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斯
伊斯(Yazdbozid),唐代著名景教领袖之一,在唐肃宗、代宗和德宗三朝效力朝廷,亦为景教之柱石。
景教,即唐代传入中国的基督教聂斯脱里派,也就是东方亚述教会。景教起源于今日叙利亚,是从希腊正教(东正教[1])分裂出来的基督教教派,由叙利亚教士君士坦丁堡牧首聂斯脱里于公元428-431创立,在波斯建立教会。景教被视为最早进入中国的基督教派,成为汉学研究一个活跃的领域[2]。
目录
简介
唐代著名景教领袖之一,在唐肃宗、代宗和德宗三朝效力朝廷,亦为景教之柱石。他曾担任名将郭子仪的副使,在平定“安史之乱”中,战功卓著;而且他在社会慈善和宗教文化事业方面,亦有相当的贡献。
“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碑文中有一段话,记述了伊斯辅佐郭子仪平定“安史之乱”的战功及其个人的善行:“大施主金紫光禄大夫同朔方节度副使、试殿中监、赐紫袈裟僧伊斯,和而好惠,闻道勤行;远自王舍之城,聿来中夏,术高三代,艺博十全,始效节于丹庭,乃策名于王帐。中书令、汾阳郡王郭公子仪,初总戎于朔方也,肃宗俾之从迈,虽见亲于卧内,不自异于行间;为公爪牙,作军耳目。能散禄赐,不积于家;献临恩之颇黎,布辞憩之金罽。或仍其旧寺,或重广法堂;崇饰廊宇,如翚斯飞;更效景门,依仁施利。每岁集四寺僧徒,虔事精供,备诸五旬,馁者来而饫之,寒者来而衣之,病者疗而起之,死者葬而安之;清节达姿,未闻斯美;白衣景士,今见其人。愿刻洪碑,以扬休烈。”
从这段记载和其它历史文献可推知伊斯之生平梗概。伊斯的家乡是王舍城,即玄奘《大唐西域记》中的小王舍城缚喝国(Bolkh),在阿姆河南岸。而“效节于丹庭”是伊斯东来的原因。安禄山于天宝十四年(755年)十一月兴起叛乱,陷河北诸郡,丹庭迫切需要补充军事装备和人力物力。天宝十五年,即至德元年(756年)七月十二日,太子李亨即位于灵武,是为肃宗;二十八日,郭子仪等将兵五万自河北至灵武,灵武军始盛。伊斯等一众景教徒可能亦于此时抵灵武宫廷。翌年,即至德二年(757年)二月,伊斯似随安西西域军队抵凤翔。四月,郭子仪为天下兵马副元帅,赴凤翔。五月,伊斯见郭子仪。二月至闰八月之间的六个月,就是碑文中伊斯“始效节于丹庭,乃策名于王帐”之时。闰八月戊辰,肃宗遣诸将攻长安,即碑文“郭公子仪初总戎于朔方也,肃宗俾之从迈”,即命令伊斯为副使之时。肃宗任他为同朔方节度副使,供职于朔方节度使郭子仪麾下,参与平定安史之乱的战事。九月香积寺之战,即伊斯“虽见亲于卧内,不自异于行间。为公爪牙,作军耳目”,即侦者谍者之时。伊斯襄助郭子仪南征北战,在河北击败安禄山部将史思明;又联合回纥兵收复长安、洛阳,使唐王朝转危为安。因此肃宗于至德二年十二月戊午朔,大封蜀郡灵武元从功臣。此日似即伊斯得赏“禄赐”之日,亦即伊斯得赐金紫光禄大夫、同朔方节度副使、试殿中监、紫袈裟之日,请求肃宗“于灵武等五郡重业景寺”之日。肃宗进而加强对景教的支持,在灵武等五郡建造景教寺,伊斯为此出力颇多。
伊斯除了热心传教外,还赒济贫穷。他“能散禄赐,不积于家”,“依仁施利”,“虔事精供”;每年集合五郡的教士于灵武,虔诚奉行宗教礼仪,举办慈善活动,使景教在陇右、河西一带得以重振旗鼓。景教徒对他在肃宗、代宗和德宗三朝的功绩赞扬不已,故“愿刻洪碑,以扬休烈”。
