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心殿
養心殿建成於明嘉靖十六年(公元1537年),清雍正年重修,作「工」字形建築,分前後兩殿。自清雍正以後,皇帝寢宮移至後殿,前殿成為皇帝處理日常政務,接見臣工的地方。
前殿正中明間設屏風寶座,上懸雍正帝御筆「中正仁和」匾,這裡是皇帝接見大臣,舉行常朝的所在。
東暖閣是同治、光緒皇帝年幼時,慈安太后和慈禧太后垂簾聽政的地方。宣統三年(公元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溥儀在此召開「御前會議」,作出退位決定。
西暖閣正中設坐榻,上懸雍正帝御筆「勤政親賢」匾,這裡是清代皇帝批閱奏章,或與親近大臣密商之處。
西暖閣西側另一小室為乾隆皇帝最著名的書房之一——「三希堂」。
目錄
名稱由來
養心殿這個名字來自於孟子的一句話,養心莫善於寡慾,這句話也表現出養心殿和乾清宮比較下來,還是有很大的差別的,在雍正王朝開始的時候,清朝的皇帝一般就在養心殿裡面工作和睡覺[1]。養心殿雖然不是特別寬敞,但是它與西六宮、御膳房、乾清宮、前朝以及慈寧宮,都是緊密相連的,來去的話是非常方便的。所以皇上留在養心殿裡面,不僅僅是為了提高自己工作的效率,還是為了方便。
清朝的好幾位皇帝都在養心殿的龍床上去世,比如順治帝、乾隆帝和同治皇帝,以及後來慈禧太后讓光緒帝退位,也是在這個地方,所以養心殿見證了清朝從繁盛到衰敗的一個過程。
歷史沿革
養心殿於明代嘉靖年建,位於內廷乾清宮西側。清初順治皇帝病逝於此地。紫禁城的建造者只把養心殿作為一座為皇帝臨時休息而設的宮殿,僅此而已。康熙年間,這裡曾經作為宮中造辦處的作坊,專門製作宮廷御用物品。
養心殿南北長約63米,東西寬約80米,占地5000平方米。養心殿為工字形殿,前殿面闊三間,通面闊36m,進深3間,通進深12m。黃琉璃瓦歇山頂,明間、西次間接卷棚抱廈。
該殿清雍正時重修。自雍正到清末的二百年間,皇帝多在這裡居住和進行日常活動。正廳設有寶座、御案。寶座後設有書架,藏有歷代皇帝有關「治國」經驗、教訓的著述,專為傳給新皇帝閱讀。一些官員在提拔、調動之前常被領到這裡覲見皇帝,這種儀式叫「引見」。西間是皇帝批閱奏摺,以及同軍機大臣策劃軍政活動的要地。
到了晚清,殿內陳設品竟達七百八十餘件,從雍正皇朝明代和清代初期,乾清宮是皇帝的寢宮。據說康熙皇帝死後,他的兒子雍正為了表示守孝,沒有入住乾清宮,而是居住於養心殿。後來,雍正皇帝就把養心殿作為他的寢宮,沒有再搬到乾清宮。另一原因,雍正入住當時陳設樸素的養心殿,是想為天下人做表率,從雍正開始到宣統皇朝為止,清代共有八個皇帝居住於養心殿。順治、乾隆和同治三個皇帝逝於養心殿。
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康熙皇帝在這裡接見過羅馬教皇使臣嘉樂,親自接過嘉樂所進的教皇表章,並賜給嘉樂若干衣物用具等。 養心殿外院的矮小房屋是太監值班的處所,官員們就在這裡等候皇帝召見。
清咸豐十一年(1861年),咸豐皇帝死後,西太后施展計謀除掉了輔政八大臣,從而得以控制皇權。在同治和光緒皇帝年幼時,養心殿前殿的東暖閣,曾是東太后(慈安太后)和西太后(慈禧太后)垂簾聽政的地方。當時小皇帝坐於前座,兩宮太后坐於后座,前後之間由一道黃色紗簾隔開。所有的決策就由黃色紗簾後的兩宮太后作出。其中,西太后以"垂簾聽政"的方式,統治中國達四十八年之久[2]。
養心殿外景
進深3間,通進深12米。黃琉璃瓦歇山式頂,明間、西次間接卷棚抱廈。前檐檐柱位,每間各加方柱兩根,外觀似9間。養心殿的名字出自孟子的"養心莫善於寡慾",意思就是:養心殿的後殿是皇帝的寢宮,共有五間,東西稍間為寢室,各設有床,皇帝可隨意居住。後殿兩側各有耳房五間,東五間為皇后隨居之處,西五間為貴妃等人居住。同治年間兩宮皇太后垂簾聽政時,慈安住在東側的「體順堂」,慈禧住在西側的「燕禧堂」,隨時登臨前堂,處理政務,確實十分方便。寢宮兩側各設有圍房十餘間,房間矮小,陳設簡單,是供妃嬪等人隨侍時臨時居住的地方。
養心殿前有琉璃門,曰「養心門」,門外有一東西狹長的院落,乾隆十五年(1750年)在此添建連房三座,房高不過牆,進深不足4m,為宮中太監、侍衛及值班官員的值宿之所。
建築格局
西面布局
