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江縣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昌江黎族自治縣是海南省直轄自治縣,位於北緯18°53』至19°30』、東經108°38』至109°17』之間。地處海南島西部,總面積1569平方千米,下轄7鎮1鄉,東與白沙黎族自治縣毗鄰,南與樂東黎族自治縣接壤,西南與東方市以昌化江為界對峙相望,西北瀕臨北部灣,東北部隔珠碧江同儋州市相連。環北部灣城市群內,東北距省會海口市180千米,東南距三亞市190千米。2014年,昌江黎族自治縣常住人口22.77萬人。
昌江黎族自治縣地勢東南高西北低,縣內公路四通八達,海榆西線公路、環島高速公路、粵海鐵路貫穿全境,水利、電力、通訊等基礎設施完善。昌江屬典型的熱帶季風氣候區,日照充足。曾獲全國優質芒果基地縣等榮譽稱號。 是國家知識產權強縣工程試點縣。[1]
中文名稱 : 昌江黎族自治縣
外文名稱 : Changjiang Li Autonomous County
別 名 :至來,昌化,昌感
行政區類別 :自治縣
所屬地區 :中國海南省
下轄地區 :7鎮1鄉
政府駐地 :石碌鎮昌江大道
電話區號 : 0898
郵政區碼 : 572700
地理位置 :海南島西部
面 積 :1569平方千米
人 口 : 262180人(2014年戶籍人口)
方 言 :海南話、黎語、儋州話、軍話
氣候條件 :熱帶季風氣候
著名景點 : 棋子灣、霸王嶺自然保護區、石碌鐵礦
火車站 :棋子灣站
車牌代碼 :瓊D
行政代碼 :469026
縣委書記 :黃金城
縣 長 :林謨諧
地區生產總值 ; 103.17億元(2016年)
目錄
名優特產
昌江美食的味型受海南氣候條件、地理條件、物產資源、飲食習俗等因素的影響,其主要流是新、鮮,清、香、美,主要味型有:原鮮味型,多見于海產的製作,白切乳豬,白切小羊、清蒸魚頭、海蟹之類,咸鮮味型,常見於小炒酸瓜皮海鮮湯,冬瓜海螺湯;多味型,常見於豬尾巴花生堡,魷魚粉絲堡;糖蟹味型,用於青瓜冷菜幾油炸魚、油炸排骨;五香味型及姜蔥味型,用於肉類醃製和滷汁。[2]
昌江還有烏烈乳羊、黎族山蘭酒、魚茶、昌江芒果、昌江海鮮、野生蜂蜜、黎族土陶等原生態的美食和土特產等。
行政區劃
區劃沿革
1987年,除石碌鎮外,又改區建制為鄉、鎮制,11個區公所中改設為鄉的有:七叉、保平、昌城、王下4個鄉,改為鎮的有:海尾、烏烈、叉河、十月田、南羅、昌化、太坡7個鎮。昌江黎族自治縣各鄉鎮下設街道辦事處1個,居民委員會23個,村民委員會71個。[3]
2002年7月,昌江黎族自治縣鄉鎮行政區划進行調整撤併,將12個鄉鎮調整撤併為7個鎮。即太坡鎮併入石碌鎮,保平鄉併入十月田鎮,王下鄉併入七叉鄉設七叉鎮,南羅鎮併入海尾鎮,昌城鄉併入昌化鎮,烏烈、叉河鎮不變。村民委員會區域除了原保平鄉紅陽村委會劃歸叉河鎮轄,原十月田鎮山竹溝村委會劃歸石碌鎮轄外,其餘村委會區域隨原鄉鎮不變。2006年10月,七叉鎮分設七叉鎮、王下鄉。[4]
區劃詳情
2011年末,昌江黎族自治縣轄7個鎮:石碌鎮、叉河鎮、十月田鎮、烏烈鎮、昌化鎮、海尾鎮、七叉鎮,1個鄉:王下鄉,共8個鄉鎮級政區;領導11個社區,73個村,179個自然村;下設20個社區居民小組,602個村民小組。縣政府駐地石碌鎮。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昌江黎族自治縣位于海南省西北偏西部,地跨北緯18°53'~19°30'、東經108°38'~109°17'之間。東與白沙黎族自治縣毗鄰,南與樂東黎族自治縣接壤,西南與東方市以昌化江為界對峙相望,西北瀕臨北部灣,東北部隔珠碧江同儋州市相連。昌江土地總面積1617平方千米。
