楊河、紅花窩、雪白、大水溝、
東段村、南坻塢、北坻塢、上西村、高堂、台口
果園鄉
35314
124 果園、康窪、北平泉、南平泉、南莊、趙莊、峪峒、蘇莊、南段村、東庵頭、楊村、耿村、
八里寨、東村、孟村、牛峪溝、西村、展莊、劉窯、石堆、孟家溝、石溝、下莊溝、西坡、
毛溝、李家、窯屋、劉頭、杜寺、太平莊、杜家門、路村、東嶺、澗北、澗新
陳村鄉
31564
115 陳村、貫溝、後河、石板溝、范窪、小口裡、五愛、一心、白浪、槐朳、黃花、魚池、
苜蓿、滹沱、萬壽、上南莊、池底、西段村、雍家院、朱城、下馬頭、柳雍、韶興
居委會名稱:陳村
坡頭鄉
15496
212 坡頭、嶺南、西川、汪墳、觀吊、城頭、泰山、韶峰、不召寨、
茹窯、韓家坑、土嶺、楊樹窪、白羊山、浪地、窯地
段村鄉
9295
204 段村、柏隆、中朝、林場、宋村、上澗、中關、東莊溝、四龍廟、趙溝、南嶺 南村鄉 6478
107 南村、北仁村、青山、柏樹圪塔、西山底、關底、後川、南窪、金燈河、林場
地理環境
地形
澠池縣基本屬丘陵山地,北部是以東崤山為主的山區,南部是以西崤山(又稱南大嶺)為主體的丘陵地區,中部是澗河盆地。境內最高處為韶山,海拔1463米;最低處為黃河谷地,海拔只有198米。主要山脈有韶山、岱嵋山、熊耳山。
氣候
澠池縣屬暖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年平均氣溫12.6℃ ,年均降水量662.4毫米 ,降水集中在夏秋季,冬季最少。年平均日照時數2362.2小時,有效積溫為4046.4℃,無霜期216天。2000年,澠池最高氣溫39.3℃,最低-11.6℃,總降水量502.5毫米,降水天數為97天。澠池光照充足,晝夜溫差大,適於多種農作物和果類的生長。主要自然災害有乾旱(發生頻率83.7%)、冰雹(發生頻率為32.6%)、乾熱風(年平均1.8次)、大風(年平均21.6天)。
水文
境內主要河流有澗河、洪陽河、澗口河等,統屬黃河流域。黃河自境內西北的槐扒村入境,至東北的關家村東1.5千米處出境入新安,境內流程58.5千米。
自然資源
至2008年,已探明礦藏有:原煤、鋁礬土、硫鐵礦、水泥灰岩、石英砂岩、重晶石、磁石、硅石、大理石、鑄型砂、耐火黏土等30餘種,總儲量達30多億噸,品位高、易開採。其中,坡頭鄉賈家窪鋁礦石品位居全國之首,石英砂岩、硅石、鑄型砂儲量和品位居全省第1。煤炭資源豐富,已探明儲量達6億噸,縣內的地上(黃河及其支流)和地下水資源,為工業、農業的發展創造了條件。
交通郵電
交通設施
澠池縣有1條鐵路大動脈(隴海鐵路)、澠張、澠耿等7條地方鐵路專用線(其中貨物線2條、專用線3條、義煤專用鐵道2條)。澠池火車站設計旅客發送量14.8萬人,貨運量525.9萬噸(其中,發送量515.4萬噸,到達量10.5萬噸)。洛三高速公路,澠池段全程34.606千米,占地面積223.75公頃,有橋樑10座,涵洞53道。
全縣有渡口7處,營運船舶10艘,淨載重98.5噸(次),載客運量達4萬人(次)。全縣公路有國道1條、省道2條、縣道14條、專用線2條、鄉村公路308條。全縣共有營運線路23條,營運車輛1705台。其中,客運148台、貨運1557台。客運量187萬人(次),客運周轉量4379萬人千米。貨運量730萬噸,貨運周轉量18200萬噸。
形成以城區道路為中心,隴海鐵路、310國道貫東西,南閻公路穿南北,城鄉公路四通八達格局。
郵電通信
1998年,郵政、電信分設。1998年6月,無線尋呼業務劃入郵政局。1999年7月電信局又分出移動公司。2000年7月,中國聯通澠池營業部成立,同時無線尋呼與中國聯通合營。2000年,郵政業務總量達到299萬元,郵路總長度達到902千米,比1990年增加500千米,縣下屬局所18個。
1993年10月,開通程控電話。2000年,電信業務總量達到了3270萬元。全縣電話機擁有量達48970部,是1990年的68倍。完成電話擴容2.76萬門,交換機容量達到57156門,全縣電話入戶率25%以上鄉(鎮)達到14個,提前達到省級電話縣標準。建立數據通信線路,1995年進入分組交換數據網,1997年,開通數字數據(DDN)用話路30路。
1997年底,開辦因特網業務,至2000年,全縣有因特網用戶4762戶。1993年引進蜂窩式模擬系統,開通使用移動電話。1996年,建立數字移動基站,開通數字移動電話。2000年底,移動電話用戶達9522戶。聯通公司2000年底發展用戶100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