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關於傳統節日被淡忘的現象

原圖鏈接臘八節

關於傳統節日被淡忘的現象傳統節日是我國的重要文明傳承,但現在越來越多被淡忘,以下是故宮歷史網小編為你整理的傳統節日被淡忘的現象,希望能幫到你。[1]

  一、傳統節日為何被淡忘

  不知道是怎麼了現在的我們對兒時一直盼望的過年沒有了一點感覺,難道是我們變得太快了,還是這個世界太瘋狂了。讓我們對這些傳統節日沒有了一絲新鮮感,就像兒時的我們丟掉那些玩NI的玩具一樣,是那麼的直接,那麼的無所謂。

  春節,兒時的我是多麼的盼望這個節日呀。快過年的時候,我們有好吃的,好喝的,當然每人還會有新衣服。那時的我們,沒有太多的需求,只要能玩好就行了。所以那時的節日,是天堂為,是神話,是笑聲的源泉。

  現在呢?我們都長大了,卻對這些節日失去了興趣,這是為什麼呢?

  難道是我們失去了童心,變得太過於成熟了。不敢在那麼的為所欲為的瘋玩了。怕對自己的影響不好,還是自己的內心已經沒有了激情,沒有了曾經。我不敢想像,一個不會玩不會給自己找樂子的人是多麼的可悲,多麼的可憐!

  難道是我們的豐厚的物質把內心的精神給吃掉了嗎?難道是我們得到的太多了嗎?平時的我們,沒有了太多的可惜,相反卻有了太多的滿足。不知道這是好事還是壞事?試想一下,一個民族,如果只有物質食糧,卻丟掉了我們最重要的精神食糧,那是一件多麼可怕的事情呀。一個孩子的眼裡只有金錢,卻沒有了童年沒有了笑聲,那是一個多麼可悲的現實呀。

  試想一下現在為什麼會有那麼的人會得抑鬱症呢?這樣的例子太多了,越是名人和有錢人他們的內心卻越孤獨。為什麼呢?當一個人把金錢看了一切時,那麼他還會發現在身邊的美嗎?一個被金錢蒙上了雙眼的人,是永遠不會發現這個社會有多麼美好的。所以註定他們要孤獨,要一個人獨自走向墳墓。

  當有一天我們真的把一切都看淡的時候,我們都會默然發現原來這個世界的東西我們忽略了太多。才會恍然大悟原來幸福就在我們的身邊。所以現在的我們一定要珍惜我們身邊現在的一切!!

  是西方的文化把我們的傳統給替代了嗎?當下人們不會再花太多的精力在傳統的節日裡,相反卻在一些西方的節日面前,顯得很欣喜若狂,是為了跟潮流還是為了其它一些說不出的原因呢?試想一下,如果你連自己的傳統文化都至之不理,那麼怎麼能佩叫做一個炎黃子孫呢?無論在什麼情況下作為中國人的我們都不能把我們老祖宗留下的寶貴文化給丟棄,這是忘本,這是令人髮指的……

  還傳統節日一個笑臉,不要在抱怨它沒有意思。不要在為自己找理由,一切都沒有變,其實變得只是你自己,除此別無其它。

  二、已淡忘的傳統節日

  社日。這是舊時農村祭社祈年的節日,一年中有兩次:一次叫「春社」,時間是立春後的第五個戊日(常在春分前後)。還有一次叫「秋社」,時間在立秋後第五個戊日(大約在秋分前後)。古代這個節日是很熱鬧的,演戲呀,迎神賽會呀,非常隆重的。陸游的詩《游山西村》有一句詩: 「簫鼓追隨春社近,衣冠簡樸古風存 」------這裡的「春社」就是指這個節日,春社將至時簫鼓咚咚鏘鏘,你就知道這春社是很有些熱鬧的。

  寒食節。時間在清明節前二日。《荊楚歲時記》中說,冬至後一百零五日,謂之寒食,禁火。因此舊時人們也有以「一百五」為寒食節的代稱。但依舊曆法推算,清明前二日,不一定是冬至後一百零五天,有時差一天,是一百零六天。寒食節應該是很有名的節日,「寒食東風御柳斜」呀,但為什麼大家都不過?大約過這個節,反而有點自找苦吃,因為禁火不能燒飯,只能吃冷食(好像現在要減少PM2.5排放,倒是很對北京那位主任胃口的)的緣故。不過依我想想,這總比當年吃憶苦飯強些。現在的商家還沒想到炒作這個節日,也許因為還沒有高人想出寒食節如何從老百姓口袋裡掏錢的辦法。

  花朝節。農曆二月十二日為花朝節,又叫百花生日。這一天,古時候姑娘小媳婦都要忙不迭地向各種花草祭拜。希望花神保佑,使自己永遠漂漂亮亮。這個節在「二月二」龍抬頭的後十天。現在的女同胞都很關注自己的形象,這個節日也許有點恢復的希望。哈哈。

  上巳節。原定是農曆三月上旬的第一個巳日(所以叫上巳)。舊俗以此日臨水拔除不祥,叫做修禊(讀過《蘭亭序》的都熟悉這個詞)。但到了曹魏以後,這個上巳節就固定為三月初三。後來,這個上巳節就變成專門到水邊飲宴、郊外遊春的節日了。紹興現在每年的三月初三,舉行「蘭亭書法節」,這就是靠王羲之當年邀了一幫文人墨客到蘭亭過這上巳節,曲水流觴,寫了這「天下第一行書」而師出此名的,蘭亭書法聖地天下有名,其實應歸功於這個節日。

 浴佛節。傳說四月初八是佛祖的生日。四月初八這天,所有佛院諸眾乃至佛之信眾,都要到寺院香湯浴佛,共作龍華會。這日子,廟裡是非常熱鬧的。依我瞎想想,這似乎有點佛教的「洗禮」的意思。只是這是洗佛,而基督教是洗信眾。

  伏日。伏日祭祀,據說古時候也是個大節日。夏至後第三個庚日叫初伏。伏是隱避盛暑的意思。伏日指初伏起伏的那一天。這個節怎麼過,沒看到有關資料。

  七夕節。七月初七。據說這天晚上是牛郎織女聚會之夜。大家閨秀、小家碧玉都要結彩縷、穿七孔針,陳酒脯瓜果於庭中,藉以乞巧。現在這個節日還沒完全扔掉。

  中元節。七月十五日。據說,目連的母親墮入餓鬼道中,食物入口,即化為烈火。目連求教於佛,佛為他念盂蘭盆經,叫他在七月十五日作盂蘭盆救其母。紹興有隻鬼戲叫《目連救母》,就是說的這件事,紹興舊時常演此戲,就叫目連戲。後來,人們把七月十五日的中元節看成鬼節,有給餓鬼施糧(說是一粒米等於一袋米)等迷信活動。小時常見老太太中元節晚上拿一碗米,沿街撒,就是在給餓鬼施糧。紹興人將中元節稱作「做七月半」,現在還有老輩人在做着這個節日。

  臘日。臘是祭名。《說文》解釋說:「冬至後三戌臘祭百神」,可見早年的臘日是冬至後第三個戌日。但後來人們固定以十二月初八日為臘日。臘日要求村人擊細腰鼓,作金剛力士以驅逐時疫,並喝「臘八粥」健身。[2]

目錄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