地形地貌
昌江黎族自治縣地處五指山余脈的西北側,地形地貌複雜。地勢為東南高西北低,自西北向東南,由平原階地一台地一丘陵一山地逐級上升。自西北海面海拔30米向東南逐級上升達1654米,形成西北平原、中部台地、東南山地的背山面海的地理環境,境內南北分別由昌化江和珠碧江夾持,注入大海。轄區東西最大距離21.5千米,南北最大距離75千米,總面積1617平方千米。其中,陸地1500平方千米,占92.8%;水域30.98平方千米,占1.92%。另有12海里以內海域面積866.7平方千米。
昌江黎族自治縣屬海南島地層區西北分區,地層多樣,出露地層分下古生界、上古生界、中生界、新生界四大類。有海岸地貌,有陸地地貌,也有水面地貌。地貌分成山地、台地、丘陵地、谷地(鹽地)、平原階地、沙灘等六個類型。
昌江黎族自治縣境內山體呈東南向西北延伸傾斜,東南部崇山峻岭,中部山嶺重疊,西部丘陵,沿海地區平原,平均海拔高度400〜1000米。境內海拔300米以上山峰57座,其中,海拔1000米以上的山峰有總猴嶺、雅加大嶺、狗嶺、毫肉嶺、霸王嶺、戈枕嶺、峨理嶺、舊林嶺、燕窩嶺、黃牛嶺、打端嶺、侖嶺、坡倫嶺等24座,均集中在東南部的王下、七叉山區。海拔600米至1000米的山峰有保梅嶺、馬嶺、金牛嶺、石碌嶺、圓號山、巴賢山等集中在七叉鎮、石碌鎮境內。海拔500以下的山峰有昌化大嶺、三架嶺、金雞嶺、峨溝嶺、利枝嶺、雞心嶺等分散在石碌、十月田、烏烈、昌化、海尾等鎮境內。境內最高峰獼猴嶺位於霸王嶺海拔1655米,最低點峨溝嶺位於烏烈鎮海拔348米。
土壤
昌江黎族自治縣境內土壤分為10個土類,19個亞類,46個土屬,122個土種。土類主要有山地黃壤、磚紅壤性紅壤(亦紅壤)、磚紅壤、水稻土、濱海沙土等,適宜發展農業。
昌江黎族自治縣西北部瀕臨北部灣,海岸線全長63.7千米。南起咸田港,北至儋州市海頭港。海岸曲折,港灣較多,灘涂面積大,淺海灘涂總面積4893公頃,其中,潮帶面積3779公頃,灘涂面積1113.2公頃。分布於新港、海尾、昌化等港灣,以海尾鎮新港港灣灘涂面積最大,面積達86.7公頃。
氣候
昌江黎族自治縣屬熱帶季風海洋性氣候,其特點是具有明顯的大陸性島嶼氣候,陽光充足,熱量豐富。年平均氣溫24.1〜25.1°C,1月平均氣溫18.8°C,極端最低氣溫為2.8°C(1975年12月11〜23日);7月平均氣溫28.1〜29.5』C,極端最高氣溫為39.5°C(1977年6月27日)。最低月均氣溫17.1C(1967年),最高月均氣溫為25.5C(1987年)。平均氣溫年較差8.6〜10.2°C,最大日較差21.5°C。生長期年平均365天,無霜期年平均365天,最長達366天,最短為365天。年日照時數為2000〜2600小時,年太陽總輻射量128377卡/平方厘米。年平均降水量1353.7毫米,大部分地區年降水量在1200〜1700毫米之間,東南部山區降水多,西部沿海地區降水少。年平均降雨日數(大於0.1MM)為100天,最多達121天(2001年),最少為73天(1977年)。以9月份18.8天為最多,次之是8月份為17.6天。極端年最大雨量2416.8毫米(1978年),極端最少雨量1106.1毫米(1977年)。降雨集中在每年5月至11月,8〜9月為颱風盛期。受颱風影響比較重的地區是西北部沿海地區的海尾、昌化、烏烈一帶。
