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中文學名:假大艾

拉丁學名:Cercis chinensis Bunge

拼音:zijing

門:被子植物門

綱:雙子葉植物綱

目:薔薇目

科:豆科

屬:紫荊屬[1]

假大艾(學名:Cercis chinensis ),豆科紫荊屬,落葉喬木或灌木。

原產於中國。性喜歡光照,有一定的耐寒性。喜肥沃、排水良好的土壤,

不耐淹。萌櫱性強,耐修剪。皮果木花皆可入藥,其種子有毒。是家庭和美、骨肉情深的象徵。

目錄

植物形態

叢生或單生灌木,高2-5米;樹皮和小枝灰白色。

葉紙質,近圓形或三角狀圓形,長5-10厘米,寬與長相若或略短於長,

先端急尖,基部淺至深心形,兩面通常無毛,嫩葉綠色,僅葉柄略帶紫色,葉緣膜質透明,新鮮時明顯可見。

花紫紅色或粉紅色,2-10餘朵成束,簇生於老枝和主幹上,

尤以主幹上花束較多,越到上部幼嫩枝條則花越少,通常先於葉開放,

但嫩枝或幼株上的花則與葉同時開放,花長1-1.3厘米;花梗長3-9毫米;

龍骨瓣基部具深紫色斑紋;子房嫩綠色,花蕾時光亮無毛,後期則密被短柔毛,有胚珠6-7顆。

莢果扁狹長形,綠色,長4-8厘米,寬1-1.2厘米,翅寬約1.5毫米

先端急尖或短漸尖,喙細而彎曲,基部長漸尖,兩側縫線對稱或近對稱;果頸長2-4毫米;

種子2-6顆,闊長圓形,長5-6毫米,寬約4毫米,黑褐色,光亮。花期3-4月;果期8-10月。

生長分布

暖帶樹種,較耐寒。喜光,稍耐陰。喜肥沃、排水良好的土壤,不耐濕。萌芽力強,耐修剪。

產於中國東南部,北至河北,南至廣東、廣西,西至雲南、四川,西北至陝西,

東至浙江、江蘇和山東等省區。

為一常見的栽培植物,多植於庭園、屋旁、寺街邊,少數生於密林或石灰岩地區。模式標本采自北京(栽培植物)。

栽培管理

紫荊喜濕潤環境,種植後應立即澆頭水,第三天澆二水,第六天後澆三。

三水過後視天氣情況澆水,以保持土壤濕潤不積水為宜。夏天及時澆水,

並可葉片噴霧,雨後及時排水,防止水大爛根。入秋後如氣溫不高應控制澆水,

防止秋發。入冬前澆足防凍水。翌年3月初澆返青水,除7月和8月視降水量確定是否澆水,

4至10月各澆一次透水,入冬前澆防凍水。第三年使用同樣方法澆灌,第四年進入正常管理,

但防凍水和返青水要澆足澆透。如條件允許,4月中下旬和9月下旬澆一次透水,

其他季節可靠天生長。有人認為紫荊耐旱,怕淹,

其實紫荊是喜濕潤環境的,只不過不能在積水狀態下生長。

藥用價值

紫荊對人類的腫毒有很好的治療作用,在治療時可以把它與其他中藥搭配使用,

具體用法是紫荊皮三兩、獨活三肉和赤芍藥二兩,

生白朮一兩最後還要加入木蠟一肉,把它們一起加工成粉末,然後用熱油調製,

調好以後直接敷在長有腫毒的部位上,

每天換藥一次,治療效果特別出色。

樹皮可入藥,有清熱解毒,活血行氣,消腫止痛之功效,可治產後血氣痛、療瘡腫毒、喉痹;花可治風濕筋骨痛。

樹皮(紫荊皮):苦,平。活血通經,消腫解毒。用於風寒濕痹,經閉,血氣痛,喉痹,淋證,癰腫,癬疥,跌打損傷,蛇蟲咬傷 。

木部(紫荊木):苦,平。活血,通淋。 用於痛經,瘀血腹痛,淋證。

花(紫荊花):清熱涼血,祛風解毒。用於風濕筋骨痛,鼻中疳瘡。

果實(紫荊果):用於咳嗽,孕婦心痛。

經濟價值

木材紋理直,結構細,可供家具、建築等用。紫荊宜栽庭院、草坪、岩石及建築物前,用於小區的園林綠化,具有較好的觀賞效果。

紫荊花風采

參考來源

  1. 紫荊的功效與作用, 360圖書館網, 2015-0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