偕穆苑先孫浣心葉子聞允文游石公山盤龍石樑寂光歸雲諸勝
偕穆苑先孫浣心葉子聞允文游石公山盤龍石樑寂光歸雲諸勝 |
作品名稱:偕穆苑先孫浣心葉子聞允文游石公山盤龍石樑寂光歸雲諸勝 創作年代:明末清初 文學體裁:詩詞 作者:吳偉業 |
偕穆苑先孫浣心葉子聞允文游石公山盤龍石樑寂光歸雲諸勝,是明末清初著名詩人、婁東詩派開創者吳偉業所作的一首詩詞。
目錄
作者介紹
吳偉業 朝代:清代吳偉業(1609~1672)字駿公,號梅村,別署鹿樵生、灌隱主人、大雲道人,世居江蘇崑山,祖父始遷江蘇太倉,漢族,江蘇太倉人,崇禎進士。明末清初著名詩人,與錢謙益、龔鼎孳並稱「江左三大家」,又為婁東詩派開創者。[1]長於七言歌行,初學「長慶體」,後自成新吟,後人稱之為「梅村體」。代表作品《永和宮詞》、《洛陽行》、《蕭史青門曲》、《圓圓曲》等。
吳偉業他一生寫詩千餘首。著有《梅村家藏稿》五十八卷,《梅村詩餘》,傳奇《秣陵春》,雜劇《通天台》、《臨春閣》,史乘《綏寇紀略》,《春秋地理志》等。
詩以宗法唐人為主,兼取宋代蘇軾、陸游。《四庫全書總目》評論說:「其少作大抵才華艷發,吐納風流,有藻思綺合、清麗芊眠之致。及乎遭逢喪亂,閱歷興亡,激楚蒼涼,風骨彌為遒上。」頗能概括其特色及前後變化。[2]
正文
大道無端倪,真宰有融結。茲山在天壤,靈異蓄不泄。
萬竅凌虛無,一柱支毫末。疑豈愚公移,愁為巨靈拔。
劉根作堂奧,柳毅司扃鐍。誰啟仙人閭,系我漁父枻。
刻鏤洪濛雲,雕搜大荒雪。或人而疴瘺,或馬而蹄齧。
或負藏壑舟,或截專車節。或象神鼎鑄,或類昆吾切。
|
地肺庖丁解,月窟工倕伐。石囷封餱糧,天廚甃涓潔。
重隒累瓿甑,短柱增櫨梲。瓜瓤觚稜剖,木皮槎丫裂。
皚皚黃河水,炎炎崑岡爇。㟏岈舞辟邪,𦧡舑張饕餮。
鬥起聳雲關,一道通箭筈。碧藕玲瓏根,文螺宛委穴。
丹梯躡而上,鬱郁虛皇闕。突兀撐青旻,插地屏障列。
一身生羽翰,百尺跨虹蜺。斷澗吟楓楠,颯爽侵毛髮。
側窺漏日影,了了澄潭澈。雞聲出煙井,乃與人境接。
回思頃所歷,過眼才一瞥。秦皇及漢武,好大同蠓蠛。
《齊諧》不能志,炙輠不能說。酈桑二小儒,注書事抄撮。
陋襲李斯碑,闕補周王碣。關仝亦妙手,惜未適吳越。
嵩華雖雲高,無以鬥巧拙。時俗趁姿媚,煙巒漫塗抹。
妄使傖父輩,笑我驕蟻垤。京江吸金焦,漢水注大別。
流峙合而匯,奇氣乃一發。睥睨五嶽間,誰與分優劣。
扶杖一村翁,眼看話年月。昔逢猶兒童,今見已耄耋。
昨聞縣帖下,搜索到魚鱉。訝彼白鼉逃,無乃青草竭。
卻留幽境在,似為肥遁設。當年綺里季,卜居採薇蕨。
皓首走漢廷,恨未與世絕。若隨靈威去,此處攬藤葛。
子房知難致,欲薦且捫舌。浮生每連蜷,塵界盡空闊。
謀免妻孥愁,計取山水悅。入春桃李過,韶景聽啼鴂。
籃輿累親舊,同載有二葉。穆生老而健,孫郎才且傑。
彼忘筋力勞,我愛賓朋挈。過湖曳輕帆,入寺憩深樾。
老僧諧語笑,妙理攻曲櫱。曉起陳盤餐,飽食非粗糲。
桑畦路宛宛,筍屩行兀兀。快意在此游,失記遺七八。
平湖鋪若茵,盤石几人歇。蹲踞當其旁,拒戶相支遏。
黝黑聲訇棱,欲進遭嗔喝。側肩僅容趾,腹背供磨軋。
下踹蘚磴牢,上覷崩崖豁。攀躋差毫釐,失足憂一蹶。
前奇慕先過,後險欣乍脫。歌呼雜齠稚,嘻笑視履襪。
君看長安道,高步多蹉跌。散誕來江湖,蒲伏羞干謁。
頭因石文低,腰向山靈折。四月將已近,天時早炎熱。
揮汗何沾濡,驚飆俄凜冽。歸來北窗枕,響入山溜澈。
不寐話夜涼,連床擁裘褐。晚歲艱出門,端居意騷屑。
閒蹤習羈旅,逸興貪放達。跌盪馮夷宮,遊戲天吳窟。
將毋神鬼怒,亟遣風雨奪。勝事滿現前,得失歸勇怯。
衰老偕故人,幸喜茲游決。他年子胥濤,百里聞咤咄,鱣鮪隨風雷,頸鎖金牛掣。
鮫人拭床幾,神女洗環玦。硠磕打空灘,澎湃濺飛沫。
噌吰無射鍾,嘹喨蕤賓鐵。孤客為旁皇,嫠婦為淒咽。
那知捩柁下,我輩行車轍。再拜告石公,相逢慰饑渴。