水文
昌江黎族自治縣境內河道屬昌化江、珠碧江兩大流域。其中,昌化江流域面積1237平方千米,占24.0%;珠碧江流域面積231.2平方千米,占20.9%。主要河道:一級河沙地河、卡叉溪2條,總長18.5千米;二級河石碌河、南羅溪、保突溝3條,總長57.7千米;三級河7條,總長147.7千米。河流總長度317.9千米,河網密度5.08千米/平方千米,徑流總量23.28億立方米,年排澇量25.3億立方米,年最大排澇量33.2億立方米。
歷史沿革
昌江縣是海南島建置較早的郡縣之一。
西漢元封元年(前110年)置至來縣,屬儋耳郡轄。
梁大同年間(535年—545年)廢儋耳郡地,置崖州,該縣境歸屬崖州轄。
隋大業三年(607年)改崖州為珠崖郡,又析西南地置臨振郡,同時以漢至來縣地析置義倫、昌化、吉安三縣,昌化、吉安設在本縣境內。
唐武德元年(618年)置儋州,治義倫,領昌化,同時省吉安入昌化。貞觀元年(627年)又析昌化縣復置吉安縣,轄於嶺南道。天寶元年(742年)改儋州為昌化郡。乾元元年(758年)廢吉安縣置洛場縣。
五代屬儋州。
北宋熙寧六年(1073年),改儋州為昌化軍,元豐三年(1080年)復置昌化縣。
南宋端平二年(1235年),改昌化軍為南寧軍,昌化縣劃歸南寧軍轄。
明洪武元年(1368年),廢軍復州,昌化縣仍屬儋州。
民國三年(1914年)昌化縣易名為昌江縣,隸屬廣東省轄。民國三十八年(1949年)12月,昌江縣與感恩縣合併為昌感縣。
1958年12月,昌感、白沙、東方三縣合併為東方縣(時稱大縣),隸屬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州管轄。
1961年6月,三縣又分設,復置昌江縣。
1987年12月20日,撤銷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州建制,昌江縣改名為昌江黎族自治縣。
988年4月13日,海南建省,縣改為省直轄。 [5]
自然資源
土地資源
截至2015年底,昌江黎族自治縣土地面積16.2萬公頃,其中耕地毛面積3.8萬公頃,占地面積23.03%。園地(包括橡膠園及其它熱帶作物園地)面積1.3萬公頃,占土地面積7.7%;宜林地面積8.2萬公頃,占土地面積50.3%;牧草地面積1.5萬公頃,占土地總面積9.38%。農業人口人均耕地面積0.299公頃。截至2011年,土地均已開墾,是海南省熱帶水果、槳紙林、芒果種植大縣和農業糧食種植區。
礦產資源
昌江黎族自治縣礦產資源較為豐富,境內查明礦藏有鐵、銅、鈷、金、鉛、白雲石、石灰岩、石英砂、花崗岩等。石碌鐵礦儲量為全國富鐵礦儲量的71%,總儲量4.404億噸,其儲量大,質量好,素有「亞洲第一富鐵礦」美稱。其次是石灰岩,儲量大,品位高,雄踞海南90%石灰岩資源,是製造特級水泥的上佳原料。已開採利用的礦藏有鐵礦、鉛鋅礦、銅礦、金礦、石灰岩、石英砂、花崗岩等。其中,石碌鐵礦位於縣城石碌鎮境內,礦區面積11平方千米,年產量460萬噸。
植物資源
