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八所港

圖片來自萬圖壁紙網
啟用    1940

經緯度   19.6°N 108.35°E

港口代碼  CNBSP[

年貨物噸位 1369萬噸(2015年)

八所港位於海南省東方市八所鎮,為海南省的一座主要港口和全國主要港口之一。在中華人民共和國進行改革開放前曾為中國十大港口之一。主要輸出鐵礦石、木材、水泥、化肥、農副產品及成品油,2014年貨物吞吐量954萬噸。八所港在八所村西北與十所村西南(原大南村)分別建有老、新兩個港區,三所西北還有名爲「新港」的漁港[1]

目錄

經濟腹地

八所港的經濟腹地包括:東方市、昌江縣和樂東縣、白沙縣部分地區,是海南六大經濟開發區之一。開發區以港口為依託,形成以重工業為主,輕工貿易為輔的發展體系。重點發展化工、鋼鐵、建材、電子、食品、橡膠等產業及邊貿業。

歷史

日本侵華戰爭時期至戰後初期(1940年至1950年)[2]

昭和15年(1940年),為方便將石碌開採的鐵礦運輸至日本本土及,日軍在海南島西部進行實地考察。在進行選取對比後,確定在八所潭(今八所鎮)建設港口。

昭和16年(1941年),港口開工。 一期計劃新建長410米防波堤,護岸350米,防波護岸750米,填海4.54萬立方米,港池及航道疏浚共計79.9萬立方米。另建有1100米鐵路高架橋,設計運輸能力年20萬噸。於昭和17年(1942年)作為臨時港口投入使用。

以下是1942年至1944年經八所港出口的鐵礦石吞吐量數據

年份 運輸數量(單位:噸)
1942 12570
1943 212,410
1944 145,920
合計 380,570

自1944年2月起,開始遭到美軍飛機空襲。1945年3月起連日空襲導致港口設施損害甚大,無法進行正常作業。

1945年日本戰敗投降後,民國政府接管海南島,1948年-1950年,開始向日本八幡制鐵所供應鐵礦石。

年份 運輸數量(單位:噸)
1948 23587
1949 164,486
1950 114,895

1950年4月中國人民解放軍進駐海南島,鐵礦石出口隨之停止,

中華人民共和國時期(1950年-)

1957至1959年對港口進行修復。

1984至1986年進行擴建改造,至1988年底年吞吐量為380萬噸

1990年年吞吐量達到431.5萬噸,與國內24個港口和17個國家和地區有貿易往來。

港口設施

1990年港口設施

設礦石碼頭與雜貨碼頭兩座。建有1-2萬噸級泊位3座(其中18000噸泊位2座,10000噸泊位1座),5000噸級,3000噸級泊位各1座。港外有247.7萬平方米錨地。港區內配備裝礦機4台,門吊5台。另有4條鐵路專用線接入碼頭及港內倉庫。

自2005年中海油與海南省國資委聯合重組八所港務總公司後,港口設施日漸完善與多樣化,並新建了石油化工危險品專用碼頭。

現有港口設施[3]

現有港口分為老港區(八所)與新港區(十所)兩座,其中新港區分為石油化工危險品碼頭和中國華能東方電廠專用碼頭。

  • 老港區

分為礦石碼頭與雜貨碼頭兩座。建有3.5萬噸級泊位3座,2萬噸級泊位2座,1.5萬噸級泊位1座,1000噸級泊位1座。另有滾裝泊位可同時停靠3艘3000噸級船舶。港區內配備裝礦機2台,裝礦系統4個,門吊12台。

  • 新港區

分為危化品專用碼頭與電廠專用碼頭 危化品碼頭建有5萬,1萬,5000,2000噸級泊位各1座。電廠專用碼頭為1座5萬噸級泊位,並配備橋式抓鬥卸船機,推耙機和輪式裝載機。

助航信息

航道:進港航道長1800米,水深-9米,2萬噸級船舶可乘潮進出港口。

錨地:港外錨地距港池1.5海里,位於魚鱗洲西北側,面積242.71萬平方米,水深10至11米,底為泥沙,可泊6艘萬噸級船,用於檢疫。引航錨地位於進港航道西北側,水深6至7米,底為泥沙,可泊2艘5000噸級船。港內錨地位於港池西南側,水深3米,底為泥沙,可泊3艘500噸級船舶,能避7至8級大風。港外錨地不能避風。

參考文獻

  1. 注意三所漁港「新港」與十所附近的危化品碼頭「八所港新港區」並無關係。
  2. 河野司. 《海南島石碌鉄山開発誌》. 1974年11月. 
  3. 八所港. 中國港口網.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0-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