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倭寇(わこう),是指13世纪到16世纪左右侵略朝鲜、中国沿海各地和南洋的日本海盗集团的泛称,除沿海劫掠以外主要从事中日走私贸易,因中国古籍称日本为倭国,故称倭寇。

倭寇初时仅为九州沿海一带的名主、庄官等阶层及失业人民,14世纪初,日本进入南北朝分裂时期,在长期战乱中失败的南朝封建主组织武士劫掠中国与朝鲜沿海地区。晚清时期,在光绪皇帝的上谕中,大量使用“倭寇”指称日军,衍生出倭军、倭兵、倭炮、倭廷等词。

洪武时起,明朝致力于加强海防,永乐十七年(1419年)明军于辽东望海埚全歼来侵之倭,此后海防较为平静。嘉靖以后,日本进入战国时代,在封建诸侯支持下,日本海盗与中国海盗王直、徐海等勾结一起,在江浙、福建沿海攻掠乡镇城邑,明朝东南倭患大起。明廷多次委派官吏经营海防,因朝政腐败而难有成效。嘉靖后期将领戚继光,俞大猷等先后平定江浙、福建、广东倭寇海盗,倭患始平。[1]

目录

活动地区

倭寇的根据地包括冲绳台湾、壹岐、平户岛、五岛列岛,以及中国、朝鲜半岛的沿海岛屿、种子岛、海南岛等地。

朝鲜半岛南部最早受到来自日本对马、壹岐以及九州松浦半岛地区的倭寇侵扰之苦。据史料记载,早在高丽贞祐十年(1223年),倭寇就开始侵犯高丽金州。接着,倭寇又于贞祐十二年(1225年)、贞祐十三年(1226年)连年骚扰金州和熊神。受倭寇侵掠范围,则包括庆尚道、全罗道、杨广道、西海道等沿海地区。

明永乐十七年(1419年),辽东望海涡之役,明军一举歼灭登陆之敌。从此,北方沿海倭患消除,海防廓然清明。倭寇将侵犯目标,集中到东南沿海,至嘉靖时,逐渐加剧。

倭寇在明代为患中国,大致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其间,倭患的地区和程度亦不同。前期,大约在洪武、永乐年间。被乱地区主要在辽东、山东及浙江等沿海地区,以小股骚扰为主要活动方式。后期,大约在嘉靖年间,倭寇集中力量大举进犯东南沿海地区。

影响

倭患不仅使沿海地区城镇衰败,其他地区的丁壮亦因运送粮袜,而“停耕废织,稼稽失时”,中国人民的生命财产遭到莫大的损失。

自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开始到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基本结束的嘉靖倭乱,对东南沿海诸如浙江、江苏、福建以及广东等地造成毁灭性破坏,倭寇“破浙东、杭、嘉、湖、苏、松、常、镇、淮、扬至南通,州诸沿江郡县不下数百处,杀伤人民百余万。守土以丧地被逮,总师以失律受诛者无数”。

倭寇所过之处,“村市荡为邱墟”,庐室为之一空。明政府为平息倭乱也付出了惨重代价,10年间明政府频繁换将,仅参将以下武职而战死的就达107人,“军民之死,军需之费,不可胜纪”,“天下骚动,东南髓膏竭矣”。倭乱更引起了民众群体性心理恐慌,地方行政长官更是畏倭如虎,倭乱时期倭寇的强悍战力和武器精良也使得明军在其攻击面前不堪一击,屡战屡败,不仅助长了倭寇战胜明军的信心,而且进一步强化了倭乱时期明朝民众的恐慌心理。

倭寇集团的侵扰同时也给琉球使团的来华和在华活动造成严重影响。

相关争议

东亚各国史学界对于倭寇有不同定义,日本学者为了区别起见,把它们划分为“前期倭寇”与“后期倭寇”。《中国历史大辞典》认为:倭寇是指“明时骚扰中国沿海一带的日本海盗”,日本明史专家山根幸夫认为后期倭寇的主体是中国的中小商人阶层,倭寇的最高领导者是徽商出身的王直,倭寇问题专家田中健夫认为在朝鲜半岛、中国大陆的沿岸与内陆、南洋方面的海域行动的包括日本人在内的海盗集团,中国人和朝鲜人把他们称为“倭寇”,它本来带有“日本侵寇”或“日本盗贼”的意味,但是由于时代和地域不同,它的意味和内容是多样的,把倭寇当作连续的历史事象是不可能的。中国台湾学者吴大昕认为倭寇应属于明代中国华南社会史的一部分,而不为日本的侵略问题。

在倭寇的构成方面,日本田中健夫最早提出前期倭寇的主体来自对马、壹岐和松浦半岛,中村孝荣则认为主要来自对马、壹岐和博多三地,后来高桥公明认为倭寇中还有不少济州岛人,田中健夫随后也认为倭寇主体是高丽人(主要是高丽贱民阶层和漂泊民)与倭人的联合体,而藤田明良和檀上宽还提出元明之际的倭寇还包括方国珍残余势力。多数学者认为来自日本对马、壹岐和九州沿海地区。

嘉靖时代关于“倭寇”的官方说法-倭人占十分之三,中国人占十分之七。

视频

倭寇 相关视频

最凶猛的刀战电影,戚家军血战倭寇,血雨腥风,刀刀见血,够猛!
五万倭寇兵临城下,还带火药攻城,结果被弓箭手霸气教做人!

参考文献

  1. 倭寇历史简介明朝为什么有倭寇,中国历史网,2019-0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