昌江黎族自治縣植物資源種類繁多、資源豐富,是海南省最大天然林區之一,森林覆蓋率54%。擁有面積16000公頃的熱帶原始森林,木材總儲量在215萬立方米,有野生原始木林種類1400多種,屬熱帶雨林區獨有A類品材有坡壘、子京、母生、花梨、荔枝等。經濟價值較高的有76個科屬460多種,生長2000多種珍貴蘭花。熱帶作物和瓜果類資源主要有芒果、木棉、橡膠、腰果、椰子、石榴、人心果、荔枝、甘桔、油甘、香蕉、菠蘿蜜、菠蘿、台灣木瓜、香水菠蘿、荔枝、黃皮、楊桃、龍眼、火龍果等。引進樹種:木麻黃、小葉桉、大葉相思、杉樹、馬占相思、非洲楝、馬尾松、油木、剛果桉、樟樹、南洋杉、園相等。此外,還有蕨類、竹類、果類、草類、藤類、花卉、松脂、茅花、降香、沉香、益智、砂仁等藥用植物。
動物資源
昌江黎族自治縣境內有霸王嶺天然林區,有野生動物達1000多種,被列入國家重點保護的一類動物有黑冠長臂猿、雲豹、坡鹿、山鷓鴣等;二類保護動物有黑熊、穿山甲、獼猴、果子狸、金錢龜等。
水產資源
昌江黎族自治縣海岸線長63.7千米,12海里以內海域總面積866.736平方千米,灘涂可養殖水面113.2公頃。有昌化、海尾、沙漁塘、新港4個天然漁港,魚類資源豐富。內陸水域總面積3097.9公頃,可養水面積1042.5公頃,其中天然湖3個,面積43.3公頃。沿海漁場分布較廣,自南至北有咸田港、昌化港、沙漁塘港、海尾港、新港5個。昌化漁場是南海四大漁場之一。水產資源主要有鯧魚、馬鮫魚、鯊魚、石斑魚、帶魚、紅魚、鐵甲魚、菜刀魚、西刀魚、小公魚、池澤魚、青甘魚、白卜魚、鮑魚、海鰻、紅三魚、紅線魚、赤魚、鯉魚、魷魚、大蝦、青蟹、花蟹、螃蟹30多種。淡水魚類品種有:鯪魚、斑魚、花鰻、鯉魚、泥鰍、糹盧魚、鯨魚、奸魚、福壽魚、淡水韻、淡水麻魚等。藻類有馬尾藻、紅番、石花菜、麒麟菜分布廣,藏量大,常年可打撈。主要海灣有棋子灣、昌化灣、雙塘灣。海灣適宜養殖鮑魚、願麟菜、江籬、魚、蝦、蟹等水產。
人口民族
人口
2014年,昌江黎族自治縣常住人口22.77萬人,比2015年增加0.12萬人,人口出生率16.26‰,死亡率6.45‰,自然增長率9.81‰,昌江黎族自治縣城鎮人口比重50.67%,比2015年提高了1.09%。縣公安局人口統計報表顯示,年末昌江黎族自治縣戶籍人口262180人,比2015年減少1643人。其中農業人口171558人,非農業人口90622人。
2015年,昌江黎族自治縣出生人口3629人,人口出生率14.63‰
民族
昌江黎族自治縣是多民族雜居的縣份,有黎族、苗族、壯族、回族等27個少數民族,漢族與黎族、苗族是境內主要聚居民族。2010年全國人口普查,漢族人口135251人,占總人口60.42%,黎族人口85081人,占總人口38.01%,苗族160人,占總人口0.08%,壯族606人,占總人口0.29%,其餘各少數民族419人,占總人口0.20%,其他未識別民族1123人,占總人口0.55%。2011年末,漢族人口160167人,占總人口60.0%;少數民族共10.68萬人,占40.01%;超過千人的有黎族104652人,占總人口39.19%,占少數民族總人口的97.93%;菌族249人,占總人口0.09%;壯族836人,占總人口0.31%;回族689人,占總人口0.25%;其他少數民族437人,占總人口0.16%。漢族,主要分布在縣城的石碌鎮以及昌化、海尾、烏烈等鎮,黎族主要分布在王下鄉和七叉、叉河、十月田、石碌、烏烈等鎮。
社會事業
科技事業
截至2011年底,昌江黎族自治縣擁有科研機構4個,有各類科技學會19個,科普協會78個,科普活動站8個。縣城建有青少年科技活動中心,實現農業科技110服務站昌江黎族自治縣覆蓋的目標。擁有各類科技人才1.46萬人,其中專業技術人才3965人,經營管理人才2564人,農村實用人才8023人。