乾清宮前西出月華門,為西一長街,門正對面為琉璃隨牆門——遵義門,又稱膳房門。進門正對面為黃色琉璃照壁,其後為養心殿第一進東西橫長的院落,院內西側、東南、東北牆根下為連檐通脊的廊房3間,共34間。建於乾隆15年,為太監的值房。
南面布局
南面正中為養心門,坐北朝南。歇山頂黃琉璃瓦門樓,進門為木照壁,牌樓式,中間為隔扇門可開啟,但是平時不開只有皇帝進出養心殿的時候才開。繞過照壁是養心殿的正殿,南北長63米餘,東西寬近80米,面積5000平方米。整個院落分前院(養心殿前殿)和後院(後寢殿)。
主要建築
正殿面
正殿面闊7間(36米),進深3間(12米),黃琉璃瓦單檐歇山頂,正間和西次間、西稍間前出卷棚懸山頂抱廈,正中三間為一敞間,上書雍正御筆「中正仁和」四個大字,屏風背後有通往後殿的兩小門,曰恬澈、安敦。北牆設書隔,東西按板牆壁與東西暖閣相隔,牆南各有一門通往東西暖閣。
東暖閣
東暖閣就是東次間和梢間,分南北向前後兩室,以隔扇分割。南室靠窗為一通炕,東壁西向為前後兩重寶座,是清末慈禧和慈安垂簾聽政的地方。東暖閣西南原有御筆「明窗」,為皇帝每年元旦開筆之處。北室虛分東西兩室,東1間小室無窗,靠北牆為床,為皇帝齋戒時的寢宮,此室有仙樓,原為供佛處。西室靠北位窗,西小間北窗下設寶座,有匾「隨安室」、「寄所託」等,為皇帝御筆。後「隨安室」匾移到了東小室寢宮床上。「寄所託」原為後室之中室,清末改為「壽寓春暉」[3]。
西暖閣
西暖閣就是西次間和梢間,分南北前後兩室,前室西為「三希堂」,額為乾隆御筆,因內儲晉代書法大家王氏的三張書帖而得名。東牆有小門通中室——勤政親賢,匾額為雍正御筆,南為窗,北設寶座,為皇帝召見大臣之處。為保密,南窗外抱廈設木圍牆。東為夾道,有門通後室。後室也隔有小室,西室曰「長春書屋」,東室為「無倦齋」,乾隆間設佛堂於此,養心殿西耳殿為「梅塢」,為乾隆39年添建。殿面南,1間,黃琉璃瓦硬山頂。
前殿東配殿
前殿東配殿,明建,面闊五間前出廊,黃琉璃瓦硬山頂。初名為「覆仁齋」。
明間開門,東西次間、梢間為檻窗。西配殿規制同東配殿,,初名「 一德軒」。東西配殿清代無殿名,雍正以後設佛堂於此,是皇帝專用佛堂。
後殿
穿過養心殿正間「安敦、恬澈」 二小門為穿堂,直通後殿。後殿面闊五間,黃琉璃瓦硬山頂,明代曰「涵春室」,清代無殿額。正間額曰「 乾元資始」靠北牆為一炕,正間南為穿堂與前殿正間相連,成工字殿 。東西次間梢間為檻窗。西梢間為「華滋堂」內設床,西次間為南窗下設通炕,北牆設雕龍櫃。東梢間為「自強不息」,內設床,床上額曰「又日新」。東次間靠北牆下設寶座,上額曰「天行健」[4]。
體順堂
後殿東耳房為「體順堂」,明建,初明「隆禧館」,雍正時,無殿額。咸豐賜名「綏覆殿」,後改為「同和殿」,光緒時改今名。面闊5間,前出廊,東與東圍房相接,黃琉璃瓦硬山頂,為皇后所居。
燕喜堂
後殿西耳房為「燕喜堂」,明建,初明「臻祥館」,雍正時,無殿額。咸豐賜名「平安室」,光緒時改今名。同體順堂,為妃嬪所居。
東西耳房外有東西向的圍房,6間前出廊。北接小房2間,與前殿東西配殿後圍房相連。為妃嬪等待侍寢時的值房。
三希堂
養心殿的西套間原是皇帝讀書和休息的地方。清朝乾隆皇帝得到了王珣的"伯遠帖";連同他已經得到的王羲之的"快雪時晴帖"和王獻之的"中秋帖",並稱為三件稀世珍寶。這處珍藏三件稀世珍寶的地方就被稱為三希堂。三帖中《快雪時晴帖》現藏在台北,另兩帖,現藏於故宮[5]。
交通信息
公交車
市區乘坐1路、2路、52路、59路、82路、99路、120路、126路、觀光1線、夜17路、夜1路、夜2路、專2路在「天安門東」站下車然後步行約900米到達午門。或,乘坐1路、5路、52路、99路、觀光1線、夜1路、專2路公共汽車在「天安門西」下車,然後步行約1000米從午門進入。
地鐵
乘坐北京地鐵1號線在「天安門東站」下車,步行約900米,即可從午門進入故宮。
視頻
中國故宮養心殿相關視頻
>
參考資料
- ↑ 故宮的養心殿裡,隱藏着這麼一個秘密,誰都沒想到!,搜狐網 ,2018-07-09
- ↑ 北京故宮養心殿 八朝天子之寢宮,古建中國, 2017-08-25
- ↑ 故宮 ┃ 新政治中心與皇家私塾——養心殿與書房(上),天天快報 ,2019-08-26
- ↑ 古建中國故宮之養心殿,360個人圖書館, 2019-06-18
- ↑ 三希堂,是希什麼的 ,搜狐網 ,2017-1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