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文化
《公共文化》,副标题:城市实践与文化服务,出版社: 上海远东出版社,ISBN:9787547617489。
书籍是用文字、图画和其他符号,在一定材料上记录各种知识,清楚地表达思想,并且制装成卷册的著作物[1],为传播各种知识和思想,积累人类文化的重要工具。它随着历史的发展,在书写方式、所使用的材料和装帧形式[2],以及形态方面,也在不断变化与变更。
目录
内容简介
本书《公共文化:城市实践与文化服务》属于“城市文化创新研究读本”丛书,是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文丛、上海社科院城市文化创新研究院智库文丛蕞新研究成果之一。本书聚焦近年来公共文化领域的理论前沿和蕞新实践,通过理论维度、创新实践、上海经验、全球视野四个层面的深入论述,全面展示了公共文化业内动态,解析了公共文化行业发展趋势,将公共文化发展的机理和脉络层层剥茧般展示在学人眼前,可为上海、乃至全国公共文化“十四五”时期的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
作者介绍
上海社会科学院创建于1958年,是新中国最早建立的社会科学院,由当时的中国科学院上海经济研究所和上海历史研究所、上海财经学院、华东政法学院、复旦大学法律系合并而成。王德忠同志任上海社会科学院院长。
上海社会科学院为上海唯一的综合性人文和社会科学研究机构,是全国蕞大的地方社会科学院。在职工作人员约760人,其中50%以上拥有博士学位,正高133人,副高194人。
上海社会科学院是首批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的学位授予单位。目前拥有8个博士学位授权点、62个硕士学位授权点、2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面向全球招收国外留学生。在读研究生650余人。
历年来,上海社会科学院承担了大量的国家和上海市课题,许多决策咨询建议得到中央、市领导和有关部门的肯定,研究成果屡屡获得国家和上海市奖励。
上海社会科学院与海外许多大学和智库研究机构建立了广泛的学术联系,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劳伦斯•克莱因、道格拉斯•诺思等在内的30余人被聘为名誉研究员、特聘研究员。“世界中国学论坛”已经成为我国对外学术宣传的重要渠道和有世界影响的中国学研究交流平台。
参考文献
- ↑ 作品、著作物与版权,道客巴巴,2014-11-09
- ↑ 书籍装帧设计的分类及艺术表现形式,豆丁网,2016-08-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