2014年,昌江黎族自治縣繼續實施與海南大學、中國熱帶農業科學院、海南省農業科學院等縣校(院)項目合作7個,重點推廣芒果果園控梢、促花、節水灌溉和病蟲害綜合防治,香蕉抗枯萎病等技術。
教育事業
截至2011年底,昌江黎族自治縣有幼兒園23所,在園幼兒6158人,專任教師210人;小學56所,在校生19847人,專任教師1563人,小學適齡兒童入學率99.8%;初中16所,在校生11433人,專任教師942人,初中適齡人口入學率97.6%,小學升初中升學率98.6%,九年義務教育覆蓋率達98.2%;普通高中2所,在校生3879人,專任教師235人,有1633人高中畢業參加高考,被錄取1475人,錄取率90.3%;職業學校1所,在校生I244人,專任教師83人。各級各類民辦學校5所。主要學校有昌江中學、礦區中學、昌江縣民族中學、昌江職業學校、昌江思源學校、烏烈中學、海尾中學、昌化中學等。2011年,教育經費(含財政預算內)達3.51億元,比2015年增長28.1%。預算內教育經費(包括城市教育費附加)占財政總支出的比例為21.16%,比上年提高了3.36%。 [6]
截至2014年底,昌江黎族自治縣有中小學75所,其中公辦完全中學2所,初級中學7所,九年一貫制學校11所(其中民辦2所),十二年一貫制學校1所(民辦),完全小學41所(其中民辦1所),小學教學點13所。2014年秋季,中小學在校生共31817人,其中小學18755人,初中8710人,普通高中4352人。有職業學校1所,學生522人。2014年昌江黎族自治縣有幼兒園37所,其中公辦幼兒園11所,民辦幼兒園26所,另有附設幼兒班的公辦小學15所。2014年秋季,在園(班)幼兒共8279人,其中在公辦園(班)幼兒有3040人。2014年昌江黎族自治縣教育系統教職工有3048人(含未入編的特崗教師62人),其中職業學校教職工85人,普通高中教職工300人,初中教職工905人,小學教職工1540人,幼兒園教職工179人。
文化事業
截至2011年底,昌江黎族自治縣有文化社會團體4個、會員230個。電影公司1個,電影放映單位5個,電影院2座,座位2100個,每千人擁有7.8個,年放映894場次,觀眾達22.8萬人次,放映收入18.14萬元;文化公園1個,總面積15.7萬平方米,文體活動中心1個,建築面積1700平方米;文化館(站)9個,建築面積26.9萬平方米;圖書館1個,建築面積2100平方米,藏書11萬冊,實行全年制開放(全年開放365天)和計算機自動化管理,被國家文化部評定為國家二級(縣級)圖書館;檔案館1個,建築面積1214平方米;博物館、紀念館1間,建築面積130平方米,共收藏各類文物約1036件,其中展出文物400餘件。主要文化社會藝術表演團體有縣歌舞團、昌化江愛樂合唱團、家家樂團等。
截至2014年底,昌江黎族自治縣共有藝術表演團體1個、文化藝術館1個、圖書館1個、博物館1個、影劇院1個。昌江黎族自治縣舉辦了一系列群眾文化活動,組織縣歌舞團送戲下鄉90場,所有邊遠地區的村莊都看到了歌舞演出;全年共為基層群眾放映電影1053場次,其中農村電影放映工程下鄉放映912場次,已超計劃省文體廳下達的876場任務,農村觀眾達18萬人次。
醫療衛生
