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朝古都
六朝古都 |
別名:金陵 建康 應天 天京 行政區劃類別:地級市 下轄:11市 面積:6587.02平方公里 行政區劃代碼:320100 政府駐地:南京市玄武門北京東路41號 |
六朝古都是南京。六朝古都金陵城從三國的吳國開始近400年間,連續有六個朝代,分別是吳、東晉、宋、齊、梁、陳在南京建都,後人稱南京為「六朝古都」。此外,南唐、明(洪武)、太平天國,以及國民黨政府也曾建都於此,因此,歷史上盛稱為'六朝勝地、十代都會'。至今有2400年的歷史。 六朝(222-589年)一般指中國歷史上三國至隋朝的六個朝代,即孫吳,東晉,南朝宋,南朝齊,南朝陳,這六個朝代,六朝京師均是南京,孫吳時期名為建業,西晉司馬鄴稱帝後改為建康。六朝共建都南京有三百多年。
目錄
南京簡介
南京,江蘇省轄地級市,簡稱「寧」,古稱金陵、建康 ,是江蘇省省會、副省級市、特大城市、南京都市圈核心城市,國務院批覆確定的中國東部地區重要的中心城市、全國重要的科研教育基地和綜合交通樞紐。截至2019年,全市下轄11個區,總面積6587.02平方千米,建成區面積823平方千米 。截至2020年,南京常住人口9314685人,城鎮人口808.53萬人,城鎮化率86.8% ,南京實現地區生產總值14817.95億元 。
南京地處中國東部、長江下游、瀕江近海,是中國東部戰區司令部駐地,是國務院規劃定位的長三角輻射帶動中西部地區發展的重要門戶城市 ,也是東部沿海經濟帶與長江經濟帶戰略交匯的重要節點城市 。
南京是首批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中華文明的重要發祥地 ,長期是中國南方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歷史上曾數次庇佑華夏之正朔。南京早在100-120萬年前就有古人類活動,35-60萬年前已有南京猿人在湯山生活,有着7000多年文明史、近2600年建城史和近500年的建都史 。
南京是國家重要的科教中心,自古以來就是一座崇文重教的城市,有「天下文樞」「東南第一學」之稱 ,明清中國一半以上的狀元均出自南京江南貢院 。截至2020年,南京各類高等院校68所 ,其中雙一流高校12所 、111計劃高校10所,211高校8所、兩院院士81人,均僅次於北京上海 。 2020年8月,聯合國人居署發布亞洲城市百強名單,南京位列亞洲第11,中國大陸第5。 [1]
歷史
229年,吳大帝孫權在此建都,南京從此崛起,使中國的政治中心走出黃河文化板塊的格局,引領了長江流域及整個中國南方地區的發展。此後,東晉、南朝的宋、齊、梁、陳相繼在此建都,故南京有「六朝古都」之稱,其文化輻射力達整個東亞地區 。六朝建康城在中國都城發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首開中軸對稱布局的先例,形成了東亞都城特有的以中軸線為基準,主要建築左右對稱的布局和風格,成為後世都城建設的範本。六朝皇宮建康宮是當時中國規模最大、最壯麗的宮殿,存世三百六十年,史書記載「窮極壯麗,冠絕古今。其平面布局、建築形制不僅直接影響了北朝和隋唐的都城,還進而影響到日本的京都、奈良以及朝鮮半島百濟等都城,深遠影響了後世宮室建設的形制。今南京圖書館和六朝博物館下仍保留有建康城遺址。
六朝時期的建康城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人口逾百萬,是世界上第一個人口超過百萬的城市,衣冠南渡使漢民族在南京保存了華夏文化之正朔。六朝建康城與古羅馬城並稱為「世界古典文明兩大中心」,以建康為代表的南朝文化,在人類歷史上產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 。六朝時,以南京為中心的「海上絲綢之路東海航線」正式開闢,南京「石頭津」作為通江達海的國際碼頭,停泊的中外船隻數以萬計,出現了「四海流通,萬國交會」「舟舶繼路,商使交屬」的繁華景象,南京成為中國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中心城市 。 隋唐兩代,南京受到北方朝廷刻意貶抑,但地理上的優勢使南京的經濟、文化不斷發展強大。李白、劉禹錫、杜牧、李商隱等詩人都在這裡生活、遊覽過。