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天性白內障
先天性白內障是指出生前後即存在,或出生後一年內逐漸形成的先天遺傳或發育障礙導致的白內障。是一種常見的兒童眼病,是造成兒童失明和弱視的重要原因。病因可分為遺傳因素、環境因素以及不明原因三大類,主要表現為白瞳症、眼球震顫、斜視、畏光等。主要通過屈光矯正、視力訓練以及手術治療來恢復視力,減少弱視和盲目的發生。
目錄
基本信息
就診科室:眼科
是否醫保:是
英文名稱:congenital cataract
疾病別稱:嬰兒期白內障
是否常見:是
是否遺傳:部分病例可遺傳
並發疾病:弱視、失明、智力低下、驚厥、腦麻痹
治療周期:短期治療
臨床症狀:白瞳症、眼球震顫、斜視、畏光
好發人群:有遺傳因素的兒童、母親孕期感染的兒童、低體重兒、母親孕期服用某些藥物的兒童
常用檢查:染色體核型分析和分帶檢查、視網膜和視神經檢查、視力檢查、眼部B超檢查
病因
先天性白內障的病因一般有遺傳因素、環境因素,部分患者難以確定是遺傳因素還是環境因素的影響,好發於具有遺傳因素以及近親婚配的兒童、母親孕期感染、低體重兒、妊娠期營養不良、盆腔受發射線照射、服用某些藥物等人群,藥物等因素可誘發本病。
臨床表現
先天性白內障的典型症狀包括白瞳症、眼球震顫、斜視、畏光等,先天性白內障合併先天性小眼球臨床並不罕見,少數患兒可合併近視性視網膜脈絡膜病變、視網膜變性以及黃斑部營養不良等。部分患者會並發弱視或失明、中樞神經系統異常等疾病。
診斷
患兒自出生或出生一年內晶狀體發生部分或完全渾濁。
裂隙燈下根據晶狀體渾濁形態和部位分為全白內障、囊膜性白內障、核性白內障、胚胎核性白內障(中央塵狀白內障)、板層白內障(繞核性白內障)、極性白內障(前或後極白內障)、縫合性白內障、發育性白內障(包括冠狀白內障和點狀白內障)等。
雙眼發病,雙眼可輕重不等,少數也可單眼發病。
可伴有眼部或全身其他系統、部位的生長、發育異常,如斜視、眼球震顫等。
鑑別診斷
新生兒白瞳症最常見的原因就是先天性白內障,臨床診斷並不困難。然而,許多其他眼部先天異常,也可表現為白瞳症,其臨床表現、處理原則和預後均不相同。因此,及時作出準確的診斷和鑑別診斷是十分重要的。
早產兒視網膜病變[1]:見於早產兒,吸入高濃度氧可能是其致病原因。主要病變在晶狀體後面形成纖維血管組織,並向心性牽拉睫狀體,可同時發生白內障和視網膜脫離。如晶狀體透明,檢查眼底可以發現視網膜血管擴張迂曲,周邊部視網膜新生血管形成,伴視網膜水腫。可根據典型臨床表現和眼底檢查等進行鑑別。
永存原始玻璃體增生症:見於足月順產的嬰幼兒,90%為單眼發病。患側眼球小,前房淺,晶狀體小而扁平,瞳孔不易散大。晶狀體後面可見堅硬的纖維膜,中心部位最厚,其上血管豐富。散大瞳孔常可發現睫狀體牽拉而聚向晶狀體後極部,形成放射狀條紋。可根據典型臨床表現和眼底檢查與先天性白內障進行鑑別。
視網膜母細胞瘤[2]:兒童期最常見的眼內腫瘤,多發生於2~3歲以前,但也有在出生後數月乃至數日即可發現白瞳者。由於腫瘤本身呈現乳白色或黃白色,當生長至一定大小,瞳孔區即可出現黃白色反光,俗稱」貓眼」,可根據典型臨床表現、眼底檢查以及病理檢查與先天性白內障進行鑑別。
外層滲出性視網膜病變:典型改變為視網膜血管異常及視網膜滲出病變,病變可位於眼底任何象限,但以顳側最為常見。眼底可見單個或多發性病灶,病變部位視網膜呈黃白色隆起,間或類脂樣滲出。視網膜動脈和靜脈均受累,尤以動脈為主。血管擴張、迂曲,管徑粗細不均,囊樣、梭形擴張可排列呈串珠樣,伴有新生血管和血管瘤形成。可根據典型臨床表現和視網膜檢查進行鑑別。
治療
藥物治療:先天性白內障一般不選擇藥物治療。
手術治療:明顯影響視力者,如全白內障、繞核性白內障應當選擇手術治療,對於膜性白內障可選擇膜性切開術等,手術愈早,患兒獲得良好視力的機會愈大。對於雙眼全白內障或位於視軸中心,混濁程度明顯的白內障,以及單眼影響視力的白內障,應在出生後全身麻醉許可的前提下,根據眼球發育情況,在2~6個月實施手術。雙眼白內障者在完成一眼手術後,應在2周至1個月之內完成另一眼手術。對於先天性白內障,近年來有研究採用1.5mm撕囊口超微創白內障手術,保存內源的晶狀體上皮幹細胞及其再生微環境,術後再生出功能性晶狀體,但其屈光度和遠期效果尚需觀察。其他手術方式包括晶狀體吸出術、晶狀體切割術、光學虹膜切除術、YAG激光膜切開術、白內障超聲乳化等。
併發症
弱視或失明:國外文獻報道,嬰幼兒盲目中約10%~38.8%與先天性白內障有關。患兒表現為視力下降,看東西常歪頭、眯眼,甚至看不見。
中樞神經系統異常:先天性白內障常伴有中樞神經系統異常,如智力低下、驚厥或腦麻痹等,表現為患兒智力低下、全身或局部肌肉抽搐、運動功能障礙。
視頻
先天性白內障是怎麼回事,眼科醫生為您一分鐘科普
先天性白內障術後繼發性青光眼_夏曉波_20190810_廣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