截至2014年底,昌江黎族自治縣有醫療機構135家,其中政府辦醫療機構94家,國有企事業單位辦醫務室11家,私立醫療機構30家;昌江黎族自治縣醫療機構核定床位數700張,實際開放床位650張,平均每千人擁有醫院床位2.03張。共有各類人員1060人,其中衛生技術人員964人,其他人員96人。
2019年8月,入選為緊密型縣域醫共體建設試點縣。
體育事業
2014年,昌江黎族自治縣完成昌江縣第六次全國體育場地普查工作,昌江黎族自治縣共有各類體育場地387個,總面積98萬平方米,建築面積4.7萬平方米,占地面積142萬平方米。全年建設農村籃球場11個,舉辦迎春杯足球邀請賽等各類體育競賽10次,有4千多人參加。自發成立了近100支健身操舞隊伍。在2014年參加省級各項體育競賽中共獲得2個第一名,4個第二名,9個第三名和4個第四名。
生態保護
2020年2月12日,昌江黎族自治縣入選生態綜合補償試點縣名單。
經濟
綜述
2016年,昌江黎族自治縣實現生產總值103.17億元,比2015年增長10.5%,增速同比加快3.0%,增速海南省排名第2。分產業看,第一產業增加值32.35億元,同比增長7.0%,增速同比加快0.4%;第二產業增加值42.06億元,同比增長14.9%,增速同比加快9.3%,其中工業增加值31.47億元,同比增長18.0%,增速同比加快12.9%;第三產業增加值28.77億元,同比增長7.6%,增速同比放緩4.2%。從產業結構看,昌江黎族自治縣三次產業比例從2015年的27.7:41.8:30.5調整為2016年的31.3:40.8:27.9,一產比例有所提高,二、三產比例有所下降。從對經濟的拉動看,三次產業分別拉動生產總值增長1.95、6.24和2.31%,其中工業拉動生產總值增長5.57%。[7]
2016年,昌江黎族自治縣累計旅遊接待過夜人數達85.96萬人次,比2015年增長20.5%,增速同比加快12.5%,增速海南省排名第5。2016年,昌江黎族自治縣地方公共財政預算收入完成10.03億元,比2015年增長12.8%,收入完成全年任務的106.4%,增速同比加快32.3%,增速海南省排名第3;昌江黎族自治縣地方公共財政預算支出完成29.96億元,比2015年增長5.8%,支出完成全年任務的102.0%,增速同比加快9.6%,增速海南省排名第10。
2016年,昌江黎族自治縣全體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126元,比2015年增長8.4%,增速同比放緩0.6%,增速低于海南省0.4%,增速海南省排名第16。2016年,昌江黎族自治縣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穩步增長,實現人均可支配收入28865元,比2015年增長7.6%,增速同比放緩1.4%,增速低于海南省0.4%,增速海南省排名第18。2016年,昌江黎族自治縣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較快增長,實現人均可支配收入11532元,比2015年增長9.5%,增速同比放緩0.7%,增速高出海南省0.4%,增速海南省排名第11。[8]
2016年,昌江黎族自治縣在建投資項目有79個,比2015年增加25個,但是整個投資量較少,完成83.76億元,比2015年降低2.2%,降幅同比縮小13.4%,增速海南省排名第13。其中,社會投資在建項目有43個,比2015年增加16個,完成67.60億元,比2015年增長23.8%;政府投資在建項目有36個,比2015年增加9個,完成16.16億元,比2015年降低47.9%。
