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倭寇(わこう),是指13世紀到16世紀左右侵略朝鮮、中國沿海各地和南洋的日本海盜集團的泛稱,除沿海劫掠以外主要從事中日走私貿易,因中國古籍稱日本為倭國,故稱倭寇。

倭寇初時僅為九州沿海一帶的名主、莊官等階層及失業人民,14世紀初,日本進入南北朝分裂時期,在長期戰亂中失敗的南朝封建主組織武士劫掠中國與朝鮮沿海地區。晚清時期,在光緒皇帝的上諭中,大量使用「倭寇」指稱日軍,衍生出倭軍、倭兵、倭炮、倭廷等詞。

洪武時起,明朝致力於加強海防,永樂十七年(1419年)明軍於遼東望海堝全殲來侵之倭,此後海防較為平靜。嘉靖以後,日本進入戰國時代,在封建諸侯支持下,日本海盜與中國海盜王直、徐海等勾結一起,在江浙、福建沿海攻掠鄉鎮城邑,明朝東南倭患大起。明廷多次委派官吏經營海防,因朝政腐敗而難有成效。嘉靖後期將領戚繼光,俞大猷等先後平定江浙、福建、廣東倭寇海盜,倭患始平。[1]

目錄

活動地區

倭寇的根據地包括沖繩台灣、壹岐、平戶島、五島列島,以及中國、朝鮮半島的沿海島嶼、種子島、海南島等地。

朝鮮半島南部最早受到來自日本對馬、壹岐以及九州松浦半島地區的倭寇侵擾之苦。據史料記載,早在高麗貞祐十年(1223年),倭寇就開始侵犯高麗金州。接着,倭寇又於貞祐十二年(1225年)、貞祐十三年(1226年)連年騷擾金州和熊神。受倭寇侵掠範圍,則包括慶尚道、全羅道、楊廣道、西海道等沿海地區。

明永樂十七年(1419年),遼東望海渦之役,明軍一舉殲滅登陸之敵。從此,北方沿海倭患消除,海防廓然清明。倭寇將侵犯目標,集中到東南沿海,至嘉靖時,逐漸加劇。

倭寇在明代為患中國,大致分為前後兩個時期。其間,倭患的地區和程度亦不同。前期,大約在洪武、永樂年間。被亂地區主要在遼東、山東及浙江等沿海地區,以小股騷擾為主要活動方式。後期,大約在嘉靖年間,倭寇集中力量大舉進犯東南沿海地區。

影響

倭患不僅使沿海地區城鎮衰敗,其他地區的丁壯亦因運送糧襪,而「停耕廢織,稼稽失時」,中國人民的生命財產遭到莫大的損失。

自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開始到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基本結束的嘉靖倭亂,對東南沿海諸如浙江、江蘇、福建以及廣東等地造成毀滅性破壞,倭寇「破浙東、杭、嘉、湖、蘇、松、常、鎮、淮、揚至南通,州諸沿江郡縣不下數百處,殺傷人民百餘萬。守土以喪地被逮,總師以失律受誅者無數」。

倭寇所過之處,「村市盪為邱墟」,廬室為之一空。明政府為平息倭亂也付出了慘重代價,10年間明政府頻繁換將,僅參將以下武職而戰死的就達107人,「軍民之死,軍需之費,不可勝紀」,「天下騷動,東南髓膏竭矣」。倭亂更引起了民眾群體性心理恐慌,地方行政長官更是畏倭如虎,倭亂時期倭寇的強悍戰力和武器精良也使得明軍在其攻擊面前不堪一擊,屢戰屢敗,不僅助長了倭寇戰勝明軍的信心,而且進一步強化了倭亂時期明朝民眾的恐慌心理。

倭寇集團的侵擾同時也給琉球使團的來華和在華活動造成嚴重影響。

相關爭議

東亞各國史學界對於倭寇有不同定義,日本學者為了區別起見,把它們劃分為「前期倭寇」與「後期倭寇」。《中國歷史大辭典》認為:倭寇是指「明時騷擾中國沿海一帶的日本海盜」,日本明史專家山根幸夫認為後期倭寇的主體是中國的中小商人階層,倭寇的最高領導者是徽商出身的王直,倭寇問題專家田中健夫認為在朝鮮半島、中國大陸的沿岸與內陸、南洋方面的海域行動的包括日本人在內的海盜集團,中國人和朝鮮人把他們稱為「倭寇」,它本來帶有「日本侵寇」或「日本盜賊」的意味,但是由於時代和地域不同,它的意味和內容是多樣的,把倭寇當作連續的歷史事象是不可能的。中國台灣學者吳大昕認為倭寇應屬於明代中國華南社會史的一部分,而不為日本的侵略問題。

在倭寇的構成方面,日本田中健夫最早提出前期倭寇的主體來自對馬、壹岐和松浦半島,中村孝榮則認為主要來自對馬、壹岐和博多三地,後來高橋公明認為倭寇中還有不少濟州島人,田中健夫隨後也認為倭寇主體是高麗人(主要是高麗賤民階層和漂泊民)與倭人的聯合體,而藤田明良和檀上寬還提出元明之際的倭寇還包括方國珍殘餘勢力。多數學者認為來自日本對馬、壹岐和九州沿海地區。

嘉靖時代關於「倭寇」的官方說法-倭人占十分之三,中國人占十分之七。

視頻

倭寇 相關視頻

最兇猛的刀戰電影,戚家軍血戰倭寇,血雨腥風,刀刀見血,夠猛!
五萬倭寇兵臨城下,還帶火藥攻城,結果被弓箭手霸氣教做人!

參考文獻

  1. 倭寇歷史簡介明朝為什麼有倭寇,中國歷史網,2019-0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