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佛手的鑑別方法

佛手的鑑別方法

目錄

【鑑定中藥材名】

佛手

【生境分布】

多栽培於庭園或果園。產於廣東、浙江、江西、福建、雲南、四川等省區。

【藥材來源鑑定】

本品為芸香科植物佛手citrus medica L.var.sarcodactylis(Noot.)Swingle 的乾燥果實。因其果實先端呈手指狀分裂,故名佛手。

【藥材歷史考證】

佛手,原名佛手柑。其始載本草為《滇南本草》。李時珍《本草綱目》日:「其實狀如人手,有指,俗呼為佛手柑。」根據以上本草所述考證,與現今藥用佛手相符。

【植物形態鑑定】

常綠小喬木或灌木。枝有短硬棘刺,嫩枝略帶紅紫色。單葉互生;葉柄長3~6cm,無葉翼;葉片長橢圓形或倒卵狀長圓形,長5~16cm,寬2.5~7cm,先端鈍,有時凹缺,基部近圓形或楔形,邊緣有淺波狀鋸齒,具半透明油腺點。花單生、簇生或為總狀花序;花萼杯狀,5淺裂,裂片三角形;花瓣5,內面白色,外面紫色;雄蕊多數;雌蕊1,子房橢圓形,上部窄尖。柑果卵形或長圓形,頂端分裂如拳狀,或張開似指狀,其裂數代表心皮數,表面橙黃色,粗糙,果淡黃色。種子數粒,卵形,先端尖,有時不完全發育。花期4~5月,果熟期10~12月。

【藥材性狀鑑定】

本品為類橢圓形或卵圓形的薄片,常皺縮或捲曲。長6~10cm,寬3~7cm,厚2~4mm。頂端稍寬,常有3~5個手指狀的裂瓣,基部略窄,有的可見果梗痕。外皮黃綠色或橙黃色,有皺紋及油點。果肉淺黃白色,散有凹凸不平的線狀或點狀維管束。質硬而脆,受潮後柔韌。氣香,味微甜後苦。[1]

【藥材顯微鑑定】

果皮橫切面:外果皮為1列方形或長方形的表皮細胞,外被角質層。有時可見氣孔,中果皮薄壁細胞圓形或類圓形,近外果皮的2~3列細胞較小,壁略厚,內含草酸鈣棱晶,長10~26um,寬6~16um;外側有大形油室1(~2)列,橢圓形或圓形,徑向270~600um,切向180~450um;中果皮內側散有較多的細小維管束及橙皮苷結晶。

果皮最內層1列排列整齊的細小薄壁細胞,其內的組織多頹廢。果實頂端指尖分枝的橫切面,可見導管內或少數薄壁細胞中含有黃色簇針狀橙皮苷結晶。本品粉末淡棕黃色。中果皮薄壁組織眾多,細胞呈不規則形或類圓形,壁不均勻增厚。果皮表皮細胞表面觀不規則多角形,偶見類圓形氣孔。草酸鈣方晶成片存在於多角形的薄壁細胞中,呈多面形、菱形或雙錐形。

【藥材理化鑑定】

1.取本品粉末少許進行微量升華,可得黃色針狀或羽毛狀結晶。結晶加95%乙醇溶解後滴於濾紙上,於紫外光燈(254nm)下檢視有紫色熒光。(檢查香豆精類化合物)

2.取本品0.5g,加乙醇適量浸提,濾過,濾液加鎂粉少量,混勻,滴加濃鹽酸數滴,溶液呈橙色。(檢查黃酮類)

3.取本品0.5g,加5%冰醋酸適量浸提,濾過,濾液加溴水數滴,可見溴水褪色。(檢查內酯類)

【採集加工】

秋季果實尚未變黃時採收,縱切成薄片,曬乾或低溫乾燥。

【飲片炮製】

除去雜質。

【性能功用】

辛、苦、酸,溫。歸肝經、脾經肺經舒肝理氣和胃止痛。用於肝胃氣滯,胸脅脹滿,胃脘痞滿,食少嘔吐。內服:3~9g,水煎服。或切片泡茶飲。

【附註】

置陰涼乾燥處貯藏,防暑,防蛀。 [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