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難關
歷史
日治時期,日人為興建合歡越嶺道,受山勢阻擋而開鑿隧道,故得名「石門」。日治時期結束後,國民政府遷來台灣,就開始著手計畫一條東西橫貫公路,為興建霧社支線來供應,工程人員利用炸藥將石門炸開,變成山勢陡峭且山壁裸露的風口,位置在現今的克難關。但有關資料仍然缺乏,至今還需要專人一番考究才知。
地理
克難關是受台14甲線貫穿,聯絡起霧社與大禹嶺兩地,在大禹嶺與中橫公路連接後,可通向梨山與太魯閣,以及在霧社與台14線連接後,可通向埔里與廬山,而且克難關受合歡群峰圍繞,這些地方都屬旅遊景點,因此成為必經的旅遊動線。
再者,因原有的石門被炸掉後,石門山就被克難關所分隔,並且分隔立霧溪與大甲溪兩水系,但立霧溪的河谷深峻陡峭,台14甲線行經克難關可見山壁的地層破碎,為向源侵蝕的現象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