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伊通滿族自治縣

伊通滿族自治縣,隸屬於吉林省四平市,是吉林省唯一的一個滿族自治縣。「伊通」為滿語音譯,源於伊通河名,意為「宏大、洶湧之河」。 伊通滿族自治縣位于吉林省中部,伊通河上游,省會長春市南面,東與長春市雙陽區、東南與磐石市接壤,南接東豐、東遼二縣,西南與梨樹縣為鄰,西南西北面與公主嶺市接界,北與長春市郊區毗連。全境東西長76公里,南北寬66公里,幅員面積2523平方公里。

最初於光緒八年(1882年)升為伊通州,宣統元年(1909年)升為伊通直隸州。1913年撤州建縣。1988年8月30日,撤銷伊通縣,設立伊通滿族自治縣。

2016年11月,四平市伊通滿族自治縣被國家旅遊局評為第二批國家全域旅遊示範區。

2018年12月29日,被國家民委命名第六批全國民族團結進步創建示範區(單位)。

2019年,被列為第二批國家農產品質量安全縣。

目錄

歷史沿革

康熙二十年(1681年),修築京師至吉林驛道,伊通地當盛京至吉林之中,設蒙古霍羅、葉赫、赫爾蘇、阿勒坦額墨勒、伊巴丹五處驛站。

民國三十七年(1947年10月1日)伊通縣解放,伊通縣政府遷回伊通縣城,隸屬吉林省。 1985年2月,伊通縣為公主嶺市所轄,同年12月復歸四平市所轄。

1988年8月30日,經國務院批准,撤銷伊通縣,設立伊通滿族自治縣,隸屬四平市。

行政區劃

2003年底,伊通滿族自治縣轄12鎮,3鄉:伊通鎮、營城子鎮、靠山鎮、大孤山鎮、小孤山鎮、伊丹鎮、馬鞍山鎮、景台鎮、西葦鎮、二道鎮、河源鎮、黃嶺子鎮、新興鄉、莫里青鄉、三道鄉。

截至2006年1月,伊通滿族自治縣轄12鎮,3鄉:伊通鎮、營城子鎮、二道鎮、西葦鎮、景台鎮、河源鎮、伊丹鎮、小孤山鎮、大孤山鎮、馬鞍山鎮、靠山鎮、黃嶺子鎮、莫里青鄉、三道鄉、新興鄉。共有14個社區(其中城鎮社區5個)、189個行政村。

地理環境

伊通滿族自治縣位于吉林省中部,伊通河上游,省會長春市南面,東與長春市雙陽區、東南與磐石市接壤,南接東豐、東遼二縣,西南與梨樹縣為鄰,西南西北面與公主嶺市接界,北與長春市郊區毗連。地理坐標為東經124°49'~125°46',北緯43°3'~43°38'。地理坐標為東經125°17',北緯43°21',距省會長春市48公里。全境東西長76公里,南北寬66公里,幅員面積2523平方公里,約占四平地區幅員面積14080平方公里的17.9%;約占吉林省總面積187400平方公里的1.35%。

伊通地處長白山脈向松遼平原過渡的丘陵地帶。東南部和西北部分屬吉林哈達嶺余脈和大黑山脈,多為連綿起伏的低山丘陵,占伊通滿族自治縣總面積的60.8%。境內最高點為河源鎮青頂山,海拔611米。 中部、西部為伊通河與東遼河的沖積平原和侵蝕台地,地勢大致由南向北傾斜。境內地貌按成因和形態可分6種類型。

伊通滿族自治縣有河流128條,分屬松花江、遼河兩個水系,跨東遼河、飲馬河、輝發河三個流域。較大河流有伊通河、孤山河等。

自然資源

土地資源

伊通滿族自治縣耕地面積129599公頃,占幅員面積的51.3%。農業人口人均占有耕地0.33公頃。林地82888公頃,占幅員面積的32.8%。牧草地517公頃,占幅員面積的0.02%。水域及水利設施用地15753公頃,占幅員面積的6.2%。居民及工礦用地12796公頃,占幅員面積的5.1%。交通道路用地709公頃,占幅員面積的0.28%。園地1459公頃,占幅員面積的0.6%。未利用的土地8862公頃,占幅員面積的3.7%。

動物資源

獸類:有狼、狐、狸、狍子、貉子、灰鼠、松鼠、香鼠、鼬、刺蝟、野兔等;

