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波廟
曾豐(1142年~1224年),字幼度,號樽齋,江西省樂安縣牛田鎮流坑橋西人。乾道五年(1169)進士[1]及第,授永州教授。嘉泰四年(1204),被罷職回鄉。曾豐生平好學,博覽群書,以文章名噪一時。
“ |
古廟秋深栗葉紅,綠沉金鏁尚英風。 鵠書示子今來少,誰似當年矍鑠翁。 |
” |
— [南宋]曾豐 |
目錄
作者介紹
曾豐與曾鞏同宗,他有感於所居地曾姓人"不及溫陵、南豐","未大有聞於世者",進而發奮讀書。於乾道五年(1169)登進士,授永州教授,歷任贛縣縣丞,義寧、浦城縣令,廣東經略司曹,德慶知府,湖南參帥,朝散大夫等職。
入仕途後,他兢兢業業,勤於政事,主張"無為"而治,決不擾民的思想。生性耿直,不畏權貴,拒絕當朝太師韓侂胄的招納,嘉泰四年(1204),被罷職回鄉。
他在福建浦城任縣令時,發現真德秀(理宗時官至翰林學士[2],參知政事)少年聰慧,卻家境貧寒無力上學,遂將其收留館舍13年,加以培養,終於成名。曾豐罷歸後,在故里開辦西山書院,致力於教學和研究。求學於門下者很多,流坑的董氏子弟大多從業於他。董德修是他的得意門生、摯友和妹夫,因曾豐與陸九淵來往甚密,德修遂入象山之門,後成為流坑董氏心學的宗師。此外,永豐的鄧求齋,柳塘的何谷等均為其學生。
曾豐生平好學,博覽群書,以文章名噪一時。在隆興都督府(今南昌)為幕僚時,與黃子由同編《豫章乘》。政事之餘,醉心詩文創作,歸鄉後,築室"樽齋",因以為號。以詩酒自娛,四方來求詩文者經常滿座。著有《緣督集》40卷,今本存二十卷,亦名撙齋集,《四庫總目》行於世。 存詩551首,存文162篇。他的碑、銘、記、頌、序、賦自成一家。其《三朝內禪頌》,被朝中大臣稱為"考證千古,若合符節,可薦清廟"。元代虞集稱其文"氣剛而義嚴,辭直而理性,有得於易之奇、詩之葩者乎,取譬比興,傑然不溺於風俗、山川磅礴雄偉之氣。
視頻
伏波廟 相關視頻
參考文獻
- ↑ 秀才舉人進士相當於現在什麼學歷 ,搜狐,2020-08-12
- ↑ 古代翰林學士到底是一個什麼樣的官職 這個官職的權力很大嗎 ,搜狐,2020-06-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