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經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脾經 |
脾經 |
中文名稱 :脾經 文學家 :趙壹 年 代 :漢代 文學體裁 :賦 |
脾經,人體十二經脈之一。循行部位起於足大趾內側端(隱白穴),沿內側赤白肉際,上行過內踝的前緣,沿小腿內側正中線上行,在內踝上 8 寸處,交出足厥陰肝經之前,上行沿大腿內側前緣,進入腹部,屬脾,絡胃,向上穿過膈肌,沿食道兩旁,連舌本,散舌下。本經脈分支從胃別出,上行通過膈肌,注入心中,交於手少陰心經。
目錄
概述
脾經的全稱是足太陰脾經,是人體十二經脈之一。《靈樞·經脈》:脾足太陰之脈,起於大指之端,循指內側白肉際,過核骨後,上內踝前廉,上踹內,循脛骨後,交出厥陰之前,上膝股內前廉,入腹,屬脾,絡胃,上膈,挾咽,連舌本 ,散舌下。其支者:復從胃,別上膈,注心中(脾之大絡,名曰大包,出淵腋下三寸,布胸脅)。足太陰脾經,流注時辰為上午九至十一點,即巳時。足太陰脾經與足陽明胃經相表里。
循行
循行部位起於足大趾內側端(隱白穴),沿內側赤白肉際,上行過內踝的前緣,沿小腿內側正中線上行,在內踝上 8 寸處,交出足厥陰肝經之前,上行沿大腿內側前緣,進入腹部,屬脾,絡胃,向上穿過膈肌,沿食道兩旁,連舌本,散舌下。本經脈分支從胃別出,上行通過膈肌,注入心中,交於手少陰心經。
病候
脾經失調主要與運化功能失調有關。中醫認為脾主運化,為後天之本,對於維持消化功能及將食物化為氣血起着重要的作用。若脾經出現問題,會出現腹脹、便溏、下痢、胃脘痛、噯氣、身重無力等。此外,舌根強痛,下肢內側腫脹等均顯示脾經失調。主治:本經穴位主治胃病、婦科、前陰病及經脈循行部位的其它病證。
經別
足太陰之正,上至髀,合於陽明,與別俱行,上結於咽,貫舌中,此為三合也。
語譯
足太陰經別,從足太陰經脈分出後到達大腿前面,和足陽明經的經別相合併行,向上結於咽喉,貫通到舌本。
經筋
足太陰之筋,起於大指之端內側,上結於內踝;其直者,絡於膝內輔骨,上循陰股,結於髀,聚於陰器,上腹結於臍,循腹里,結於肋,散於胸中;其內者,着於脊。其病足大指支內踝痛,轉筋痛,膝內輔骨痛,陰股引髀而痛,陰器紐痛,上引臍兩脅痛,引膺中脊內痛。治在燔針劫刺,以知為數,以痛為輸,命曰孟秋痹也。
注釋
(1)陰股——股的內側。
(2)上——原作下,據《太素》改。
(3)(4)與——原缺,據《太素》補。
語譯
足太陰經筋,起始於足大趾內側端,上行結於內踝,直行向上結於膝內輔骨(脛骨內髁部),向上沿着大腿內側,結於股前,會聚於陰器部;向上到腹部,結於臍,再沿着腹內結於肋骨,散布到胸中,在內的經筋則附着於脊旁。其病症:可出現足大趾支撐不適,牽引內踝作痛,轉筋,膝內輔骨痛,股內側牽引髀部作痛,陰器部有扭轉疼痛,並可向上引臍及兩脅作痛,且能牽引胸膺和脊內疼痛。
腧穴
足太陰脾經本經脈腧穴有:隱白、大都、太白、公孫、商丘、三陰交、漏谷、地機、陰陵泉、血海、箕門、沖門、府舍、腹結、大橫、腹哀、食竇、天溪、胸鄉、周榮、大包,共21穴,左右合42穴。
隱白
- 【定位】:在足大趾末節內側,距趾甲角0.1寸(指寸)
- 【作用】:健脾和胃,益氣攝血,寧神定志。
- 【主治】:① 月經過多,崩漏,便血,尿血。② 腹脹。③癲狂,夢魘,驚風。
- 【類別】:井穴。
大都
- 【定位】:在足內側,當足大趾本節(第一跖趾關節)前下方赤白肉際凹陷處
- 【作用】:健脾和胃,理氣化濕,清熱解表。
- 【主治】:①胃痛,使秘。②熱病無汗。
- 【類別】:滎穴。
太白
- 【定位】:在足內側緣,當足大趾本節(第一跖趾關節)後下方赤白肉際凹陷處
- 【作用】:健脾和胃,理氣化濕。
- 【主治】:①胃病,腹脹,腹痛,泄瀉,痢疾。②肢倦,身重。③心痛。
- 【類別】:輸穴,原穴。
公孫
- 【定位】:在足內側緣,當第一跖骨基底部的前下方
- 【作用】:健脾和胃,理氣化濕。
- 【主治】:①急性胃脘痛,胃脘堵悶,不思飲食,繞臍腹痛,泄瀉,便血。②心痛,胸悶,脅脹。③月經不調,胎衣不下,產後血暈。
