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再到古龍鎮(陳友)

再到古龍鎮
圖片來自免費素材網

《再到古龍鎮》中國當代作家陳友的散文。

目錄

作品欣賞

再到古龍鎮

第一次來古龍鎮已經是20多年前的事了。當時是和幾位文友拜訪詩人大可。

古龍鎮地處肇源縣西北邊陲,一條柏油馬路從鎮子中間穿過。兩側零散的幾處賣農用工具的商戶把鐵鍬、犁杖、鋤頭等擺在路的兩側,看上去是那麼的「簡約」,和繁華怎麼也靠不上邊。

在古龍鎮下車需要步行十幾里土路才能到達大可居住的得勝村。我們帶着黃瓜、豆角、豬肉、豆油等食材手提肩扛一路奔襲。帶這些食物不為別的,只是因為大可家生活拮据,怕給他家帶來諸多不便。

當我們氣喘吁吁來到大可家時被他家的生活現狀所震驚,用一貧如洗感覺一點也不為過。大可家有三個孩子,都在鎮上讀小學,兩間土房還算乾淨,屋內靠西牆有一個大板櫃,大板柜上面懸掛着一面鏡子,由於老舊不堪,上面隱約能看見三面紅旗的圖案,鏡子兩側是長條型相框,裡面有大可和孩子們的照片,也有大可妻子年輕時的靚照。大可妻子賢惠能幹,操持着家裡家外。用當地老百姓的話說,大可是一個「不務正業」的農民,整天沉浸在他的所謂詩歌創作之中,老百姓叫做「不顧家」。

和大可相識是在一次文學筆會上,他的一首《山村的夢》至今我還有所記憶:

「孩子們站在東方的地平線上,舉起胖乎乎的小手,採摘一個濕漉漉的黎明,獻給小村金色的童年……當夜風拂落星月的時候,蛙聲息了,犬聲停了,山村睡了,農家的夢甜了……」 大可家裡有五畝旱田,由於當時正是春種季節,幫助大可種地也是我們去的目的之一。這樣能為大可節約僱人種地的費用。五畝地的土質還算肥沃。我記大可把五畝地大部分都種植了玉米,但還是留出兩壟播種了穀子,說是專門為我們幾個文友種植的。並說古龍的小米如何好吃,說遼興宗皇帝「春捺缽」時到此曾吃過,清朝乾隆皇帝更是指定古龍小米為朝廷貢米。大可還為我們講述了各種版本有關古龍小米的傳說,來說明古龍小米的歷史文化。

我們當然不是種莊稼的行家裡手,一切按照大可弟弟二賢的指示干,馬耕人種,五畝地我們竟然播種了五天,個個累得長聲短氣,有的手上還磨出了血泡。但還是樂觀地期盼着「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場景。

離開大可家時我們還約好到秋收時再來收割的。但是由於一些原因沒有如願,我們種植的玉米、穀子長勢怎樣,收穫如何也不得而知了。

這是流火的七月,也是稻穀最茂盛的季節,應文聯之約再次來到古龍鎮,我不禁為古龍鎮的變遷所驚嘆。道路兩側樓房林立,商賈雲集,繁華程度不亞於縣城的一個商業街。那條貫穿小鎮的柏油路早已拓寬,除此之外還有了二道街、三道街。還新建了3800平方米的中心廣場,廣場上各種健身器材一應俱全。這說明古龍人從勞動創造型的農民正向健身休閒型轉變。

古老的古龍鎮,沒有被祖國前進的列車落下,全鎮人民緊跟改革開放的大潮邁上了小康之路。但是,古龍畢竟是邊陲小鎮,靠什麼發展起來的呢

在鎮領導的帶領下,我們一行20多人驅車來到了一處高地上,一條水泥路像灰色的蟒蛇在崗子上穿行,水泥路的一側是萬畝穀物,谷穗已經長有半臂長,有黃色的,有紫色的。同來調皮的詩人還來了一場小時候的「鑽谷地」遊戲,一人多高的穀子地詩人沒走幾步就見不到人影了。人們對穀子似乎有一種特殊的親切感,個個拿出手機進行自拍、搶拍、互拍,最後還來個集體拍。

據介紹,古龍鎮早在上個世紀末就對「古龍貢米」品牌進行了大力開發,建成了以「乾緒康」合作社為龍頭萬畝綠色小米生產基地,帶動農民致富。古龍小米不但走進了普通百姓餐桌,還走進了各大超市,遠銷到全國各地。真真正正成為古龍鎮的支柱型產業

就在大家樂此不疲的拍照留念期間,我被一位個子不高,臉龐黝黑的當地人叫了過去。「你是王老師吧?還能認識我是誰嗎?」他說。

「不敢認識了。」我說。

「我是大可的弟弟呀,我們一起種過地!」

「你是二賢嗎?這麼多年那還記得呀!大可還好吧?你怎麼在這裡呀?」我好奇地問。 「大可現在行了,都出兩本個人詩集,種地那年他不再守着這片土地,走出去到處找工作,最後在北京法制報當了記者,退休後又被返聘回去了。幾個孩子混的也不錯,大姑娘在長春,二姑娘在延吉,小子在上海工作。都挺好,只是不常聯繫。」

原來不遠處是二賢的穀子地,二賢說,這些年全靠這穀子了,當年穀子不值錢,現在真成了金穀子,借皇帝光,也借政府光了,沒有政府老百姓明知道是好東西也不會種啊!過去不就是嗎,守着金飯碗卻沒有飯吃。

二賢有着和大可一樣的口才,但說的句句有道理。當年的二賢還是一個青澀的壯小伙子,幹活也是愣頭愣腦的,現在卻真正成了種田的「行家裡手」。他說過去不敢種也不會種穀子,誰家種點穀子打點小米那才叫一個金貴,得用來招待上等客人。過去是「四海無閒田,農夫猶餓死,」現在是「四海無閒田,農夫猶得閒」啊!

我向他打聽那年種的穀子收穫怎麼樣?他說收穫不好,當時不懂得經營,穀子種到地里水就沒跟上,到秋只打了幾簸箕的小米。還都讓大可送禮用了。現在才弄明白,古龍這地界不都是適合穀子生長,只有部分有黑油沙的崗地適合種植,種出來的穀子製成小米才是好吃,也才稱得上是「貢米」。當年大可的地並不是崗地,所以打出來的小米也不那麼好吃,說白了就不是正宗的「貢米」。

似乎恍然大悟,原來古龍貢米還有這麼多的講究。怪不得市面上的小米有的香醇可口,有的卻生硬創口呢?

二賢是古龍鎮地地道道的農民,他就像和這個小鎮一起成長起來的一顆穀子,滿臉收穫的色彩,印證了他的滄桑人生,也印證了古龍鎮以及古龍貢米的厚重歷史。 臨別時,我特意在穀子地頭為二賢照了一張像,照片上的二賢精氣神十足,背後是大片即將成熟的青穀子。

鎮政府特意為我們在食堂準備了午飯,主食就是小米飯,黃橙橙的小米飯散發着誘人的馨香,那馨香似乎從遙遠的遼代皇帝頭魚宴上飄來的,又似乎是從清朝乾隆皇帝飯桌上端過來的,我們陶醉在了古龍貢米那縷縷香氣之中。

[1]

作者簡介

陳友,散文在線網簽約作家。

參考資料