唐亡後,南唐定都金陵,並擴建城邑。北方戰火不斷,而自楊吳始,70多年境內沒有發生大的戰爭。秦淮河兩岸集市雲集,經濟繁榮伴隨着文化的發達,詩詞、書畫開一代之風 。 宋代的南京是中國南方地區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江寧府是北宋時期中國南方唯一的府級建制,是江南和東南地區等級最高的行政機關。北宋政治家王安石曾3次以宰相之位擔任江寧知府,並定居、終老於此。北宋末年,靖康之難引發人口第三次大南遷,南京再次成為經濟中心,也是當時世界大都市之一。1129年改稱建康府,定為行都。1138年改建康為留都,仍有帝王行宮在此,成為南宋重要的軍事、政治和經濟中心,時人稱曰「國家之根本在東南,東南之根本在建康」、「非據建康無以鎮東南」。南宋名將岳飛曾在南京牛首山一帶大敗金兵,並有抗金故壘遺存。
元代的南京是監臨東南諸省、統領東南各道的江南行御史台駐地,掌管江浙、江西、湖廣三行省十道的監察事務。作為中國紡織業的中心,城內有專業工匠六千餘戶,南京雲錦為皇家御用品 。
1356年朱元璋攻占南京,改稱應天府。1368年明朝建立,以南京為京師,南京再次成為中國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明初京師人口逾70萬,是當時中國規模最大、人口最多的城市,也是全世界最大的城市,歷時27年建造的南京明城牆是世界第一大城垣,根據天象和禮制營建的南京故宮作為中世紀世界規模最大的宮殿建築群,建築形制布局成為後來明中都、北京城和明代王府的設計藍本。
1402年,朱棣發動靖難之役奪建文帝帝位,在南京稱帝。1405年,南京作為鄭和七下西洋的決策地、造船基地和始發港,鄭和從南京龍江關(今下關)啟航,開始第一次遠航 。1421年,朱棣遷都北京,將南京改為留都,設南京六部等機構,行雙京制,應天府(南京)和順天府(北京)合稱二京府。
明代中葉,南京城人口達120萬,仍是世界上最大的城市。萬曆年間,西方傳教士利瑪竇遊歷中國後,在《利瑪竇評傳》中寫到:「目睹南京這座大城,未免眼花繚亂…明代的南京城極其雄偉壯觀,堪與十六世紀的歐洲任何最大的首都相比擬。本朝開國皇帝洪武把它造成奇蹟,東方所能見到的一切都無法望其項背。」終明一朝,南京一直是中國的經濟、文化中心,南方的軍事、政治中心。
1644年朱由檢殉國後,朱由崧被擁立於南京,建立南明。1645年,清軍攻陷南京後遂即廢除國都地位,改應天府為江寧府,定為江南省省府,成為統轄江蘇(含上海)、安徽和江西三省軍民政務的兩江總督都署駐地。康熙、雍正年間南京人口達百萬,為世界十大城市之一。在南京設立的規模龐大的江寧織造府,生產絲織品以供應皇家需求,南京絲織業規模在全國領先。
1842年鴉片戰爭後,清政府在南京下關江面的英國軍艦上簽訂中國近代史上第一個不平等條約《南京條約》,中國近代史由此開始。1853年太平軍攻克南京,建立太平天國,改稱天京。這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在南方興起而波及全中國的農民戰爭,也是世界歷史上規模空前的一次農民戰爭 。
1911年12月29日,各省代表在南京選舉孫中山為臨時大總統,中華民國建立。1912年元旦,中華民國臨時政府在南京成立。1927年4月18日南京國民政府成立,定南京為首都,置首都特別市。1927至1937年定都南京的這十年被稱作中國的黃金十年,期間南京進行大規模的首都建設,奠定了南京現代城市發展的良好基礎。到1936年,南京城市人口增加到100萬以上,為中國六大城市之一。1937年12月13日,南京淪陷,日軍在南京及附近地區進行長達40多天的大規模屠殺,史稱南京大屠殺。1945年9月9日9時,南京中央陸軍軍官學校大禮堂舉行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國戰區受降儀式,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1946年5月,國民政府還都南京 。 1949年4月23日,南京解放,仍為直轄市。1952年9月,南京直轄市與蘇南、蘇北行署區合併,成立江蘇省。1953年1月1日,江蘇省人民政府成立,南京定為江蘇省省會。1994年2月,中央明確南京行政級別為副省級。