- 【類別】:絡穴,八脈交會穴通沖脈 。
商丘
- 【定位】:在足內踝前下方凹陷中,當舟骨結節與內踝尖連線的中點處
- 【作用】:健脾和胃,理氣化濕。
- 【主治】:①足踝疼痛。②痔疾。③腹脹,泄瀉,便泌。
- 【類別】:經穴。
三陰交
- 【定位】:在小腿內側,當足內踝尖上3寸,脛骨內側緣後方
- 【作用】:健脾和胃,調補肝腎,行氣活血,疏經通絡。
- 【主治】:
- ①月經不調,痛經,崩漏,赤白帶下,經閉,癥瘕,陰挺,難產,產後血暈,惡露不盡,久不成孕,夢遺,遺精,陽痿,早泄,陰莖痛,疝氣,睾丸縮腹。
- ②遺尿,尿閉,水腫,小便不利。
- ③脾胃虛弱,腸鳴,腹脹,泄瀉,足痿,腳氣,肌肉疼痛。
- ④皮膚病,濕疹,蕁麻診。
- ⑤失眠,頭痛頭暈,兩脅下痛等。
- 【類別】:足太陰、少陰、厥陰經交會穴。
漏谷
- 【定位】:在小腿內側,當內踝尖與陰陵泉的連線上,距內踝尖6寸
- 【作用】:健脾利濕
- 【主治】:①腸鳴腹脹。②下肢痿痹。
地機
- 【定位】:在小腿內側,當內踝尖與陰陵泉的連線上,陰陵泉下3寸
- 【作用】:健脾利濕,調補肝腎,理血固精。
- 【主治】:①腹痛,泄瀉。②小便不利,水腫。③月經不調,痛經,遺精,陽痿,腰痛。
- 【類別】:郄穴。
陰陵泉
- 【定位】:在小腿內側,當脛骨內側後下方凹陷處
- 【作用】:健脾利濕,調補肝腎,通利三焦。
- 【主治】:①小便不利或失禁,水腫。②腹脹,泄瀉,黃疸。③膝內側疼痛。④陰莖痛,痛經,婦人陰痛等。
- 【類別】:合穴。
血海
- 【定位】:屈膝,在大腿內側,髕底內側端上2寸,當股四頭肌內側頭的隆起處
- 【作用】:理血調經,祛風除濕。
- 【主治】:①月經不調,崩漏,經閉。②癮疹,濕疹,丹毒。
箕門
- 【定位】:在大腿內側,當血海與沖門連線上,血海上6寸
- 【作用】:健脾利濕,利水通淋。
- 【主治】:①腹股溝腫痛。②小便不利,遺尿。
沖門
- 【定位】:在腹股溝外側,距恥骨聯合上緣中點3.5寸,當髂外動脈的外側
- 【作用】:疏經行氣,清熱利濕。
- 【主治】:①疝氣,腹痛。②崩漏,帶下。
- 【類別】:足太陰、厥陰經交會穴。
府舍
- 【定位】:在下腹部,當臍下4寸,沖門上方0.7寸,距前正中線4寸
- 【作用】:健脾理氣,疏肝止痛。
- 【主治】:疝氣,腹痛。
- 【類別】:足太陰、厥陰、陰維脈交會穴。
腹結
- 【定位】:在下腹部,大橫下1.3寸,距前正中線4寸
- 【作用】:溫經散寒,行氣活血,理氣降逆。
- 【主治】:①繞臍腹痛,腹脹,泄瀉,便秘。②疝氣。
大橫
- 【定位】:在腹中部,距臍中4寸
- 【作用】:調理腸胃,行氣通腑。
- 【主治】:泄瀉,便秘,腹痛。
- 【類別】:足太陽、陰維脈交會穴。
腹哀
- 【定位】:在上腹部,當臍中上3寸,距前正中線4寸
- 【作用】:調理脾胃
- 【主治】:腹痛,腸鳴,消化不良。
- 【類別】:足太陰、陰維脈交會穴。
食竇
- 【定位】:在胸外側部,當第五肋間隙,距前正中線6寸
- 【作用】:寬胸利膈,理氣和中,健脾助運。
- 【主治】:①胸脅脹痛,翻胃,食入即吐。②腹脹水腫,黃疸。③老人大便不禁。
天溪
- 【定位】:在胸外側部,當第四肋間隙,距前正中線6寸
- 【作用】:寬胸理氣,通絡活血。
- 【主治】:①胸脅疼痛,咳嗽。②乳癰,乳汁少。
胸鄉
- 【定位】:在胸外側部,當第三肋間隙,距前正中線6寸
- 【作用】:寬胸理氣,疏經通絡。
- 【主治】:胸脅脹痛。
周榮
- 【定位】:在胸外側部,當第二肋間隙,距前正中線6寸
- 【作用】:寬胸理氣,宣肺化痰。
- 【主治】:咳嗽,胸脅脹滿。
大包
- 【定位】:在側胸部,腋中線上,當第六肋間隙處
- 【作用】:寬胸理氣,疏經通絡,束骨強筋。
- 【主治】:①全身疼痛,四肢無力。②氣喘,胸脅痛。
- 【類別】:脾之大絡 。
穴歌
足太陰脾由足拇,隱白先從內側起,大都太白繼公孫,商丘直上三陰交, 漏谷地機陰陵泉,血海箕門沖門前,府舍腹結大橫上,腹哀食竇天溪連, 胸鄉周榮大包盡,二十一穴太陰全。[1]
視頻
脾經簡易操及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