第一產業
2016年,昌江黎族自治縣初步核算實現農林牧漁業總產值50.03億元,比2015年增長7.1%,增速同比加快0.6%;實現增加值33.05億元,同比增長7.1%,增速同比加快0.3%。從內部行業看,種植業產值28.56億元,同比增長7.6%,增速同比加快0.5%;林業產值2.92億元,同比增長16.0%,增速同比加快10.7%;牧業產值5.26億元,同比增長5.2%,增速同比放緩0.8%;漁業產值12.00億元,同比增長5.0%,增速同比放緩0.1%;農林牧漁服務業產值1.29億元,同比增長10.3%,增速同比放緩5.6%。
第二產業
2016年,昌江黎族自治縣實現產值比2015年增長17.4%。鐵礦石採選、金礦石採選、水泥製造、製糖業、橡膠製品和水業的工業行業生產低迷,實現產值同比降低。在核電生產的強有力拉動下,2016年昌江黎族自治縣規模以上工業經濟高速增長,實現產值76.90億元,同比增長20.5%,增速同比加快14.0%;實現增加值30.22億元,同比增長18.6%,增速同比加快13.8%,增速海南省排名第4。從主要工業產品產量看:昌江黎族自治縣鐵礦石原礦408.08萬噸,比2015年同期降低18.0%;鐵礦石成品礦290.58萬噸,比2015年同期降低9.5%;水泥產量457.74萬噸,比2015年同期增長2.1%;水泥熟料1368.66萬噸,比2015年同期增長12.1%;發電量650052萬千瓦時,比2015年同期增長675.2%;成品糖3.26萬噸,比2015年同期降低45.7%;黃金215千克,比2015年同期降低34.5%。
第三產業
2016年,昌江黎族自治縣有15個房地產項目,比2015年同期增加3個,完成投資額18.10億元,占固定資產總投資的21.6%,完成投資額比2015年增長26.2%,增速同比放緩18.5%。房屋銷售面積20.68萬平方米,比2015年同期增長67.1%,增速同比放緩27.3%,增速海南省排名第7。
2016年,昌江黎族自治縣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額17.58億元,比2015年增長9.5%,增速同比放緩0.2%,增速海南省排名第13。按銷售單位所在地分,城鎮地區的銷售單位實現消費品零售額14.66億元,比2015年同期增長9.5%,增速同比放緩0.5%;鄉村地區的銷售單位實現消費品零售額2.92億元,比2015年同期增長9.5%,增速同比加快0.8%。
2016年,昌江黎族自治縣金融機構人民幣存款餘額101.78億元,比年初增加3.94億元,比2015年增長4.0%;昌江黎族自治縣金融機構人民幣貸款餘額40.14億元,比年初增加1.90億元,比2015年增長5.0%。2016年12月末,昌江黎族自治縣人民幣住戶存款餘額51.85億元,比年初增加3.55億元,比2015年增長7.4%。
交通
1953年,昌江黎族自治縣開通海榆西線公路,途經石碌、叉河、八所。1956年,由解放軍鐵道兵工程隊重新修復石八鐵路。1961年始,修建石(碌)昌(化)公路。然後,逐年建設各條縣道鄉道公路。至1990年止,昌江黎族自治縣公路建設共有國道1條,省道1條,縣道6條,鄉鎮道21條,總里程達292千米。此外,昌江黎族自治縣境內還有多條專用道路。公路縱橫密布,溝通所有鄉鎮。公路橋樑均全部改建為水泥結構,一般可通行15噸—20噸位載重汽車。