部分舊稱:冶城、越城、石頭城、白下、江寧、丹陽、金陵、秣陵、建業、揚州、建鄴、建康、秦淮、昇州(昇州)、蔣州、上元、集慶、應天、京師、南都、天京、首都 建都朝代:東吳、東晉、劉宋、南齊、南梁、南陳、南吳(西都)、南唐、南宋(行都)、明、南明、太平天國、中華民國。
民俗
南京主要的民俗活動有元宵燈會、清明踏青、端午節游秦淮、中秋圓月摸秋、重陽登高會、臘八節品粥、小年迎財神等。
宗教
南京有道教、佛教、基督教、天主教、伊斯蘭教五大宗教。南京道教歷史悠久,在中國道教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歷代高道輩出 。南京是中國最早傳播佛教文化的地區之一,自古至今都是中國的佛教文化中心,是三論宗、法眼宗等佛教宗派的發源地 ,也是近代中國佛教文化的復興、傳播、研究中心。金陵刻經處不僅是世界唯一的漢文木刻佛經的出版中心 ,也是中國佛學和維新思想的孕育地。南京是基督教在中國的全國性中心之一 ,中國基督教研究中心位於南京,有金陵神學院和江蘇神學院兩所神學學校,基督教社會服務機構愛德基金會以及世界最大的聖經印刷公司愛德印刷公司都在南京 。天主教在南京的歷史始自四百多年前的利瑪竇,石鼓路天主教堂是天主教南京總教區的主教座堂,以南京為中心的南京總教區轄區面積廣闊,下轄6個教區。南京是回族「文藝復興」的發祥地,對中國回族文化的發展有着重要的影響,南京回族大多屬于格底木派。
書畫
南京是中國繪畫、書法的重鎮。在六朝時有王羲之、顧愷之等書畫大家。明末清初,南京曾經產生過金陵八家以及金陵九子,並形成金陵畫派。1930年代,呂鳳子、徐悲鴻、張大千、顏文梁、呂斯百、陳之佛、高劍父、潘玉良、龐薰琴等畫壇名流雲集南京,形成新金陵畫派,其中徐悲鴻、張書旗、柳子谷被稱為畫壇的「金陵三傑」。現代書畫界又有12位南京知名畫家、書法家被稱為金陵十二家。20世紀中後期,還出現了「新金陵花鳥派」的金陵四傑——李味青、趙良翰、韓少嬰、張正吟。
文學
南京是世界文學之都,中國歷史上第一個「文學館」、中國第一部詩歌理論和批評專著《詩品》、第一部文學理論和批評專著《文心雕龍》、第一部兒童啟蒙讀物《千字文》、現存最早的詩文總集《昭明文選》等均誕生在南京,中國文學史上有一萬多部文學作品與南京密切相關。《紅樓夢》《本草綱目》《永樂大典》《儒林外史》等巨作與南京密不可分。近現代以來,魯迅、巴金、朱自清、俞平伯、張恨水、張愛玲等文壇巨匠也都與南京有着千絲萬縷的聯繫,美國作家賽珍珠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代表作《大地》在南京創作完成。「南京作家群」是當代中國文壇第一個以城市命名的文學創作群體。全世界有60多種外國文學作品在南京翻譯成中文,南京一直以來都是中外文學交流的重要樞紐,也是中國傳統文學名著走向世界舞台的橋頭堡。
音樂
金陵琴派是中國古琴藝術的重要流派,對後世諸多琴派產生較大影響,源自於明代皇家樂官,演奏技法上具端莊肅穆,儒雅超然之風又不失嚴謹規範的特點,盡顯皇家風範,是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茉莉花》是南京的民歌,源自於南京六合民間傳唱百年的《鮮花調》,在國內外具有極高的知名度,在世界廣為傳頌,是中國文化的代表元素之一,因其特殊的地位,被譽為「中國的第二國歌」。此外還有高淳民歌《采紅菱》《五月栽秧》,六合民歌《鮮花調》《留左吹打樂》等。
文化遺產
截至2020年,南京有4項世界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古琴藝術、南京雲錦織造、中國雕版印刷技藝、中國剪紙)、11項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64項江蘇省和70項南京市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擁有極高的藝術價值,象徵着南京歷史上最為發達的手工製造業。
歷史懷古游景點
台城、雞鳴寺、玄武湖、白馬公園、古林公園、清涼山、石頭城、莫愁湖、朝天宮、棲霞山、南唐二陵、六合文廟、初寧陵、安寧陵、潁陵、萬安陵、永寧陵、臨海王墓、顯寧陵、永寧陵石刻、蕭宏墓石刻、張庫村失名墓石刻、烏龍潭、高淳老街、姚徐老街、楊柳村古建築群、佘村明清代建築群、漆橋古村落、南京猿人洞等。
視頻
雪中的玄武湖,美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