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元宵節耍社火(劉麗華)

​​ 元宵節耍社火
圖片來自免費素材網

《元宵節耍社火》中國當代作家劉麗華的散文。

目錄

作品欣賞

元宵節耍社火

年的魅力不僅在大年三十震耳欲聾的炮聲中,更在元宵節人山人海的社火表演中。作為古老的民俗瑰寶,在故鄉,社火就像一塊吸鐵石似的吸引着人們,從年初翹首到了年末。正月十五這一天,一大早,十里八鄉的人們,如潮水般湧向縣城。有些偏遠地區的人,更是天未明就出了門。走路的,騎摩托的,搭車的,成群結伴,將原本冷清的縣城擠得水泄不通。

「正月裡來耍社火」。作為春節民間最流行的群眾自發組織活動,社火有着數千年的歷史,其源可以追溯到中國遠古時的圖騰崇拜和原始歌舞。《禮記·祭法》中載:「共工氏之霸九州也,其子曰后土,能平九州,故祀以為社。」社是土地之神,火能辟邪。「因崇拜而思獻媚,假歌舞以祈福佑」。歌舞便成為民間最早祀社風俗。周代稱之為「大儺」,《論語疏》稱儺為逐疫鬼也。宋代詩人陸游在《游山西村》中寫道:「蕭鼓追隨春社近,衣冠簡樸古風存。」這種古老的習俗經久不衰,一直沿襲至今。種類也愈演愈多,有車社火、馬社火、背社火、抬社火等,規模也從幾十人到上千人不等,通過戲劇扮演、臉譜造型、高難度的動作和嚴謹的設計構思,展示驚險出奇、絢麗多彩的藝術感染力和民間教化。

社火隊還沒到,鑼鼓聲先傳來。街道兩旁黑壓壓的人群便如大海中的波浪不停地翻湧着。樓房頂站滿了人,窗戶口擠滿了頭,手腳靈便的更是攀上了樹。站在後邊的人只能踮着腳尖,扯着脖子在摩肩接踵的人群縫隙中搜尋着社火影子。雖然街道兩旁有維持秩序的人,但前邊的人仍不知不覺地走出了隊列。一些人便抱怨社火怎麼還沒來,突然,一個金箍棒掄得風響,氣勢洶洶的孫悟空一下子竄到了跟前,嚇得走出隊的人直往後退。就在人們還驚疑不定時,身手敏捷的孫悟空已經竄出老遠,在那抓耳撓腮扮着鬼臉,逗得人們哄堂大笑。伴隨着人們的笑聲,孫悟空又繼續前去開道。一些人因為沒看清孫悟空模樣便前擁後擠,突然被憨態可掬的豬八戒和拿着馬鞭的大頭娃娃拍了一下肩,愣不然地趕緊知趣後退。就在人們看得如痴如醉時,震耳欲聾的鑼鼓隊又過來了。彩旗飄揚,數十輛花車上載着高台依次而來,甚是壯觀。

[1]

作者簡介

劉麗華,必讀社簽約作家。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