“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建立于唐德宗建中二年正月初七日(781年2月4日),是对景教、伊斯等景教徒效忠朝廷的一种褒奖。此碑由伊斯出资,其子景净撰文,吕秀岩镌刻,最后竖立于大秦寺的院中。中国基督教学者江文汉在其专著中提到景教碑的建立和伊斯之子问题,如此写道:“伊斯——叙利亚文Yazedbouzid”,“是景教徒僧米利斯(Milis)的儿子,景教碑文作者景净的父亲”;由父亲出钱,儿子撰文,“建立起《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来纪念伊斯,并歌颂基督教聂派传教士在唐朝传教近一百五十年的经过。”
景教碑文中“清节达娑,未闻斯美,白衣景士,今见其人”一句,证明伊斯是景教的“白衣教士”,当景教碑建立时,他还活在世上。其子景净教名亚当(Adam),可能自幼生长在中国,接受过中国的传统文化教育,后曾担任“区主教”、“司铎”和“中国教父”等圣职。
景教碑碑文计1780个汉字。第一部分是“序”,第二部分是“颂”。序言开宗明义仅用450个字就扼要概述了景教的基本教义,其内容包涵了三位一体、创造世界、原罪、救恩、道成肉身、福音使命、新约圣经、教会和宗教生活等。然后解明“景教”名称之义及由来:“真常之道,妙而难名,功用昭彰,强称景教。”接著叙述了景教自太宗贞观九年(635年)到德宗建中二年(781年)140多年的历史;再后面则记述了伊斯辅佐郭子仪平定“安史之乱”的战功及其个人的善行。最后的颂词是对上述景教历史的总结。整个内容文字简练,充分显示出景净的中国文学功底和深厚修养。
碑底叙利亚刻文中有关部分是左边的十三行,据穆尔《一五五○年前的中国基督教史》中译本第48页抄录如下:“希腊纪元1092年(公元781年),吐火罗(Tahuristan)巴尔赫城(Balkh)长老米利斯之子克姆丹(即长安)京都区主教耶质蒲吉(Yazdbozid)长老立此石碑。碑上所录是教主之法和诸长老向秦尼(即中国)诸帝所讲之道。乡主教耶质蒲吉之子亚当牧师僧灵宝”(按“僧灵宝”三字为汉文)。这段叙利亚刻文明言建立此碑的是Yazdbozid,而伊斯即Yazdbozid的汉语音译。汉文说他来自王舍之城,叙利亚文说他是吐火罗巴尔赫城(Balkh,又译缚喝罗)人,与唐代人的记述亦合,因为唐时就视缚喝罗城为小王舍城。碑文又指伊斯是“白衣景士”,可知他是一个白衣教士,属于世俗圣职人员,过世俗生活,或可称之为“在俗司铎”(Secular Priests)。他本人是司铎米利斯之子;而他自己亦有子,可见当日在中国之景教的在俗司铎,可有家室。
唐代宗继位后,亦为褒奖景教徒的战功而在圣诞节向景教寺赏赐天香及饮食。公元779年,唐代宗死,德宗李适即位。景教碑说他“惟新景命”,即对景教仍大力支持。到景教碑建立之时(781年),在三朝皇帝的恩宠之下,景教进入黄金时期,呈现出景教碑文所描述的“法流十道,寺满百城”之景象。
参考文献
- ↑ 【 更正教与天主教 】 我们是合一的吗——对比更正教与天主教的圣经观 【注1】,教会, 2017-01
- ↑ 基督教历史,搜狐,2021-0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