既從人間世,忍再洪波沒。志怪作大言,嗜奇私神物。
肯學揚馬鐫,願受壺公訣。縮之入懷袖,弄之置盆缽。
栽松龍氣上,蓄水雲根活。長留文士玩,勿被山君竊。
嘗聞岣嶁峰,科斗尊往牒。剝蝕存盤螭,捫索嗟完缺。
此山通巴陵,下有神禹札。後代文字衰,致起龍蛇孽。
我有琅玕管,上灑湘娥血。濯足臨滄浪,浩思吟不輟。
未堪追陽冰,猶足夸李渤。隱從煙霞閉,出供時世閱。
刻之藏書岩,千載應不滅。[3]
作者生平
吳偉業明神宗萬曆三十七年(1609年)五月二十日出生於江蘇太倉的一個讀書人家中。吳偉業出生時,他母親夢見一位身穿紅衣的使者送來會元坊,因此,父母對小偉業寄寓了深切的期望。偉業七歲開始讀家塾,十四歲能屬文。著名學者張溥見到偉業的文章,感嘆地說:「文章正印在此子矣!」於是收留吳偉業在門下受業,傳授通今博古之學。
天啟四年(1624年),張溥創立復社,吳偉業即成入室弟子,名重複社。崇禎四年(1631年),吳偉業參加會試,遭到烏程黨人的誣陷,被指控徇私舞弊,幸虧崇禎帝調閱會元試卷,親自在吳偉業的試卷上批上「正大博雅,足式詭靡」,才得以高中一甲第二名(榜眼),授翰林院編修。同年,吳偉業奉旨歸娶先室程氏,榮極一時。陳繼儒描繪當時盛景說:「年少朱衣馬上郎,春闈第一姓名香。泥金帖貯黃金屋,種玉人歸白玉堂。」(《送吳榜眼奉旨歸娶詩》)張溥也高興地誇獎自己的弟子:「人間好事皆歸子,日下清名不愧儒。」(《送吳駿公歸娶詩》)
崇禎十年(1637年),吳偉業遷東宮講讀官,與溫體仁黨鬥爭劇烈。崇禎十一年(1638年),崇禎帝臨場視學,觀看皇子就學情況,親問《尚書》大義,講畢,獲賜「龍團月片,甘瓜脆李」。十二年(1639年),再遷南京國子監司業。十三年(1640年),升中允諭德(太子官屬)。十六年(1643年),升庶子。這段時期,吳偉業仕途之上春風得意,躊躇滿志,而這一切與崇禎帝對他的殊遇是密切相關的,他從內心感激崇禎帝。
崇禎十七年(1644年),李自成農民起義軍攻入北京,崇禎帝自縊煤山,「先生里居,聞信,號痛欲自縊,為家人所覺。朱太淑人抱持泣曰:『兒死,其如老人何?』乃已」(顧師軾《梅村先生年譜》)。出於對明王朝的依戀,特別是對崇禎帝的感恩心理,吳偉業在其編撰的《綏寇紀略》中,極力詆毀、攻擊李自成、張獻忠起義。
弘光元年(1645年),南京政府召拜吳偉業為少詹事,居官僅兩月,因與馬士英、阮大鋮等權臣不合,謝官歸里。 對清朝政權,吳偉業開始採取的是消極的不合作的態度,在明亡以後長達十年的時間內,一直屏居鄉里,保持名節。
順治十年(1653年),「詔舉遺佚,薦郯交上」,有司再三敦逼,吳偉業控辭再四,二親流涕相求,不得已乃應詔入都,授秘書院侍講,尋升國子監祭酒。順治十四年(1657年),吳偉業藉口身體有病,辭官請假歸里。
對這段歷史,吳偉業內心深感恥辱,晚年以仕清為「誤盡平生」之憾事。民國蔣芷儕《都門識小錄》載:「昔吳梅村宮詹,嘗於席上觀伶人演《爛柯山》(即《買臣休妻》),某伶於科白時,大聲對梅村曰:『姓朱的有甚虧負於你?』梅村為之面赤。」他的好友侯方域(朝宗)在順治九年(1652年)貽書相約,終隱林泉,杜門不通。後侯方域去世,吳偉業在《懷古兼吊侯朝宗詩》中萬分悲痛地自責:「死生總負侯贏諾,欲滴椒漿淚滿尊。」
康熙十年(1671年)夏季,江南酷熱,吳偉業「舊疾大作,痰聲如鋸,胸動若杵」(《致冒辟疆書》),他預感自己不久於人世,便留下遺言:「吾一生遭際萬事憂危,無一刻不歷艱險,無一境不嘗艱辛,實為天下大苦人。吾死後,斂以僧裝,葬吾於鄧尉靈岩相近,墓前立一圓石,日:『詩人吳梅村之墓』。」這一年的十二月二十四日,一代大詩人吳偉業病逝,葬於蘇州元墓山之北。[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