似曜岩
似曜岩(英語:tektite),有譯衝擊玻璃或玻璃隕石,是一類天然形成的玻璃物體,英國生物學家達爾文1844在澳大利亞獲得一塊鈕扣狀玻璃質石塊,以後在世界範圍內這種類似玻璃質石塊通稱為「玻璃隕石」。由於外觀似黑曜岩,故又稱似黑曜岩,但兩者的成分、結構都不同。在中國古代則俗稱雷公墨,因為它老是在雷雨以後出現,被稱為「雷公墨」。
目录
概述
似曜岩因其常於雷雨天中被雨水從岩層中沖刷脫落出來,乃至前人誤認為是雷電釀成的,是傳說中的雷公畫符遺留的墨塊,俗稱雷公墨。如暴雨傾瀉後的海南島,常常會發明地里有一種杏子大年夜小,長約十幾厘米,模樣奇怪的、黑色玻璃質石塊。 依據美國科研局消息,玻璃隕石是巨大的隕石或彗核碰擊地球,使地球表層岩石熔融高速濺出坑外急速冷卻而成。或者是玻璃隕石是從世界空間降落到地球大氣層的玻璃雨構成的。所以玻璃隕石極具科研價值。
又名玻璃隕石
由於地球表面石英儲量極其豐富,大型隕石或彗星撞擊導致高溫瞬間將地表土、岩石以及土壤和岩石中含有的石英成分融化。在巨大的衝擊力作用下,數以噸計的地表融化物質被濺射到上萬米高空。隨著溫度的下降,這些地表融化物質逐漸冷卻、凝固,並在重力的作用下落回地球表面,形成了多種多樣的玻璃隕石。[1]
成因
目前衝擊玻璃的成因已經完全定案,地球化學的證據表明衝擊玻璃是由巨大的地外物體撞擊地面,撞擊拋射的熔融物在高空迅速冷凝,固化散落而成。學術研究認為它是地球物質受撞擊後的產物。巨大的隕石或彗星(核)撞擊地球,使地球表面的砂岩物質(砂岩或部分酸性岩槳岩)被熔融,而且飛濺到高空,經一段時問的飛行,又驟然冷卻來不及結晶落到地面所致,
依據亞澳散布區的東南亞與北美玻璃隕石中分別發現了二氧化矽與鋯石的衝擊變質產物—柯石英和斜鋯石,以及金屬鎳鐵珠球。
形色質量
漆黑如墨
似曜岩外觀漆黑如墨,表層具拉長狀氣泡及大小不等的氣泡,仿佛是月球表面的環形山狀,極為瑰麗,動人心魄。據美國外星物體記載,玻璃隕石全球不超過4萬玫,珍品極度稀少,被發達國家搜刮作研究外太空之用,還有一部分在國家級博物館裡展覽,有緣分成功收集到珍品的寥寥無幾。[2]
綠色捷克隕石
似曜岩類(tektites)又稱為黑隕石、雷公墨、玻璃隕石等,其外貌分為黑色與綠色兩種,綠色玻璃隕石俗稱為捷克隕石(Moldavite),於 1787 年在捷克摩達維河被發現,由於其產量稀少,且相較於黑色玻璃隕石,其透光後顏色均勻多變並有特殊的美感,因此在市面上綠色玻璃隕石價格比黑色玻璃隕石高許多倍,屬於珍貴寶石。
形狀
似曜岩的外形多為球狀、啞鈴狀、液滴狀、紐扣狀和不規則形狀,內常含有氣泡空腔。陸地上找到的衝擊玻璃直徑一般幾毫米到十幾厘米,海洋沉積物中的微衝擊玻璃則有些只有40微米大小。外觀黑色、褐色或深綠色,半透明;易碎,斷口常為貝殼狀。澳大利亞似曜岩(Australites),深色或黑色。印度似曜岩(Indochinites),東南亞似曜岩,深色或黑色。中國似曜岩,黑色。
比重
比重2.3-2.6,折射率1.48-1.62。化學成分上二氧化矽含量很高,還可能含有焦石英、柯石英、斜鋯石和鐵鎳金屬等,含水則很少(平均含水量0.005%)。 大多數玻璃隕石的形狀與熔融濺射物的形狀相似,有球狀、細長狀、啞鈴狀、液滴狀、鈕扣狀和不規則的塊狀等。它成群地撒落在大陸上或海底沉積物中。玻璃隕石的顏色有黑、墨綠、棕褐,表層具拉長狀氣泡及大小不等的氣泡,有的似如月球表面的環形山狀圖案,密度約為2.38-3.0。
分布區域
全球這樣的玻璃隕石有九種之多,全球各地均有分佈,主要集中分布於4個區域,同一區域的隕石年齡近似:
收藏價值
堪比鑽石
玻璃隕石是與某種石隕石伴生的一種。被稱為「天外來石」稀有珍貴,近幾年漸漸興起了一股玻璃隕石收藏熱潮。造成價格飆升,全球涉足隕石交易的人僅200人左右,而目前參與其中的已增至萬餘人。玻璃隕石收藏圈的日益擴大,加之其十分稀有,讓玻璃隕石在全球的價格,從原來的幾美元每磅,攀升到現在堪比鑽石的巨額數字。
影片
參考資料
- ↑ 玻璃陨石(Tktite)学名似曜岩搜狐
- ↑ 隕石界的嬌寵《玻璃隕石》每日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