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源侵蝕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向源侵蝕(又稱溯源侵蝕)是指河川因為地形的變化而使侵蝕的基準面下降,由於河床坡度變大,流速加大,使得侵蝕作用加強,剛開始在河流的下游發生侵蝕,然後漸漸向上游發展,即所謂「向源侵蝕」。[1]
定義
侵蝕方向是不斷向源頭(即上遊方向)進行,又稱溯源侵蝕,從而使溝谷長度增加。在向源侵蝕過程中,常常以裂點(瀑布)後退的方式表現出來。我國黃河的龍門瀑布、落差為17m,在流水的侵蝕作用下。瀑布每年後退約5cm,已退到了壺口。向源侵蝕與下切往往是同時進行的。
易生地區
向源侵蝕在河流源頭和河口地段最為明顯。河谷或溝谷源頭,因河床縱剖面較陡,下切侵蝕作用加強,引起向上游不斷侵蝕,從而加長河谷的長度。在黃土地區向源侵蝕現象最為明顯,因為黃土土質鬆散並多節理,降雨後沿沖溝向上侵蝕。溝頭地區每年向源侵蝕可達數十米,這是黃土區水土流失的原因之一。河口地段由於侵蝕基準面的下降,可以引起河流下切,產生溯源現象,形成多級階地。
向源侵蝕現象在河流中極為普遍,除上述河口段因基面下降引起的後退侵蝕以外,主支流上游的溝谷源頭向河間地的侵蝕、河流上各個跌水的向上游後退侵蝕等均屬於向源侵蝕。向源侵蝕使河床向縱深的方向發展,進一步引起河流縱剖面的變化。
原因
侵蝕基準面的變化必然引起河流的再塑造。當侵蝕基準面上升時,水面比降減少,水流搬運泥沙的能力減弱,河流發生堆積。相反,當侵蝕基準面下降時,因基面下降而出露的河床坡度增大,水流侵蝕作用加強,開始在新出露的河段發生侵蝕,然後逐漸向上游發展,導致向源侵蝕。所以侵蝕基準面變化是引起向源侵蝕的最主要原因。
視頻
向源侵蝕 相關視頻
參考文獻
- ↑ 高中地理|溯源侵蝕是什麼東東?,小紅書,2021-0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