禽類:有環頸雉、沙斑雞、鵪鶉、大山雀、蘇雀、麻雀、鐵雀、斑鳩、啄木鳥、布穀鳥、喜鵲、烏鴉、燕子、野鴨等;

魚類:有鯉魚、鯽魚、鰱魚、鱅魚、草魚、鲶魚、青魚、泥鰍魚等。

植物資源

藥用植物:有細辛、五味子、黃芪、五加皮、狼毒等178種,多分布在東南部山區,次為西北部山區。

野菜:有寒蔥、蕨菜、山芹菜、莧菜、薺菜、車前、蒲公英、小根蒜、苦菜、黃花菜、柳蒿芽、貓爪菜、山菠菜、灰菜等。

食用菌:主要有白蘑、榛蘑、松蘑、油蘑、楊樹蘑、木耳、地瓜皮等。

人口民族

人口:全縣總戶數161202戶,總人口達到472210人。其中:男性241523人,女性230687人。農業人口388440人,占總人口的82.3%,非農業人口83770人,占總人口的17.7%。全縣人口密度187人/平方公里。

全縣共有14個民族,少數民族人口19.2萬人,占人口總數的40%。其中,滿族18.4萬人,占人口總數的38.3%;回族6026人,占人口總數1.3%;朝鮮族1784人,占人口總數0.4%。還有蒙古族錫伯族瑤族苗族門巴族白族壯族土家族高山族彝族等。

風景名勝

大孤山

大孤山為伊通火山群之首,是最高大的一座。滿語名為「阿勒坦額墨勒」,意為金色的馬鞍子。山有四峰,姿態各異,遠在數十里外即可望見。山上綠樹成蔭,山谷綠蔭如毯,風景怡人。   大孤山坐落在伊通。這裡山巒疊嶂,澗溪成網,天然次生林和人工林交相輝映,花草植被與珍禽異獸聲色和合,是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大孤山素以伊通「七星山」之首而享譽國內外。「浸出式」火山機制形成了大量形狀複雜,粗細各異的玄武岩柱狀節理,構成了令人嘆為觀止的獨特火山風光。

  「塔林、石屋、天梯、神椅」等景觀巧奪天工;四座山峰姿態迥然。有的若「金龜望日」,有的若「巨象臥地」,恰似一幅壯美俏麗的風景畫,讓人流連忘返。

  十幾年來,這裡雲集國內外地質學者考察光顧。尤其是近年來,地方政府多方籌資數百萬元加大旅遊開發力度,並相繼完成了水、電、通信、交通路、建設路、環山路、登山路以及具有濃郁滿族特色的建築物,現已成為科研考察、觀光旅遊和休閒度假的理想去處。

  該風景區以自然景觀為主,蒼松繞嶺、塔林簇擁、壯麗嵯峨。景區主要景點有:北方少數民俗村、鋼索浮橋、青雲寺、觀星台、龍王廟、植物園等。[1]

伊通火山群

吉林伊通火山群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始建於1983年10月,1985年12月晉為省級自然保護區,1992年10月經國務院批准而升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世所罕見的伊通火山群,位于吉林省伊通滿族自治縣、長春市郊區、公主嶺市與四平市境內。由新生代第三紀漸新世至上新世形成的十六座火山穹丘組成。距今約有3380萬年-860萬年,分布區域達640餘平方公里,保護區總面積764.8ha,地理座標東經124°50′至125°22′,北緯43°14′至43°35′。

  該火山群是屬自然地質遺蹟類自然保護區,以緩慢的「擠牙膏」式即「侵出」為特徵形成的熔岩穹丘,被國內外專家、學者確認為「伊通型」而獨步世界的火山之林。火山穹丘均由鹼性橄欖玄武岩組成。拔地而起,弧峰聳立,對應展布,遙相呼應分布於松遼大地。型如大廈,似如馬鞍,恰如元寶,形似蓮花,或如鯤鵬展翅,或如兵陣成城,或如青牛望月,或如金龜望日。火山群中的大孤山、小孤山、東西尖山等七座火山穹丘呈北斗星狀排列,使「七星落地」的神話傳說享譽民間[2]

城市榮譽

2019年9月,入選為緊密型縣域醫共體建設試點縣。

同年11月,被列為第二批國家農產品質量安全縣。

同年12月,入選「國家級農村職業教育和成人教育示範縣(第五批)」。

視頻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