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信念(英語:belief),信念是個人判斷和選擇事物真偽的思想意識,信念的正確與否取決於個人的見識。 信念因人而異,例如,宗教信仰(faith)和價值觀念。

與反映個人能力的信心(英文:confidence)不同,信念反應了個人見識的思想意識,而信心反應了個人能力的心理狀態,信心的有無取決於自己或者別人的能力,信心源於信念[1]

目錄

信念的建立

心理學研究了信念的形成以及信仰與行為之間的關係後,提出了三種信念形成變化過程:

當人們估計事物的真實性時,他們會搜索自己所記憶的信息,這些信息對事物真實性的判斷起着決定性的影響。自己所記憶信息的真實性直接影響一個人的信念。

與以前的過程不同,這個過程考慮了影響信念形成的多重因素。使用回歸過程,該過程基於幾個不同的信息來預測信念的形成,根據其相對重要性分配每個部分的比例。

這些過程解決了人們在處理與建立信念相關信息時,他們不可能從所掌握的信息中,做出以客觀為基礎的預測。相反,這些處理過程反映了人們在遇到事物時對信息理解的多少和含義。

信念系統

信念系統是一套由多種個人理念演化而來的、並相互支持的信仰體系。

所有的信念系統都可歸類為宗教、哲學政治、意識形態或這些系統的組合。

哲學家喬納森·格洛弗(Jonathan Glover)表示,信仰總是信念系統的一部分,一種人們共同的信念系統很難讓個人完全修改或拒絕。無神論就是一個近代形成的一個信仰體系。

信念的力量

中國成語「愚公移山」里的愚公,就是一個很有自己信念的人:他的信念已遠遠超過了他自己的恆心和能力,而是對其子子孫孫能承繼其事業有信心——這是將來未發生的事,是他自己所不能掌控的事,而他卻已看見那將來要成就的事乃何等美好,願意將其老朽之軀獻上,委身在移山的事業上,最後天上的神祇受到感動,為他成就了這件事。

1945年,毛澤東用「愚公移山」表達了自己認為人民就是上帝的信念[2],並用這種信念建立了毛澤東思想的政治體系

2017年,人們正在用中本聰發明地共識機制技術,繼承發揚愚公的信念,正在挖礦不止,開闢出區塊鏈的一片廣闊天地。

視頻

信念 相關視頻

全球勵志短片《信念》
勵志篇——《堅持信念》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