昌江黎族自治縣石碌鎮東北距省會海口180千米、東南距三亞市190千米(全程高速公路),縣內公路四通八達,昌江黎族自治縣各鎮全部實現公路通車;昌江縣城有鐵路直達海口、三亞和八所港,粵海鐵路貫穿全境,工業開發區內設貨運及客運站點。
民俗文化
黎族是海南島上最早的居民,主要聚居于海南中部五指山地區,少數散居在萬寧、瓊海、定安、屯昌、澄邁、儋縣邊遠山區,或與漢人雜居。黎族也有支系的劃分,不同支系的生活環境不大一樣,習俗也有所不同。黎族是海南主要的少數民族,在黎族村落里,偶爾仍可以看到一些保留傳統的樣式的黎族服飾,特別是一些上了年紀的婦女,她們的穿着特色更為鮮明。[9]
黎族婦女經常扎球形髮髻於腦後,插以骨簪或銀簪,上衣邊沿皆繡花。服飾的款式與顏色比較多變與鮮艷,有對襟與偏襟、直領與圓領,有紐與無紐之別,上衣也有綴以貝殼、銅線、穿珠等飾品。頭巾式樣花色和系法也因地區而別,各有特色。裙子很有特色,繡花織紋,四周縫合成筒狀,故被稱為筒裙。筒裙有長短之分,長的及腳面,短的齊膝。
苗族銀飾是海南省苗族同胞最喜愛的傳統飾物,主要用於婦女的裝飾。品種多樣,從頭到腳,無處不飾,包括頭飾、面飾、頸飾、肩飾、胸飾、腰飾、臂飾、腳飾、手飾等,彼此配合,體現出整體裝飾效果。
海南苗族同胞精心制作的银饰工艺品种繁多,如项圈和手镯就有实心、空心、镂花、圆柱、六方形、棱角形等。银饰多为苗族银匠手工制作。结构上有对称式、均衡式、连接式和放射式等。工艺方法有铸炼、捶打、编结、刻花、雕纹等。图案多系龙凤花鸟等动植物纹样,其造型生动,玲珑精美。 [10]
風景名勝
古昌化城
古昌化城位於昌江西部濱海,城址即現昌成鄉昌城村,距現縣城石碌鎮50多千米。[11]
昌化嶺
昌化嶺連綿於昌江西部濱海,西端延伸棋子灣海灘,嶺高460米。
鐵城石碌
鐵城石碌位於昌江石碌鎮南部約3千米的金牛嶺北麓,礦區總面積60平方千米,鐵礦儲量為3億噸,平均品位51.2%,最高達69%,是座現代化開採的大型露天礦山,生產全部機械化。為全國重點大礦之一,到2017年8月資源已基本挖完。。[12]
燕窩嶺
燕窩嶺主峰海拔487米,嶺前臨昌化江,嶺後有七星溫泉。
霸王嶺自然保護區
霸王嶺自然保護區橫展雙翼,蹲踞在海南昌江黎族自治縣東南部,其山嶽橫跨東方、昌江和白沙,占地面積6600多公頃。是中國唯一保護長臂猿及其生存環境的國家級自然保護區。[13]
棋子灣
棋子灣位於昌江西部,在昌化鎮北3千米處,距昌江縣城石碌鎮55千米。此灣東倚昌化嶺,西連大海,東西長約20千米,呈S狀,石多沙白浪靜。[14]
斧頭山自然保護區
斧頭山自然保護區屬國家級重點自然保護區,海拔1200多米
濱海沙漠
濱海沙漠主要集中在海南島西部海岸,包括昌江境內從珠碧江到昌化江之間約42千米海岸線的沙漠地帶,以及東方境內從昌化江到八所港間30多千米海岸線的沙漠地帶。[15]
皇帝洞
皇帝洞是海南重點自然保護區之一。位於昌江王下鄉牙迫村東,距縣城石碌鎮60千米。洞穴由西向東伸延,洞寬約60米,深約130米,高25米,面積約7800平方米,可容納上萬人。[16]
獲得榮譽
全國優質芒果基地縣
全國高產優質高效芒果標準化示範區
全國芒果無公害科技示範縣
2019年2月2日,被國家中醫藥管理局評為縣級全國基層中醫藥工作先進單位。入選「第二批革命文物保護利用片區分縣名單」
視頻
昌江旅遊宣傳片
昌江形象宣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